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第五单元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有关计算,前面的知识是否掌握得扎实,会直接影响本节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分析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学生并不难掌握,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往往忘记乘原子个数,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往往会忘记乘配平数,所以,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训练。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通过化学议程式的计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钥匙方法,培养学生钥匙能力。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
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本课题的练习针对性不强,练习题的量不足,介于这种情况,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容量大的特点,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计算题和选择题,计算题主要训练学生的解题步骤的规范性,选择题主要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观察能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由于化学方程式反映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进行计算时必须知道一种物质的质量,由此可以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那么,怎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呢?
完成下列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求出有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1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2碳在氧气中燃烧,碳与氧气的质量比。3氢气还原氧化铜,氧化铜与水的质量比。4锌与盐酸反应,氯化锌与氢气的质量比。1:分组加热3g和6g的高锰酸钾,测出生成氧气的质量,找出高锰酸钾与氧气之间的关系。若制取氧气袋中的氧气质量是20克,让学生计算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思考)例题1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本题中已知质量的物质是谁?待求质量的物质是谁?解](1)设未知量 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的
2X158 ???
32
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6g
???
x
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讲述)1设未知量的方法与数学上的设法略有不同。2所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正确,特别要注意配平,这是基础。3
求出所需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是关键。并把已知量、未知量写在相应物质的下面,为下一步列出比例作充分准备。
(讨论)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强调解题步骤完整的必要性
今后作业时格式要与例题的解题过程一样,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阅读)课本例题2,学习书写格式
用电子白板展示练习
(?课后作业.docx?)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课题的教学,首先复习前面学过的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然后通过计算不同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生成的氧气的质量,让学生知道,反应物的质量不同,生成物的质量也就不同,反过来,让学生计算需要20g的氧气,需要多少克高锰酸钾,为例2做铺垫,之后通过教师对例1的讲解,知道了计算题规范的书写格式,然后老师用电子白板展示练习,让学生训练计算题的规范书写格式,接着教师再展示几题选择题,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完了之后让学生自学例2,教师做个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