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课 唐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挂罥(juàn) 翩翩(piān) 邺城戍(shù)
B.塘坳(ào) 老妪(yù)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布衾(jīn) 幽咽(yè) 风怒号(háo)
2.下列诗句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躁呼不得
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忍耐)
B.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C.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
D.独与老翁别(唯独、只有)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系向牛头充炭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八月/秋高/风怒号
B.老翁/逾墙走
C.满面/尘灰/烟火色
D.半匹红纱/—丈/绫
6.默写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 ,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虽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 ”。
(3)《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 , ”。
(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 , ”。
(5)《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 , ”。
(6)《石壕吏》中,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 , , , ”。
7.文学常识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从体裁上说属于__________诗。作者杜甫,字_____,曾自称 ______________,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人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 为___________。
(2)白居易,字_______,________代著名诗人,晚年自号_____,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8.观察下面的图片,仿照示例,介绍这位“文学大师”。
【示例】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审美意象。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二、课内精读
(一)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丧乱”指的是 ,“何由彻”与前面的“ ”照应,表现了 。
10.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本文四个段落的意思。(每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第①段: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11.“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12.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2020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3. 诗歌讲述了卖炭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惨故事。
14. 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
三、拓展演练
【2020年东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①旅夜书怀:765年,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自成都乘船东下。此诗写于漂泊途中。
15. 本诗“书怀”沉郁凄婉,试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16. 本诗展现出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创造力,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滨州市二○二○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 杜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17. 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18. 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二)
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①,诏下,所在②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③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④,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⑤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注释】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è),专卖。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shěn):况且,何况。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9.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 冠: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 由:________
20.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1. 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22. 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2.A 3.A 4.C 5.D
6.【答案】(1)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4)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5)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6)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7.【答案】(1)古体 子美 少陵野老
(2)杜工部 乐天 唐 香山居士
8.【答案】【示例】杜甫——唐朝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作品“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二、课内精读
9.【答案】安史之乱 未断绝 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10.【答案】秋风卷茅 群童抱茅 屋漏无干 遥想广厦
11.【答案】“丧乱”指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战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大致情况说清即可)
12.【答案】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13. 【答案】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
14. 【答案】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考查对诗句作用的理解。“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意思是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
三、拓展演练
15.【答案】示例: (1)基调凄凉悲怆。本诗刻画了一个独立于天地间的飘零者形象,不但写出了诗人当下旅途情景和孤寂、悲怆心境,而且高度概括诗人一生的坎坷旅途凝聚了壮志难酬的凄怆之情。
(2)含情深沉凝重。既有眼前境遇的凄惨,又有人生际遇的悲凉;既有理想难以实现的痛楚,又有年老多病的忧愁。这就令本诗具有了足够的情感重量和深厚的思想意蕴。
(3)传情曲折有致。首联将景物浓缩于狭小空间,传达微弱孤寂之情;颔联赞叹“天地壮阔”“江月安详”而使孤寂之情变得强烈;颈联以自解自嘲婉曲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的悲凉;尾联以沙鸥自喻,将寂寥悲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全诗情感迂回曲折,顿挫有致。
(4)达情含蓄蕴藉。诗人为传达孤寂、愤懑、悲怆之情,找到了恰当的载体和独特视角,以“细草”和独舟映射孤独之情,以星月、江野映衬寂寥之感,以自嘲隐含愤懑之情,以沙鸥自况括尽人生悲苦。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6. 【答案】示例一:善于选取和组织意象,营造意境。如由草、风、岸、樯、舟、夜构成的特写镜头与由星、月、江、野构成的远景画面,形成微渺与阔大、孤寂与旷远相融为一的意境。(或如诗人将自我融入自然之境构成雄浑阔大又孤独凄凉的审美意境。或如将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意境。在“孤独”的统领下,近岸见风草暗夜见樯舟,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萧瑟凄凉的意境)
示例二:情景相生。首联诗人以微渺处境、孤寂心境选取萧索之景,萧索之景又助添孤寂之情;而“细草微风”与阔大平野“危樯独舟”与奔流大江相比照,将诗人微渺、孤寂表现得更为突出。(或借景抒情。颈联由眼前草风檣舟、星月江野触发愤激不平之情;尾联借助飘飘于天地之间的沙鸥传达漂泊无依的感伤)
示例三:善用修辞。衬托。首联以细草等意象正衬诗人孤寂之情和漂泊之感;颔联以宏阔境界既正衬心怀天下之胸襟,又反衬自我形象的微渺、对前途的无奈和孤寂无依的凄怆。(或对比。自然的宏阔与诗人渺小对比。将用以自况的沙鸥等置于宏周境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天地辽阔和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赋”中兼“比”。诗人是在叙述旅途夜中所见,但景物又成为诗人的隐喻。细草暗喻诗人身世,任凭风雨侵袭与洗劫;独舟、沙鸥暗喻诗人颠沛流离、孤苦无依。通过隐喻抒发了理想不得实现、报国无门的哀痛与悲怆。或注重字词锤炼。颔联中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面相接,是谓之“垂”;月色使水天浑一,又随水而动,是谓之“涌”。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无以知大江奔流)
示例四:构思缜密,描写层次丰富。前两联写所见之景,照应诗题“旅夜”,后两联抒情,照应“书怀”;前两联景物一渺小一宏大尾联“天地一沙鸥”,又一宏大一渺小,与前两联形成关联。全诗结构严谨构思缜密。首联为近景,颔联为远景,层次分明;颔联一动一静,动静相谐。描写层次丰富。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7. 【答案】杨花 溪 荷叶
18.【答案】“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
19. 【答案】(1)行冠礼 (2)遵从
20. 【答案】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21. 【答案】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22. 【答案】能。①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②焚诏(抗诏),不惧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