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基础卷
1.下列选项中物质的俗名、化学式类别、用途完全对应的是(
)。
A.纯碱
碱
制玻璃
B.生石灰
氧化物
补钙剂
C.食盐
盐
除铁锈
D.火碱
碱
生产橡胶
2.微观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化学反应。下列相关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图甲表示中和反应的实质是结合成水分子
B.图乙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图丙表示的反应若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说明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
D.图丙表示的反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3.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100,该温度下,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下列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溶质:溶液=1:1
B.溶质:溶剂=1:1
C.溶剂:溶液=1:1
D.饱和溶液的质量一定为200
4.粗食盐中的杂质主要是。工业上常将粗盐粉碎后用饱和食盐水浸洗,再过滤出食盐。对此,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
A.浸洗前后,被浸洗的食盐中的含量基本不变
B.浸洗前后,食盐水中的浓度基本不变
C.浸洗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限次地使用下去
D.粉碎颗粒的大小影响浸洗后食盐中的含量
5.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是因为地球表面有被水覆盖,地球上淡水资源又很不充裕,是因为淡水量不到总水量的1%,因而海水淡化问题已成为科学家研究的主要方向。若要实现海水淡化为饮用水,下列方法和原理不可行的是(
)。
A.采用“多级闪急蒸馏法”使海水淡化
B.加明矾使海水中的盐分沉淀并淡化
C.在海水中加入极易挥发的物质,使水和盐分离
D.利用半透膜,采用反渗透法使海水淡化
6.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离子是(
)。
A.钠离子
B.氯离子
C.钙离子
D.镁离子
7.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方法。下列方法中,可以使海水淡化的是(
)
A.蒸馏
B.沉降
C.过滤
D.吸附
8.下列利用海洋资源的做法不可取的是(
)。
A.海水引入盐田进行晒盐
B.利用潮汐发电
C.工业废水直排入海稀释
D.合理开发利用海底“可燃冰”
9.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固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
10.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甲、乙饱和溶液(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升高温度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①⑨两溶液均变为不饱和溶液
C.①溶液质量增加,②溶液质量减少
D.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②溶液
11.关于粗盐提纯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粗盐不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
B.蒸发皿不可以直接加热
C.蒸发时发现有固体开始析出,即停止加热
D.涉及的分离操作有过滤和蒸发
12.炎热的夏天,打开冰镇可乐的瓶盖,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气体是二氧化碳
B.瓶内气压减小使该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C.温度升高使该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D.剩余可乐是该气体的不饱和溶液
13.对人体有毒,不慎误服后,可服用的解毒剂是(
)
A.
B.
C.
D.
14.(双选)对化学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A是稀硫酸,则生成物质中一定有水
B.若C、D是盐和水,则A、B不一定是酸和碱
C.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D不可能是两种沉淀
D.若A、B、C、D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15.下列物质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
A.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
C.碳酸钾溶液和盐酸
D.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16.在无色溶液中,下列各组物质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氯化钠、氢氧化钙、稀盐酸
B.硝酸钾、氯化铜、氢氧化钠
C.硝酸钠、氢氧化钾、氯化钡
D.碳酸氢钠、氯化钾、稀硫酸
17.家庭或企业加工馒头、面包和饼干等食品时,常在面粉中加入膨松剂(如碳酸氢钠),蒸制或烘焙食品中产生大量气体,使面团疏松、多孔,制作的食品松软或酥脆,易于消化吸收。
阅读上面信息后,回答:
(1)信息中提供的膨松剂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碳酸氢钠是一种____________(填“可溶”或“不溶”)性的化合物。
(3)碳酸氢钠能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原理是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18.如图所示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1)点是a、c两条曲线的交点,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时将a物质20加入到50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
(3)℃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各100,分别降温到℃,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19.我国的领海主权不容侵犯。南海是我国的固有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1)南海不仅蕴含着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还蕴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可燃冰(主要成分是)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可燃冰作为能源与煤、石油相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2)南海某岛采用风力发电提供的能源对海水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综合利用。
①反渗析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分的______________不同分离出淡水。
②将高盐度浓缩海水进行______________可以分离得到粗盐。
(3)用苦卤制取金属镁的流程图如下:
上述转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类型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步骤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利用苦卤制取氢氧化镁比直接向海水中加人石灰乳制取氢氧化镁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了工业“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后,知道:。
【提出问题】能否在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中制取的过程呢?
