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10: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考要求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能力层
级:理解)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理解)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能力层级:理解)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力层级:
理解)


考查内容以一个语段形式(100—200
字)出现,难度
适中。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拓展理解的能
力。主客观题兼有,题型主要有:词语解释、断句、
内容理解、人物分析和评价感悟。
(续表)
题型分值
1.解释词语,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词语的意思(2020年给出词义判断;2017—2019年课外句与课内句对比判断),3分。
2.断句(划分3处),3分。
3.内容理解、人物分析或评价感悟,为简答题,3
分。
一、(2020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9
分)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解析:D
项,句意: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及:到,至。
答案:D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

























答案: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
南之事乎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3
分)
答案:①不畏强权,敢于进谏。他多次劝谏曹王。②秉公
执法。他杖杀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③具有远见。预见曹王
恃宠而骄的结局。
二、(201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9
分)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解析:A
项,辞别/推辞;B
项,到/的;C
项,均为“更
加”;D
项,跟随/自。
答案:C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
分)

















答案: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3
分)
答案:因为马援志向坚定(或“穷且益坚”);赈施钱财(或
“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三、(2018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9
分)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3
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A
项,发动/选拔、任用。B
项,直接,径直/直爽,
直截。C
项,均为“和”。D
项,有声望的人/看,向远处看。
答案:C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
分)















答案: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3.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3
分)
答案: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
见死不救,在王敦要诛杀

时没有开口相救,后来才得知周
尽力相救的真相,强烈
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
实词
课本常见文言实词+近几年广东考过的其他文言实词。具体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虚词
“之、以、而、其、于、者、乃、与、且、然、盖、
则、焉”等。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
握。
考点一
文言词语的考查
【考查范围】
技巧
说明
举例
课内
迁移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其实是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拓展延伸,考查的大多数词语为课内所学习掌握的内容。只要认真学好课内词语意思,课外文言文词语解释就不足为惧。
(归纳整理详见第四部分《必备锦囊》)
“遂之北地田牧”中的“之”与“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之”意思相同,译为“到”。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中的“从”与“一狼仍从”(《狼》)中的“从”意思相同,译为“跟
随”。
【答题技巧】
技巧
说明
举例
组词法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简洁精练,用词讲究,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在课文中相当一部分的词语解释,都是单个字进行组词,成为词语的含义。
“不循法度”中的“循”可以组成“遵循(与‘遵照’是近义词)”“循环”“循回”等词语,带进句中一一比对,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最后验证“遵循”符合句意。
(续表)
技巧
说明
举例
语境
推测法

课内


法和
组词

都无


好地
解释
词语含义的时候,我们
就可以用语境推测法。
“祯捕而杖杀之”中的“杖”
要结合语境进行推测,“杀”
是动词,“杖”在此处不可能
是名词,应表示“杀”的方式,











“杀”,可译为“用杖刑”。
(续表)
近几年广东课外文言文阅读对“文言词语”的考查都是以
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所以在掌握“课内迁移法”“组词法”
“语境推测法”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技巧
说明
代入法
即以括号内提供的意思(选项中课内词语的意思)代入课外文言句中,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正误。
排除法
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
词性法
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语的意思是否相同。
真题展示
解读
(2020
年广东卷)
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不循法度(遵照)
.
B.恩宠不可恃(倚仗)
.
C.祯捕而杖杀之(用杖刑)
.
D.以及于此(比得上)
.
分析:
A
项,句意:不遵照法令制度。循:
遵照;
B
项,句意:恩宠是不能倚仗的。
恃:倚仗;
C
项,句意:孔祯就把这些人抓起
来用杖刑杀了他们。杖:用杖刑;
D
项,句意: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
及:到,至。
答案:D
【考题举例】
真题展示
解读
(2019
年广东卷)下列各项中,加
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
.
.
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
.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
.
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
.
.
来,与坐谈
分析:
A
项,辞别/推辞。
B
项,到/的。
C
项,均为“更加”。
D
项,跟随/自。
答案:C
(续表)
技巧
说明
举例
结构
修辞
①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的修辞或者是使用对举、对比的手法等。②注意句式。如:“……者……
也”
“……者也”
“不亦……
乎”“孰与……乎”“如……何”
“何……为”“奈……何”“独……耶(乎、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考点二


