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5 18:2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
一、导入解题
1.播放视频短片。
2.学生谈观感,导入本文学习:夏日的夜空,繁星闪烁,骤然间流星绚烂登场,继而倏尔远逝,淹没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宇宙浩渺且神秘莫测,自古至今一直吸引着人类,吸引着人类不停地探索它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的探索成果-——《宇宙的边疆》。
只要我看到涌来的星空,我总是能被深深地震撼。(爱因斯坦)
理论是从注视天空开始的,最早的哲学家是天文学家。(费尔巴哈)
假如星星一千年才出现一次,设想一下那将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景象啊!然而由于天空中每晚都有星星,我们几乎难得看上一眼。(拉.华.爱默生《论自然》) 
3.作者简介: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太空科学研究会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出色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世界性的太空研究组织、美国行星研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和会长,其优秀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曾获美国普利策奖。
4.解说词的有关知识。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它依靠对事物的准确叙述,语言的渲染来感染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起到了宣传的效果。
解说词的特点:
①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对事物进行解说和拓展。
②解说词不是干巴巴的说明或说教,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具有一定的文艺性。
③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要抓住听众。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卡尔 萨根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
2.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即由远及近、由大尺度到小尺度、由整体到局部:
标志性语言: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系(4万光年)恒星 太阳系(1光年) 行星。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3.为什么运用这样的空间顺序?
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协调。
4.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5)探索宇宙的奥秘 。
第二部分 (6-11)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 (12-14)宇宙中的恒星及特点。
第四部分 (15-18)我们的星系及地球。
三、合作探究
1.将文中文学性的语言抽去,读一段课文,有什么感受?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情趣诗意。
2.任选文中的一个图片,写一段解说词。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3.总结解说词的特点:对象、听众。
四、拓展迁移
欣赏一组崀山风景照,选择其中一副画面写一段解说词,要求符合解说词的特点,200字左右。
示例:扶夷江
美丽的扶夷江碧流澄清,两岸奇峰异石似一飘带贯穿全景。扶夷江与漓江同源于广西资源县的猫儿山,自金子山分袂南北,县境内流长229千米,因新宁县古为“扶夷侯国”,故称扶夷江。扶夷江漂流全程22千米,其间落差16米,水流平缓,途经十二滩、十二景。极目远望,江流石转,犹如崀山奇观的艺术长卷。这段水域被青山染得碧绿,被奇石拥得温柔。   舟行江中,但见水色天光,相互辉映,蓝天白云,百鸟翔集,两岸杨柳滴翠,怪石追舟。诗人艾青看了这画一般的扶夷江,给崀山人民写了一副上联“树影横江鱼跃枝头鸟宿水”,各位如有兴趣的话请为艾老对出下联。不知不觉,来到了崀山六大绝景之一的将军石。“拔地芙蓉耸翠痕,嶙峋千尺指天门。扶夷江水平如掌,红云捧日朝圣樽。”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它的迷人风貌。将军石原是一座山体,丹霞地貌发育到晚期形成的石柱高400米,周长40米,顶部略小,上下等粗,5千米外仍可见其独立天外的伟岸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