【实验验证】下图是该学习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时所用到的部分主要装置。已知浓氨水遇生石灰会产生大量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塞紧带长颈漏斗的橡胶塞,夹紧弹簧夹后,从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试管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若______________,说明装置不漏气。
(2)D是连接在装置A与装置C之间的气体净化装置,进气口是______________(填“a”或“b”),D的作用是除去______________气体。
(3)实验时先向饱和溶液中通入较多的(溶液显碱性),再通入足量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使更易被吸收
②更易制取
③的密度比大
(4)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将生成的晶体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得出结论】利用“侯氏制碱法”在实验室可以制取。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中碳酸钠是一种盐,不是碱;B中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腐蚀性较强的氢氧化钙,不能作补钙剂;C中氯化钠不能除铁锈。
2.答案:D
解析:题考查读图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较难。图丙表示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说明水能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不能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故选D。
3.答案:B
解析: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1:1:2,饱和溶液的质量不固定。
4.答案:D
解析:饱和食盐水不能继续溶解,但能溶解;当多次使用后溶液中的也达到饱和,就不能再使用粉碎颗粒过大,在盐粒内部的不易溶出。
5.答案:B
解析:加明矾只能使悬浮在海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沉淀,不能使可溶性的盐分沉淀。
6.答案:B
解析:海水中含量靠前的元素种类排序为氧、氢、氯、钠、镁、硫、钙,氢元素和氧元素以水的形式存在,氯元素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离子是氯离子。
7.答案:A
解析:将海水蒸馏,能将水从海水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海水淡化,故A正确。
8.答案:C
解析:工业废水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入海水会引起海水的污染,使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大小时要有温度条件,A错误;℃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下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B正确;℃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固体后仍为饱和溶液,C错误;将℃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但未指明溶液的质量关系,所以不能确定,D错误。
10.答案:C
解析: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A错误;①②两溶液的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均为饱和溶液,B错误;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温度,①溶液质量增加,②溶液质量减少,C正确;溶液的温度不能确定,溶解度不能确定,所以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②溶液,D错误。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粗盐的提纯,粗盐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A项错误;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B项错误;蒸发时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C项错误;粗盐的提纯过程中,通过过滤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通过蒸发从食盐水里得到食盐,故涉及的分离操作有过滤和蒸发,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可乐中压入了二氧化碳,起到降温作用;打开冰镇可乐的瓶盖,压强减小,所以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打开瓶塞,温度升高使该气体的溶解度变小;由于打开瓶盖溶解度减小,压强减小,所以溶不了的气体就出来了,所以剩余溶液为饱和溶液。
13.答案:D
14.答案:BD
解析:若A是稀硫酸,生成物质中不一定有水,如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A错误。若C、D是盐和水,则A、B不一定是酸和碱,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B正确。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D可能是两种沉淀,如,C错误。若A、B、C、D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D正确。
15.答案:B
解析: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可表示为;复分解反应要符合发生条件,即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B中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故不发生;A中有碳酸钙沉淀,C中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D中有硫酸钡沉淀,故A、C、D均可发生复分解反应。
16.答案:C
解析:A中氢氧化钙会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不能大量共存;B中氯化铜溶液是蓝色,且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大量共存;C中硝酸钠、氢氧化钾、氯化钡三种物质相互之间不反应,溶液都是无色的,能大量共存;D中碳酸氢钠能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
17.答案:(1)
(2)可溶
(3)
解析:本题考查盐的性质和用途。
(1)信息中的膨松剂是碳酸氢钠,其化学式为。
(2)碳酸氢钠属于钠盐,是一种可溶性的化合物。
(3)蒸制或烘焙食品中产生大量气体,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答案:(1)在℃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65
(3)b>a>c
解析:(1)溶解度曲线中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100的水中最多溶解30固体,则50水中最多溶解15固体,故所得溶液的质量是65;
