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解原理的实验探究》
教材分析
本节课基于苏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第二单元中《电解池的原理及应用》,教材中以电解熔融NaCl介绍了电解原理,并介绍了电镀、氯碱工业等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二中了解过电解CuCl2溶液,上节课,又通过石墨电极电解熔融的NaCl,理解了电解原理、会判断阴阳极及其反应类型、会书写电极反应式等,有能力由“已知”探索“未知”,并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器材与药品
学生电源,方块电池,培养皿,导线,铅笔芯,大头针,铁钉,托盘天平,点火器,烧杯;NaCl,FeSO4,H2O2,硫氢化钾,稀硫酸,酚酞,淀粉-KI试纸。
实验创新
使用图1装置电解NaCl溶液,节省原料,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现象,实验器材方便易得。
图1
使用图1装置电解NaCl溶液时,采用铅笔芯和大头针作电极材料,但随机分配,学生出现了4种组合方式,导致实验现象不同(见图2、图3),从而引入放电顺序与活性电极。
图2
图3
用铁做阳极电解饱和FeSO4溶液,形成铁树(图4),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图4
图5
通过改变离子浓度产生不同现象(图5),引导学生理解离子浓度对放电顺序的影响,并测得临界值,为下节课讲电镀做好了铺垫。
(五)1.电解饱和食盐水尾气处理时(图6),将NaOH溶液注入海绵中,吸收效果优于直接注入电解液中;2.巧用输液器通气孔的特殊结构,产生更多的气泡(图7)。
图6
图7
(六)介绍阳离子交换膜(图8),为下节课讲氯碱工业做好铺垫。
图8
实验设计思路
学生随机选择电极材料,通过观察到的不同实验现象,自行阶梯式探究放电顺序与活性电极;再由电解不同浓度硫酸亚铁溶液,利用对比实验深入探究浓度对放电顺序的影响,并测得临界值;最后完善装置,介绍阳离子交换膜,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六、教学目标
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探究放电顺序,认识活性电极。
通过探究实验,宏微结合,预测证明,建立电解模型,并能进行模型的迁移。
(三)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素养。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学生已知,通过电解熔融NaCl可以得到金属钠,但此实验无法演示给学生,于是我们选择电解NaCl溶液进行小组实验(播放视频)。
【实验先行】实验装置如图9:
图9
此时的实验要点是,电极材料采用铅笔芯和去掉了镀层的大头针,随机分配。这是第一小组的实验片段(播放视频)。
由于实验中电极材料的随机性分配,学生操作时出现了4种不同的组装方式,导致同一实验出现了2种不同现象。请看演示(演示实验):这是两极均为铅笔芯的现象,这是两极均为大头针的现象。可以看到,现象并不相同。
正如刚才的演示实验一样,学生们的实验现象如下:情况1和情况2,两极均产生气体,且闻到刺激性气味(图10);
图10
情况3和情况4,阴极产生气体,阳极大头针逐渐被腐蚀,稍后溶液中产生大量灰绿色沉淀(图11)。
图11
这种突发情况,瞬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探索原理】之后,我利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化学习。首先分析第一种现象: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通电以后会如何变化?产物可能是什么?由于实验中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学生认为一定有Cl2,且在阳极产生。由于阴极是阳离子放电,所以产生的气体应该是H2,而H+只能来自于水,所以另一种产物就是NaOH。由于此装置无法检验H2,所以我们选用酚酞检验溶液中碱性的变化,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Cl2。请看视频(播放视频)。可以看到,阴极溶液变红,证明产生了NaOH;阳极试纸变蓝,证明产生了Cl2,与预期完全相同。然后学生试着用符号来表示电极反应式。根据以上的分析及必修二中电解CuCl2溶液的有关知识,我们推出了溶液中如下放电顺序。
之后分析第二种现象,请看视频(播放视频)。溶液中出现了大量灰绿色沉淀,说明实验过程中有Fe(OH)2产生。我们又从中取了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无现象,再加入H2O2溶液变为红色。说明,当阳极连接大头钉时,铁变为了Fe2+。
【收获结论】结合第一种现象的结论,以及其他大量的实验,我们最终得到溶液中的放电顺序。当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时,电极材料优于阴离子放电。
此时,学生将探究所得的知识,容纳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建立了电解的基本模型。
【再识新知】随后,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用铁做阳极电解饱和FeSO4溶液会得到什么产物呢?学生很容易由放电顺序推出:阴极应该产生氢气;阳极应该是活性电极放电。事实如此吗?
