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支《玉树后
庭花》,成了一
个没落政权的亡
国之音;
一首《泊秦淮》,
感慨一段历史兴替的变幻无常;
一株琼花,深院绽放,演绎一个淫逸暴君的穷奢传奇;
一条古运河,见证一个繁盛帝国的短暂兴亡……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
3.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
4.掌握隋朝灭亡的原因。
一、隋朝的统一
1.南朝与北朝的政权更替:
581杨坚
589
隋
夏、商、周(西周、东周 ),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
十六国政权
一、隋的统一(背诵)
1.建立时间:
2.建 立 者:
3.都 城:
4.隋统一时间:
581年
杨坚(隋文帝)
长安
隋文帝——杨坚
589年
邺
长安
建康
隋与陈对峙形势图
隋统一南北589年
知识拓展
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陈朝后主陈叔宝奢侈腐化,宴游无度,当他听说建康城已陷落时,慌忙带着他的两个嫔妃,躲入宫廷内的一口枯井里。隋军呼喊他们不出来,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和两个妃嫔出来投降。
胭脂井
陈后主携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据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统一后的隋朝疆域
5.隋统一的意义(背诵)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为什么能统一南北?
1.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2.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3.隋文帝励精图治,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赵翼(清)
隋文帝杨坚
2.隋文帝,在隋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背诵)
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即确立三省六部制) ,提高行政效率;推行新的选官制度。
2.隋文帝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后,结合课本,说说他采取这些措施后的影响。(背诵)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②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含嘉仓示意图
3.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时间
项目
隋初
隋盛世
结论(表现)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 兴洛仓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6.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
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3)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在世界上,有一条运河,他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是巴拿马运河的33倍。
它就是隋朝大运河
古代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二、开通大运河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政治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主要目的)(背诵)
经济目的:搜刮江南财富;
军事目的:为攻打高丽转运军事物资便利;
个人目的:贪恋江都美景。
2.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3.大家从北到南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
隋朝的大运河示意图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二千七百多千米
三点:三个城市(背诵)
洛阳
涿郡(北京)(背诵)
余杭(杭州)(背诵)
四段:分为四 段(背诵)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背诵)
海河
黄河
淮水
长江
钱塘江
江都(扬州)
长安
六省:跨越六个省份(从北至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粮食全靠大运河。
在古代,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装载量的大,速度快。
想一想?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这么重要?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课本上哪些内容体现出这一点)开通后的影响是什么?
原因:1、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
2、以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3、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动脑筋
影响(背诵):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 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读史料: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魏晋南北朝的选官方法:
重门第,不重才能(九品中正制)
2.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的影响。
(1)在九品中正制下,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读史料:
材料二:魏隋唐时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3.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隋文帝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初创)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
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隋炀帝
科举制诞生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
创立,标志着科举制
正式确立。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基本情况(背诵)
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的诞生,打破了按门第高低任用官员的弊端,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这其中就有唐初名相房玄龄,著名经学家孔颖达。
通过科举考试而成为唐初名相的房玄龄
4.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有何进步性?
一、打破了世袭制和九品中正制对地位低下
者进入仕途的限制,有利于他们登上政
治舞台,缓和了阶级矛盾;
二、选拔官员具有较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
性,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三、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扩大了地
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
发展。
科举优点:公开考试、平等竞争(公开、公平、公正)
(生员,俗称秀才)
童试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殿试
原因:
时间:
结果:
隋炀帝的暴政
618年
唐朝建立
四、隋朝的灭亡(背诵)
1、隋炀帝的暴政的表现:(背诵)
(1)大兴土木,开运河,修驰道,修长城。营建东都洛阳,不惜滥用民力。
(2)巡游无度,每年外出,三次巡游江南,奢侈、豪华前所未有。
(3)三次征发辽东(高丽)。
修运河、下江南
营建东都洛阳
攻打高丽
隋炀帝龙舟模型
隋炀帝后凤舟翔螭模型
2、隋炀帝暴政的结果:
隋炀帝暴政引发了农民起义,一些官僚、地主也起兵反隋。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四、隋朝的灭亡
材料: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辐射很广。
1.读史料:
隋末瓦岗寨起义英雄程咬金
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
(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隋末瓦岗寨起义英雄秦琼
根本原因:
隋炀帝暴政(背诵)
结果: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炀帝被部将杀死
隋炀帝本人
隋
朝
的
统
一
与
灭
亡
繁盛
一时
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大运河的开凿
二世而亡 38年
581—618
589年
课堂小结
开创科举制
随堂训练
1.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争
3.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A
A
C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是( )
A、儒家经书 B、对时事的看法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
A、魏晋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C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