(3)℃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各100分别降温到℃,a和b均为饱和溶液,b的溶解度比a的大故溶质质量分数b>a,c的溶液只是变为不饱和溶液,与℃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其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19.答案:(1);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
(2)①颗粒大小;②蒸发结晶Ⅰ、Ⅱ
;卤中镁离子的浓度高(或镁离子得以富集)
20.答案:(1)漏斗中与试管中的液(水)面差保持不变或漏斗中的液(水)面不再下降
(2)a;氯化氢或HCl
(3)①
(4)过滤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提高卷
1.同学们玩过“化学扑克”吗?如右图是一张化学扑克,它有一种叫“争上游”的玩法,规则是:上家出牌,下家只能出能与上家所出牌中物质发生反应的牌,依此规则出牌,先出完的为上游最后出完的为下游。在某局牌中,上家出了一张右图的“硝酸”牌,下面是A、B、C、D四位玩家手中都剩下的一张牌,则你认为最后下游的应该是(
)。
A.
B.
C.
D.
2.已知:常温下的水溶液均呈中性。向含有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过量的X,溶液pH与滴入X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纯碱溶液
D.硝酸银溶液
3.为了区分海水和淡水,可以加入下列哪种试剂(
)。
A.紫色石蕊试液
B.硝酸银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酚酞试液
4.不使用其他试剂,利用物质间两两混合反应将物质区别开(提供的物质可重复使用),也是物质鉴别的常用方法。下面四组物质的溶液利用上述方法可鉴别开的是(
)。
A.
B.
C.
D.
5.海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利用海水可制取镁等物质。有人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B是,试剂X为盐酸
B.操作Ⅰ和操作Ⅲ的操作方式完全相同
C.加入NaOH溶液应过量,其目的是使完全反应
D.处理等量海水,若将NaOH溶液换成石灰乳,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镁的产量
6.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右下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液质量不变
C.溶剂质量减少
D.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7.金属镁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和飞机制造业。从海水或卤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流程Ⅰ中试剂①可使用石灰乳,成本较低
B.流程Ⅰ、Ⅱ的主要目的是将海水或卤水中的氯化镁富集起来,提纯氯化镁
C.流程Ⅱ发生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D.流程Ⅲ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8.关于多金属结核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金属结核是锰结核
B.多金属结核是锰的化合物
C.锰结核是一种纯净物
D.多金属结核在世界上储量很少
9.10℃时,将3g甲、乙两种可溶性固体分别放入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见图Ⅰ),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见图Ⅱ)。下面对甲、乙两物质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1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温度升高至25℃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C.甲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为a
D.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10.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时,向各装有50水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甲、乙、丙固体各40,充分搅拌后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乙和丙
B.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的常用方法是降温结晶
C.在℃时,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可能不变
D.将℃的甲、乙、丙饱和溶液温度降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丙>甲
11.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22g/100g
水
B.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C.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零
D.溶解度可以定量的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12.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的气泡逸出,说法错误的是(
)
A.溶解度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变小
C.溶液浓度不变
D.还是饱和溶液
13.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像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4.20℃时,将某盐R的溶液蒸发掉10水,恢复到20℃,在剩余溶液中加入6R(无水),溶液即达饱和;若将原盐溶液蒸发掉30水,则只需加入1R(无水)就可以在20℃达到饱和,20℃时R的溶解度为(
)。
A.20
B.25
C.30
D.35
15.粗盐中常含有及泥沙等杂质,常用下面的流程进行提纯。有下列说法:
(1)加入试剂a的顺序可以是过量的溶液、溶液、溶液;
(2)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滤渣中一定含有4种不溶物;
(3)向溶液Ⅰ中加入的盐酸也可以是过量的;
(4)操作b的名称为过滤
(5)假设整个操作过程中物质转化无损失,则最后得到的精盐固体中的质量一定比原粗盐样品中的质量大。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6.去除难溶性杂质后的食盐样品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为除去可溶性杂质,将食盐样品溶于水,依次加入稍过量的三种溶液:溶液、溶液、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X,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搅拌、煮沸,得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X中有三种成分
B.“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目的只是为了除去过量的
C.除杂过程中有参加的化学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D.将氯化钠溶液用题图装置加热蒸发,至水分完全蒸干时停止加热
1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
