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节 静电现象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第1节 静电现象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3-15 15:2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第一节
A组·基础达标
1.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的电荷量分别为Q1=8×10-9 C,Q2=-4×10-9 C,两小球接触后再分开,则两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  )
A.8×10-9 C,-4×10-9 C
B.2×10-9 C,2×10-9 C
C.3×10-9 C,1×10-9 C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1=8×10-9 C,Q2=-4×10-9 C,将两小球接触之后再分开,两球所带的电量先中和再平分,所以两球所带电荷量均为2×10-9 C,故B正确.
2.关于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的过程是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产生了电子和质子的过程
B.摩擦起电的过程是使金属导体的电子和质子分离且反向移动的过程
C.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玻璃棒因为电子数少于质子数而带正电
D.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个数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摩擦起电现象是电子转移,而不是产生电子,故A错误.质子处在原子核内部,在摩擦中不可能使质子发生移动,故B错误.丝绸摩擦玻璃棒摩起电是因为摩擦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在摩擦中,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相互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号电荷,故C正确.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都可以移动,正、负离子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电解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同时做定向移动形成的,故D错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带电量有可能是3×10-19 C
B.感应起电的本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C.物体所带电量可能很小,可以小于元电荷
D.经过摩擦使某物体带正电是因为产生了额外的正电荷
【答案】B 【解析】元电荷e=1.60×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故A、C错误;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故B正确;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遵循电荷守恒定律,故D错误.
4.关于电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量可以是任意实数
B.物体的带电量不可能小于1.6×10-19 C
C.某物体带1.6×10-19 C的正电,是因为物体失去了1.6×10-19个电子
D.任何物体的电量不可能少于1 C
【答案】B 【解析】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不可以是任意实数,A错误;物体的带电量不可能小于1.6×10-19 C,B正确;某物体带1.6×10-19 C的正电,是因为物体失去了1个电子,C错误;物体的带电量可能少于1 C,但是必须是1.6×10-19 C的整数倍,D错误.
5.下列关于静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荷
C.普通验电器能直接检测物体带有何种性质的电荷
D.电荷量存在某个最小值
【答案】D 【解析】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错误; 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所以玻璃棒带正电,故B错误;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故验电器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带电体所带的电荷越多,不能直接判断电荷的正负,只可以定性表示物体带电量的多少,故C错误;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物体带电量存在一个最小值,人们把最小电荷量叫作元电荷,故D正确.
6.如图所示,当一个带电的小球C从远处慢慢移近不带电的金属棒AB的A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棒中的正、负电荷均不移动
B.金属棒中的负电荷向A端移动,同时正电荷向B端移动
C.金属棒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D.金属棒中的负电荷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答案】D 【解析】金属导电的实质是自由电子的移动,即自由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移动,正电荷不移动,故A错误;当一个带电的小球C从远处慢慢移近不带电的金属棒AB的A端时,由于异种电荷相吸引,故带负电的电子向A端移动,A端积累负电荷而带上负电,B端失去负电荷而带上正电,故B、C错误,D正确.
7.(2020年宿迁月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丝绸带正电
B.带电体所带电荷量的最小值是1.6×10-19 C
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丝绸对电子的吸引力大于玻璃,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故A错误;带电体所带电荷量的最小值是1.6×10-19 C,故B正确;根据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可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C正确;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故D正确.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A.
8.静电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我国早在西汉末年已有对静电现象的记载,《春秋纬·考异邮》中就有“玳瑁吸”之说.但下列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A.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吸起纸屑
B.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
C.磁铁吸引大头针
D.从干燥的地毯上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
【答案】C 【解析】梳子与头发摩擦会产生静电,吸起纸屑,是静电现象,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附近,金属球将发生静电感应,靠近带电小球的一侧将带上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所以两者相互吸引,这属于静电感应现象,是静电现象,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磁铁吸引大头针是磁现象,故C正确,从干燥的地毯上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也是静电现象,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本题选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故选C.
9.(2020年杭州期中)甲、乙、丙是三个完全相同的带绝缘支架的金属小球,先让带电荷量为+1.6×10-15 C的甲球与乙球接触,再与不带电的丙球接触,接触后,丙球所带电荷量为-8×10-16 C,则(  )
A.接触前乙球带有-3.2×10-15 C电荷
B.接触前乙球带有-4.8×10-15 C电荷
C.接触前乙球不带电
D.接触前乙球带有1.6×10-15 C电荷
【答案】B 【解析】由于甲、乙、丙是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丙球不带电,乙、丙两个小球接触时,电荷量平均分配,可得与丙接触前乙球带的电荷量为Q′乙=2Q丙=-1.6×10-15 C,甲、乙两小球接触时,由于带异种电荷,所以先中和再平分,可得Q′乙=,代入数据解得Q乙=-4.8×10-15 C,故B正确,A、C、D错误.
B组·能力提升
10.(多选)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向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 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使笔套带电
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分感应出异号电荷
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
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
【答案】ABC 【解析】笔套与头发摩擦后,能够吸引圆环,说明笔套上带了电荷,即摩擦使笔套带电,A正确;笔套靠近圆环时,由于静电感应,会使圆环上、下部分感应出异号电荷,B正确;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是由于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所受的重力,C正确;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没有被中和,不然不会吸引圆环,D错误.
11.如图所示,用一根与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靠近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小球a,然后用手指瞬间接触一下金属杆c后拿开橡胶棒,这时验电器小球a和金箔b的带电情况是(  )
A.a、b均带正电 B.a、b均带负电
C.a带正电,b带负电 D.a带负电,b带正电
【答案】A 【解析】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靠近验电器金属小球a,发生静电感应,用手指接触金属杆的瞬间,电子从金属杆转移到地球上,故拿开橡胶棒后,小球a和金箔b都带正电,A正确.
1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球A、B,A球所带电荷量为q,B球所带电荷量为-q,现要使A、B球所带电荷量都为-,应该怎样实现?
【答案】见解析
【解析】方法一:用手碰A球,A球失去电荷,将A、B球接触,A、B两球都带上-的电荷量,再用手碰A球,A球又失去电荷,再把A、B球接触,则A、B球都带上-的电荷量.
方法二:用一个与A、B完全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球与A接触,A球带电荷量变为,再把A、B球接触,A、B球带电荷量都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