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复习第二部分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10:5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二部分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要求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能力层
级:理解)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理解)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能力层级:理解)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力层级:
理解)


1.考点及题型设置如下:(1)重点实词与课内文章中的
实词对比(选择题),实词多具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等特点。(2)句子翻译。要求考生将两句文言文翻译
成现代汉语。(3)内容理解。2020
年以简答题的形式
出现,2018—2019
年则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综合近三年的真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的热门考点
有:重点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主旨理解、写
作手法、思想感情。
题型分值
1.重点实词的解释,选择题或填空题,3
分。
2.翻译句子,简答题,4
分。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简答题或选择题,3
分。
(续表)
一、(2020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0
分)
富贵不能淫
解析:A.诚:真正,确实/诚:真正,确实;B.志:志向/
志:记号;C.谓:叫作/谓:认为;D.屈:屈服/屈:屈尊。
答案:A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
下就太平无事。
(2)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
的道路‘义’上。
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3
分)
答案:大丈夫的标准:大丈夫应有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有的处事态度“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应有的操守“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仁义道德为本,行
事合乎规范,做人不容有缺,且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会改
变自己的节操,这是一种铮铮铁骨,这是一种浩然之气。)
二、(201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0
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
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
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
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
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
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
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去国怀乡(
(3)宠辱偕忘(
)
)
答案:(1)同“嘱”,嘱托
(2)离开
(3)一起
.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
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
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
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
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解析:这两段是写迁客骚人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不是作
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C
三、(2018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0
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怠。录毕,走
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
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
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
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
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
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
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
)
(1)走送之(
(2)礼愈至(
(3)腰白玉之环(
)
答案:(1)跑
(2)周到
(3)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
.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
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大山深谷中行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
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
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戴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
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解析:作者将穿戴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并未
突显自己学习的勤奋刻苦。
答案:D
.
.
.
考点一
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
文言词语的意思
【答题技巧】
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
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题型
技巧
客观题
①代入法:将考查篇目中的实词含义代入到课内语句
中,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正误。②排除法:
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排除,再将剩下的选项逐一比较,
得出答案。③词性法:根据该实词在两句话中的词性,
判断该词的含义是否相同。
主观题
①熟记课本中具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特点的实词,以及课下注释中的重要实词。
②联系语境,理解实词含义。③以上技巧行不通时,可采用组词法,课文中相当一部分词语的解释,就是将单个字进行组词,形成词语含义。
种类
概念
分类及举例
一词多义
一般来说,一个文言实词的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本义:逃亡)。②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引申义:丢失)。③河曲智叟亡(wú)以应(假借义:“亡”同“无”,没有)。
【考查范围】
种类
概念
分类及举例
古今异义
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现象。
①词义扩大。例:“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②词义缩小。例:“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③词义转移。例:“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古代指热水;现在多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④感彩变化。例:“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⑤单双音节的变化。例:古文中“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
(续表)
种类
概念
分类及举例
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近或相同,或字形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被代替的字叫本字,借用的字就是通假字。
①音同(近)通假。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通“饲”,喂养;“材”同“才”,才能。②形似通假。例:“不亦说乎”中“说”同“悦”,愉快。
(续表)
种类
概念
分类及举例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作另一类词使用,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福”(赐福)。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例:“远小人”中“远”(疏远)。③名词活用作状语。例:“斗折蛇行”中“斗”
(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④动词活用作名词。例:“虽乘奔御风”中
“奔”(奔驰的快马)。⑤形容词活用作名
词。例:“吾与汝毕力平险”中“险”(险峻的大山)。⑥使动用法。例:“凄神寒骨”中“凄”(使……凄凉)。⑦意动用法。
例:
“渔人甚异之”中“异”(认为……奇怪,对……感到奇怪)。
(续表)
【考题举例】
真题展示
解读
(2019
年广东卷)解释下列加
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属予作文以记之(
.
)
(2)去国怀乡(
)
.
(3)宠辱偕忘(
)
.
分析:
(1)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
述这件事情。属:同“嘱”,嘱
托。
(2)句意: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去:离开。
(3)句意: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偕:一起。
答案:(1)同“嘱”,嘱托
(2)离