(3)将℃时180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所得的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4)取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成℃时的恰好饱和溶液,所得三种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18.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请分析实验后回答:
(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19.淡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浩瀚的海洋里获取淡水,对解决淡水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某小组针对这一现状,提出问题并在实验室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品】
酒精灯、试管、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铁架台、烧杯、胶头滴管、海水、硝酸银溶液。
【实验过程】
①如下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大试管中加入5~10mL海水,塞好橡皮塞,用酒精灯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小试管内收集到很少液体,试管口有大量白雾。
该小组同学建议对该装置进行改进,你认为改进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
③向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①对海水淡化后的剩余资源,请提出一种合理利用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
②“蒸馏法淡化海水”的思路是想办法将水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请列举一种与上述原理相同的混合物分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
20.海洋是人类于万年来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宝库,图1是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图示,请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取海水滴加溶液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海水及其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图2中海水所含化学资源都是化合物
b.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化学变化
c.海水资源的开发不需要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d.海水中含有
(3)海水中含有10个电子的微粒有和_____________。
(4)工业利用海水制取纯碱和轻质的流程图如图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②海水晒盐的一系列操作X是蒸发、_____________、过滤;实验室进行操作Y时需使用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③氨碱法制取纯碱是先制成饱和氨盐水,再不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析出碳酸氢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纯碱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④苦卤加入纯碱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
⑤海水中含镁元素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t。生产中实际得到523.6t气体Z,请计算流程中的产率,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已知:,“理论上的产物质量”是不考虑损失,且反应物完全反应时的产物质量)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C
解析:向盐酸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纯碱溶液时,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碳酸钠时,碳酸钠又和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显中性的氯化钠,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碳酸钠时,溶液的pH又升高。
3.答案:B
解析:海水和淡水的主要区别就是所含的氯化物的含量不同,紫色石蕊试液、氢氧化钠、酚酞试液不会与氯离子反应,无法鉴别;硝酸银会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沉淀,可以鉴别出海水。
4.答案:C
解析:溶液是黄色的,首先鉴别出黄色的溶液,均能与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A错误。溶液与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B错误。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他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产生白色沉淀的为;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C正确。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反应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D错误。
5.答案:B
解析: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A正确;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蒸发可以将溶液中的固体结晶出来,所以操作Ⅰ是过滤,操作Ⅲ是蒸发,B错误;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加入NaOH溶液应过量,其目的是使完全反应,C正确;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容易获得,且价格便宜,D正确。
6.答案:C
解析:加压后右侧海水中的水分子通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而留在右侧海水中,所以右侧海水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溶液的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加。
7.答案:D
解析:流程Ⅲ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8.答案:A
