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6课
月球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和太阳》
新课导入
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认识月球
关于月球的传说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树等
认识月球
古人是怎样认识月球的?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古人是怎样认识月球的?
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
认识月球
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实验材料
托盘、细沙、不同大小的石头、手电筒等。
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实验步骤: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
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实验现象:
不同高度、不同位置扔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
同一高度、不同位置扔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
实验结论
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是由于陨石撞击形成的。
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观察环形山的阴影变化
实验步骤:
★用手电筒光直射、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阴影的变化。
实验结论
手电筒模拟太阳,从不同角度照射时,形成的阴影不同,斜射月面,环形山最为明显。
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变化
实验步骤:
★拉上窗帘,观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
★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
★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
★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变化
实验结论
月相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月球本身不透明,其一半的面积总会处于被太阳照亮的状态。随着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我们从地球上会看到月球明亮的区域大小发生改变。实际上我们目睹的就是一个月时间里,月球不同地区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过程。
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它是至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
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
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
反射太阳光。
认识月相示意图
连续观察月亮,并整理观察日记。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
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
—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
—新月。
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月亮出现在天空的不同位置:
总体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现在西部天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圆,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空或者看不见(一天比一天出现得晚);下半夜则相反。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月球是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于宇宙中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通过月相示意图,知道月相在天空中的变化。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