(3)一起
(续表)
考点二
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答题技巧】
(一)翻译的标准要求和采分点
1.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一
个字“准”。
2.达——译文要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一个字“顺”。
3.雅——译文语句要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直译。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
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
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
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例:“野芳发而幽香”,
可译为“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2.意译。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
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
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
平息了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显
然意译要比直译更准确。
防范
“6失误”
谨记“6字诀”
举例
失误1
该留不留,
强行翻译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古今通用的词
语,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②古代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
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帝王年号)
“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
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三)翻译的方法
防范
“6失误”
谨记“6字诀”
举例
失误2
该换不换,
文白混杂
换:①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汉语;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中“汤”应翻译为“热水”。
(续表)
防范
“6失误”
谨记“6字诀”
举例
失误3
该调不调,
不合规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
来,使译句畅通。
①前置宾语后移。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为:我跟谁一起呢?
②后置状语前移。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③前置状语后移。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续表)
防范
“6
失误”
谨记“6
字诀”
举例
失误
4
该删不删,
画蛇添足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
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
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
词“盖”“夫”、音节助词
“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
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
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
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如:①夫战,勇气也。(《曹
刿论战》)译为:战斗,靠
的是勇气。“夫”为发语
词,删去不译。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为: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续表)
防范
“6
失误”
谨记“6
字诀”
举例
失误
5
该补不补,
语意错误
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
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
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
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
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
语等。
如:①(
陛下)
诚宜开张圣
听,以光先帝遗德。(《出
师表》)(补主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

)
而竭。
(
《曹刿论战》)(补谓语)
③箕畚运(
土石)
于渤海之
尾。(《愚公移山》)(补宾语)
(续表)
防范
“6
失误”
谨记“6
字诀”
举例
失误
6
该变不变,
语意不畅
变:指根据语境,尤其是碰
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
故的地方,应学会灵活变通
地翻译。①对比喻句的翻
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
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
本体即可。
②对借代句的
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
物写出来就可以了。③对委
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
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
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①如可以将“缙绅”“三
尺”“纨绔”分别翻译成
“官员”“法律”“富家
子弟”。
②如可将
“会猎”“更
衣”翻译成“出兵征伐”
“上厕所”。
(续表)
【考题举例】
真题展示
解读
(2020年广东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分析:
(1)重点词:惧,害怕。安居,安静。句意: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重点词:立,站,站立。正,正大。大道,光明的大道。句意: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答案:(1)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题型
对策
主观题
①梳理结构,全面把握。梳理结构时要注意文题、文章出处和注释、段首句、段尾句,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②选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提示锁定答题区域,准确筛选有效信息。③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比如托物言志、对比、衬托、以物喻人及结构安排上的呼应与过渡、表达方式、常见修辞手法等。
客观题
①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准确地把握文本所写的人、事、物、景、情等要点,并对有关要点进行辨析、判断。②审清每个选项的问题指向(写作手法、内容理解、情感表达
等),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
考点三
内容理解、写法分析
【答题技巧】
【考题举例】
真题展示
解读
(2020年广东卷)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分析: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呢?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就可以称之为“大丈夫”。所以,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讲道德,做事合乎道义,无论什么时候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外物所左右,就是大丈夫。
(续表)
真题展示
解读
(2020年广东卷)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答案:大丈夫的标准:大丈夫应有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有的处事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大丈夫应有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仁义道德为本,行事合乎规范,做人不容有缺,且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这是一种铮铮铁骨,这是一种浩然之气。)
(续表)
真题展示
解读
(2019年广东卷)第3题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分析:C.有误,这两段是写迁客骚人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不是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