三、运算定律
第1
课时 加法交换律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难点:能熟练应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7+21= 138+125=
124+246=
154+0=
56+44=
105+45=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快速读题说结果。
2.导入。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了与加法计算有关的知识,其实在运算中,还有一种什么变,什么不变的规律,我们把它称作运算规律。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学习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
这幅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李叔叔骑一辆带有记录仪表的自行车旅行。
教师说明:记录仪表就是可以记录路程、时间和速度的表。
2.教学例1。
出示例1:
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车进行外出旅行。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的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我们一起帮李叔叔算一算。
(2)读题,请学生画线段图。
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
方法二:56+40=96(千米)
(4)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是求总共走的路程。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要求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把上午骑的40千米和下午骑的56千米合并在一起,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5)师追问:加法是一种什么运算?
生: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师:上面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生:等号。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56+40
师: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同桌讨论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把40和56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1:12+24=24+12
生2:31+18=18+31
生3:42+13=13+42
……
教师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6)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师:观察同学们所举的算式,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刚才我们所说的这种关系吗?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上面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们发现了加法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相同点:每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加,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每组等式的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师:通过观察,从以上的算式中,你们发现了加法的什么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概括的内容,板书: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a+b=b+a
生3:★+▲=▲+★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各种表示方式,相比之下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便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a+b=b+a。
要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整数,如1+2=2+1,8+3=3+8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分组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3.思维拓展。
师:同学们,学习加法交换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在以前我们就应用它解决过计算问题。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我们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笔算加法的验算中我们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提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830+420=□+□ □+200=□+37
27+29=29+□
262+120=□+□
188+22=□+188
a+□=20+□
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的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计算后再进行验算,教师讲评,
提问:加法验算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
生:根据加法交换律。
3.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的第3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把表格填写完整,然后教师讲评。
师:表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生:表格横向的数相加都等于表格纵向的数的和。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也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五、课外作业
完成教材及同步练习对应练习。
如果:□+★=★+○,□+○=24,★+□+○=50,那么:○= □= ★=
【答案】12 12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