解析:多金属结核也称锰结核,它是一种混合物,含多种单质,但不是化合物,多金属结核在世界上储量很大。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0℃时甲试管中有未溶解的固体,则甲溶液是饱和溶液,乙试管中固体完全溶解,则说明10℃时甲溶解度小于30g、乙的溶解度大于或者等于30g,则甲物质为a、乙物质为b,从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在10℃时b的溶解度大于30g,故乙是不饱和溶液,A项错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升高至25℃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同,约为40g,甲、乙形成的都是不饱和溶液,B项正确;甲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为a,是因为10℃时甲溶解度小于乙,C项正确;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时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次之,丙物质与℃时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所以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C
13.答案:D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A.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直到不变,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析出的晶体逐渐减少,至温度达到室温后不变,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C.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D.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有硝酸钾品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选项D符合题意。
14.答案:B
解析:由两种情况的溶剂和溶质的质量差可知,20水中加入5R就能达到饱和,所以20℃时R的溶解度为。
15.答案:A
解析:(1)加入试剂a的顺序不可以是过量的溶液、溶液、溶液,因为最后加入氯化钡溶液时,过量的氯化钡不能被除去,说法不正确;(2)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滤渣中可能含有5种不溶物,如氢氧化镁、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泥沙,说法不正确;(3)向溶液Ⅰ中加入的盐酸也可以是过量的,因为随着蒸发操作的进行,过量的氯化氢会逸出,说法正确(4)操作b的名称为蒸发,说法不正确;(5)假设整个操作过程中物质转化无损失,则最后得到的精盐固体中的质量一定比原粗盐样品中的质量大,因为提纯过程中生成了氯化钠,说法正确。故选A。
16.答案:C
解析:滤渣X中有四种成分,分别为硫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钡,A错误;“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目的是除去过量的和过量的碳酸钠,B错误;除杂过程中有参加的化学反应为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均为复分解反应,C正确;将氯化钠溶液用题图装置加热蒸发,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D错误。
17.答案:(1)乙>甲=丙(或乙>丙=甲)
(2)80
(3)55;20%
(4)丙>甲=乙(或丙>乙=甲)
解析:(1)在℃时甲和丙的溶解度曲线有交点,说明此时溶解度相等,乙的溶解度高于甲、丙;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时乙的溶解度为80;
(3)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时甲的溶解度为80,此温度下,180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水100含甲物质为80,在℃时甲的溶解度为25,降温到℃时,溶剂的质量不变,此时只能溶解25甲物质,则析出固体的质量为55,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由于℃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大于丙物质的溶解度,取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成℃时的恰好饱和溶液,甲、乙需要的水相同,比丙的少。
18.答案:(1);
(2)步骤②向废液中加入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废液中一定没有,故溶液中定含有阴离子
解析:①取少量废液,向溶液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废液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因为氢氧化钠与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废液中一定不含,因为氯化钡和反应产生碳酸钡和硫酸钡沉淀;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说明沉淀为氯化银,由此可确定废液中含有。综上所述,废液中一定含有镁离子和氯离子,一定不含有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铁离子,可能含有钠离子。溶液整体上不显电性,即阴、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实验②确定溶液中不含有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则溶液中一定含有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19.答案:【提出问题】怎样将海水转化为淡水
【实验过程】②将小试管内的长导管加长或使用冷凝管或将小试管放在盛有冰水的烧杯中
③无沉淀生成(或无明显现象)
【得出结论】将海水蒸馏可以得到淡水
【反思交流】①晒盐或制纯碱或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制备镁(任选一种)
②石油的分离或分离液态空气(任选一种)
20.答案:(1)有白色沉淀产生
(2)ad
(3)
(4)①氧化镁
②结晶;引流
③相同条件下,的溶解度比更小;
④复分解反应
⑤336
解:设实际产生的质量为。
由元素守恒可得,理论上产生
流程中
答:流程中的产率为85‰。
解析:(1)海水中含有氯离子,向海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银离子与氯离子结合成氯化银白色沉淀;
(2)由图2可知,海水中含有的物质都是化合物,如氯化镁、氯化钠、硫酸镁、硫酸钠等,a正确;蒸馏法淡化海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海水资源的开发的过程中要考虑环境问题,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c错误;由图2信息可知,海水中含有氯化镁、氯化钠硫酸镁、硫酸钠等物质,d正确;
(3)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形成钠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
(4)①读作氧化镁;②海水晒盐的过程是蒸发、结晶、过滤;操作Y是分离固体物质的操作,是过滤,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③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首先结晶析出的物质是碳酸氢钠,其原因是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④苦卤加入纯碱后,氯化钠与碳酸钠不反应,但是氯化镁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镁沉淀,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发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⑤海水中含镁元素的质量是,则理论上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