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3课时33张PPT+18张PPT+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 分子和原子(3课时33张PPT+18张PPT+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15 22:19:24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1.为什么湿衣服在阴凉处能晾干(水怎么会跑)?如果晒在太阳下干得更快?
为什么当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
走过加油站时你从这里能嗅到什么气味?
把糖块放到一杯水中,一会儿糖块不见了,而糖水却是甜的。为什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课时)
水的蒸发
1.叙述此物理变化的现象?
2.怎样解释看的见的水气化后就看不见了,液化后又看得见了?
水的蒸发
我们的猜想
如果我们把看的见的水想象成是由很多很多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聚集而成的,当水受热时,就会分散开来成为一个一个的微粒,我们称这种微粒为水分子,分子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所以我们就看不见了。当遇冷的时候,一个一个水分子又聚集在一起,聚集的多了我们又看到了液体状态的水。
扫描隧道显微镜显示分子的照片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
几百万倍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扫描隧道显微镜显示原子的照片
1993年,中科院北京物理
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手段,通过用探针拨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硅晶体的表面形成一定规整的图形,这种在晶体表面开展的操纵原子的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右图的“中国”两字就是这样形成,并经放大约180万倍在计算
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
扫描隧道显微镜显示原子的照片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将构成物质的粒子放大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粒构成的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常见的有:水(H2O)酒精(C2H5OH)氮气(N2)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碳(CO)甲烷(CH4)蔗糖(C12H22O11)氨气(NH3)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常见的有:
①所有金属:铁(Fe)汞(Hg)镁(Mg)…
②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
③碳(C)硅(Si)磷(P)硫(S)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常见的有:氯化钠(NaCl)氯化钠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的。
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
微观粒子(如分子)具有哪些
基本性质?
一滴水中大约有
一个水分子的质
量约是:
3×10
kg
-26
1.67×10

水分子
21
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结论】
50ml水
探究活动一:酒精与水混合
说明: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50ml酒精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
50ml酒精
50ml
100ml
50ml
100ml
混合后<100ml
100ml
50ml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一般情况:分子间隔变大
气体




固体分子
间的间隔
气体分子
间的间隔
液体分子
间的间隔


在通常情况下: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小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溶液为无色
酚酞遇空气和水不变色
溶液为红色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探究活动



A


B
现象
解释
溶液逐渐变红。
溶液不变色。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进入
A
烧杯中,与水结合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从这一现象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
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因此水受热后蒸发会加快,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kg。
原子的性质
2.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如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柱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3.原子间有间隔。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柱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就是汞原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小结:
原子的性质类似于分子的性质
1、原子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2、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3、原子间有间隔。
2、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和原子等)的性质
(1)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3)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微观粒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微观粒子化学性质不同。
练一练,你会了吗
B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
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
试一试,
走进生活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100ML;。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征不一致的选项是(
)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隔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分子是有质量的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运动的
练一练,你会了吗
B
4、
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空气易压缩,水难压缩
空气中气体分子的间隔大,易压缩;水分子的间隔小,难压缩
5、下列情况能够导致分子间间隔缩小的是(  )
A、晾晒湿衣服
  
B、装有酒精的容器敞口放置
C、向车胎内充气  
D、将氧气常温密封保存在贮气瓶中

6、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D(共18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课时)
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H
H
O
H
水分子
(H2O)
O
O
氧分子(O2)
氢分子(H2)
H
例:
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
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水蒸发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本身不变
水蒸发
物理变化
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⑴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在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
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
个氧分子。
化学变化
水分解:
化学变化
水分子发生了分
裂产生了新的分子(氢分子、氧分子)
新的分子(氢分子、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
化学性质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3、最小不是指体积和质量上的最小,而是指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能再分。
1、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对于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的。
2、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
物质的物理性质。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混合物:
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由同种分子构成。
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
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生成新
的分子。
四、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混合物和纯净物
氧化汞
HgO
加热

+
氧气Hg
O2
这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所以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氧化汞分子

HgO

破裂成汞原子和氧原子
汞原子
(Hg)
氧分子
(O2)
加热
这种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结合以上例子理解: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由原来的分子变成了新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处于不断运动中,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性质不同。
不同点
(根本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变成新的分子
在化学反应前后
不可再分,
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裂为原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重新组合
O
H
H
O
H
H
水分子
(H2O)
氧分子
(O2)
氢分子
(H2)
O
O
H
H
H
H
O
O
H
H
通电
H
H
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电解水的示意图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分子
原子
构成
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
物质
构成
构成
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大,原子小。
2、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则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3、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要大。
4、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D
2、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碘受热升华
B、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C、铁矿石磨成粉末
D、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

D
课堂练习
3、下列微粒中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
B、
C、
D、
4、氢气和氯气反应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

A、氢分子
B、氯分子
C、氯化氢分子
D、氢原子、氯原子
氢原子
氧原子
D
C
分子、原子概念的应用(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分类
分子不变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分子改变
混合物:
纯净物:
不同种分子构成
同种分子构成
5、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C
D
B
C(共21张PPT)
(第
3
课时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
离子的形成过程及表示方法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
2
3
4
5
6
7
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电子层:

核:

量:
+11
电子层
原子核
质子数
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圆圈表示
圈内数字表示
弧线表示
原子核带正电
“+”表示
最外层电子数
数字1也可以表示
2
8
1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最外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下列不同种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
Na
Mg
Al
2
1
8
+11
2
2
8
+12
2
5
8
+15
2
6
8
+16
2
7
8
+17
2
8
8
+18
2
3
8
+13
2
4
8
+14
Si
P
S
Cl
Ar
2
1
+3
2
2
+4
3
2
+5
2
4
+6
5
2
+7
2
6
+8
2
7
+9
2
8
+10
Li
Be
B
C
N
O
Ne
F
金属原子
非金属原子
稀有气体原子
【小知识】物质都有趋向于稳定状态的特点(如:水往低处流;树上的苹果往下掉)
氦(He)
氖(Ne)
氩(Ar)
【相对稳定结构】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这样的结构叫8电子相对稳定结构。
      
若只有一个电子层,则2电子也是相对稳定结构(如:
He)。
原子也不例外,也有趋向于稳定结构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原子的稳定结构呢?
原子分类
典例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一般1-3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一般4-7个
易得到电子
8个(氦是2个)
不易得失电子
金属原子
非金属原子
稀有气体
原子
相对稳定
不稳定
3、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
【结论】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
决定
不稳定
最外层电子数
稀有气体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容易失去或得到,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结构,那么它们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的粒子是什么呢?
探究:
2
8
+11
易失1个电子
易失3个电子
2
8
+13
带3个单位正电荷
易得2个电子
2
8
8
+16
带2个单位负电荷
Na
2
1
8
+11
2
3
8
+13
Al
2
6
8
+16
S
2
7
8
+17
Cl
易得1个电子
2
8
8
+17
带1个单位正电荷
带1个单位负电荷
Na+
Al3+
Cl-
S2-
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的形成的粒子是什么呢?
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最外层都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怎么样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呢?
钠原子
氯原子
探究离子的形成
【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②钠与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钠原子
失去电子
2
8
7
+17
2
8
8
+17
氯原子
得到电子
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Na+
Cl-
失去1个电子
钠离子
氯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还有很多。一般情况下,活泼金属如Na、Mg、
K、Ca与活泼非金属F、Cl、O、S相互作用易
形成物质。
三、离子的形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再写离子所带的电性。(电荷数为1的“1”省略不写)
1.离子的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离子的分类
3.
离子符号的书写:
离子所带电荷数由该元素原子的
决定。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
如:
Na+、
Mg2+
、Al3+、NH4+等
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如:Cl-、F-

O2-

S2-、SO42-等
如:
Na+、
Mg2+
、Al3+

F-

Cl-、O2-

S2-等
最外层电子数
Na
Na+
失去
1个电子
Mg
失去
2个电子
Mg2+
Al
失去
3个电子
Al3+
原子
阳离子
金属原子
阳离子
失去电子
原子结构
离子结构
钠原子
钠离子
镁原子
镁离子
铝原子
铝离子
4、离子是如何形成
Cl
S
得到
1个电子
8
Cl
-
得到
2个电子
8
S2-
原子
阴离子
原子结构
离子结构
氯原子
氯离子
硫原子
硫离子
非金属原子
阴离子
得到电子
5、离子符号的意义:
①Mg
2+

表示镁离子
或者表示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

2
Mg
2+

表示两个镁离子
离子符号前加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③直指数字2的意义
2
Mg
2+

前面的数字2:
右上角的数字2:
表示两个镁离子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练习: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意义
Mg2+
S2-
2O2-
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前2:2个氧离子
后2:一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微粒种类




阳离子
阴离子




质子数
---
核外
电子数
质子数
---
核外
电子数
质子数
---
核外
电子数


表示方法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举例


相互转化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
>
<
得电子
得电子
失电子
失电子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Na

O
Na+

Mg2+
Cl-

O2-
6.
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8
【基础练习】
Na
Mg
2
1
8
+11
2
2
8
+12
2
6
8
+16
2
7
8
+17
S
Cl
2
8
+11
2
8
+12
2
8
8
+16
2
8
8
+17
辨别下列哪些是原子结构示意图,哪些是离子结构示意图,并能够根据结构示意图写出对应的符号:
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Na+
Mg2+
S2-
Cl-
根据右边的结构图回答: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原子,
X值为__,该原子的符号是____。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X值为___,符号是___。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值为___,符号是___。
10
Ne
12
Mg2+
8
O2-
某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数为13,
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该离子的
名称是______,符号是____,该离子的
结构示意图是:
【能力提高】
Al3+
10
铝离子
2
8
+13
离子的形成及表示方法
小结
1.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电荷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写“±”号)。
5.离子符号的意义
离子的分类
3.离子符号的书写:
6.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4.离子形成的原因:
原子得失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