刚开始,阳极铁钉无明显现象;阴极碳棒上出现大量气泡,这些与预期都一样(图12)。
图12
但是很快发现(播放视频),碳棒上逐渐附着了一层黑色固体!根据体系中存在的元素,学生推测可能是铁。7分钟后,竟然长出了漂亮的铁树(图13)!
图13
学生惊喜极了。为了验证(播放视频),我们将电解后的阴极碳棒放入稀硫酸中,发现析出的黑色固体遇酸产生了大量气泡。反应一段时间将其拿出,碳棒上出现了一层银白色的金属(图14)。
图14
我们又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了硫氢化钾溶液和H2O2,溶液变为红色,说明阴极确实析出了铁。这是脱落的铁屑继续与酸反应,形成了一个个漂亮的小喷泉(图15)。
图15
此时,实验现象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为了进一步探究,我们又做了以下对比实验。由于电解过程中,Fe2+易被氧化,溶液中PH不断变化等,影响因素过于复杂,所以无法求得Fe2+优于H+放电的理论临界值。以下是我们测得的实验数据:这是电解0.1000mol?L-1
FeSO4溶液的现象(图16),阴极碳棒上有气体产生,同时析出一层黑色的铁。这是电解0.0500mol?L-1FeSO4溶液的现象
(图17),这是0.0250mol?L-1
(图18),这是0.0125mol?L-1
(图19),可以看到,阴极始终有气体产生,但将最后一组(即0.0125mol?L-1FeSO4溶液)电解后的碳棒放入稀硫酸中,几乎没有气体产生。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由于形成铁树所需时间较长(演示实验),这是我在说课之前开始电解的饱和FeSO4溶液和0.0125mol?L-1FeSO4溶液,此时电解过程正在进行。请大家对比阴极的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当Fe2+浓度很小时,只有H+放电,符合放电顺序;当Fe2+浓度逐渐增大,Fe2+也会放电。据此,学生知道了,原来离子浓度也会影响放电顺序。这为下节课讲电镀做好了铺垫。
【完善装置】其实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发现了此装置的不足之处,比如:此装置是开放体系,Cl2会逸出,污染环境,还会扩散到阴极,导致阴极附近的淀粉-KI试纸也变蓝;而且电解时间稍长时,培养皿中的溶液都变成了红色;另外,此装置也不能检验H2。
于是,我向学生展示,用饮料瓶与阳离子交换膜组装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如图所示(图20),两个塑料瓶均剪掉了一部分,中间粘贴阳离子交换膜,将其连接起来。这里详细介绍阳离子交换膜的使用原理,为下节课讲氯碱工业做好铺垫。阴阳极均装有滴有酚酞的饱和食盐水,用作对比实验。阳极上部没有装满。阳极碳棒上,缠有湿润的淀粉-KI试纸,用来检验Cl2;这是干燥的海绵,将装有NaOH溶液的注射器的针头插入海绵中,实验结束时进行尾气处理。阴极采用输液管的穿刺器和通气管,将H2导入泡泡水中。通气孔去掉过滤纸以后是这样的结构,吹泡效果极好。
图20
下面我来演示这个实验(演示实验)。
可以看到,两极均产生大量气泡,阳极试纸很快变成深蓝色,证明产生了Cl2;阴极溶液变成红色,证明产生了NaOH;泡泡水中冒出很多气泡,点燃有爆鸣声,证明产生了H2。关闭电源,将NaOH溶液挤入海绵中,吸收剩余的氯气。晃动一下装置,发现阴极红色并不能蔓延到阳极。
此装置有以下优点:1.可同时检验三种产物,现象明显,用时短,适合做学生实验。2.我专门从网上购买的阳离子交换膜,将其引入课堂中,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膜技术的先进性,拓展视野。3.学生分组实验没有交换膜时,培养皿中溶液都变成红色,而此装置电解过程中,阴极变红色,阳极一直无色;且阴阳极的液面差一直存在,进一步向学生展示交换膜的“神奇”作用。4.阳极区巧妙地将NaOH溶液储存在注射器中,不仅解决了实验过程中阳极室内气压问题,而且实验结束时,将其注入海绵中,便于尾气处理,做到了Cl2的零排放,零污染。5.巧用输液器通气孔的特殊结构,产生更多的气泡。
八、教学策略
以电解NaCl溶液为载体,通过探究同一实验的不同现象,利用问题趋动呈现给学生“宏微符”三重表征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在探究放电顺序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在完善装置的过程中,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九、教学评价
本节课,采用多维度实验教学引起学生的多次深度思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