【答题技巧】
技巧
说明
举例
词语
①先找到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
谓语成分),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
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定语句
的停顿点。②标志词(详见下表)
余拏(动词)一小舟/
.
拥(动词)毳衣炉火/
.
独往(
动词)
湖心亭
.
看雪
(
《湖心亭看
雪》)
(续表)
注:总之,不论运用什么技巧,都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
上进行,这要求考生加强文言文训练,增强语感。
规律
标志词
示例
一般需要在
其前面停顿
的五类词
敬谦辞(君、公、卿、夫
子、臣、窃、愚,等等)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
.
讽齐王纳谏》)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
词,如吾、余、予、尔、
汝、彼、斯,等等)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
发语词或感叹词(
发语
词:夫、惟、且、盖,
等等。感叹词:呜呼、
嗟乎、噫、噫嘻、悲夫,
等等)
①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
.
敌(《狼》)②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
闻(《爱莲说》)
【答题技巧】
规律
标志词
示例
一般需要在
其前面停顿
的五类词
关联词(至若、苟、虽、
纵、向使、若夫、至于,
等等)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
.
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疑问词(何、谁、孰、
安、胡、岂,等等)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记承天寺夜游》)
一般需要在
其后面停顿
的两类词
语气助词(也、乎、哉、
与、欤、尔、耳、邪、
耶、矣、焉,等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
.
当涉猎(《孙权劝学》)
对话词(曰、道、言、
云,等等)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
.
道也(《桃花源记》)
(续表)
规律
标志词
示例
一般需要在
其前、后面
停顿的一类

时间词(少顷、少时、未
几、俄顷、俄而、已而、
既而、忽、忽然,等等)
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

似瞑/意暇甚(《狼》)
或在其前停
顿,或在其
后停顿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
官名、爵名、书名、庙
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作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
①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
.
议(《孙权劝学》)②舜发
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
.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
.
中/管夷吾举于士(《生于
.
.
.
忧患,死于安乐》)
(续表)
真题展示
解读
(2020
年广东卷)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分析:广东近几年都是用三条“/”给句子断句。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遵循“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的规律划分。另外,当有多个谓语连用时,其中一般也断开。大王不奉行(谓语)国命/恐(谓语)今之荣位/非(谓语)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句式:独……乎)。
答案: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
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考题举例】
考点三
内容理解与概括
【答题技巧】
首先,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
其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
最后,根据实情,准确表述。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
用到的技巧有摘录、拼接、归纳。“摘录”,即直接摘录文章
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注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
上启下的过渡句。“拼接”,即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拼接
起来。“归纳”,即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归纳等。
真题展示
解读
(2019年广东卷)
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分析: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言行来概括人物特点。因为马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可以看出他志向坚定;从马援常感叹“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并且“乃尽散于亲旧”等语句知道马援常赈施钱财,可以看出他不看重钱财。因为以上两点,隗嚣敬重马援。
答案:因为马援志向坚定(或“穷且益坚”);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考题举例】
技巧
说明
举例
从正面描写
分析人物形

就是通过文本中直接描写人
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
理等重点语句,分析人物的
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唐雎不辱使命》中
“挺剑而起”运用动
作描写刻画了唐雎的
英勇。
从侧面描写
分析人物形

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
景物烘托的方法来突出主要
人物的形象。
“秦王色挠”从侧面
衬托出唐雎的英勇。
考点四
人物形象分析
【答题技巧】
技巧
说明
举例
从评价性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评价性的句子可以是作者的评价,也可以是文中人物的评价。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借秦王的评价衬托唐雎的有胆有识。
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概括文中该人物做了哪些事,由此分析其形象。
唐雎出使秦国并与秦王斗争,表现出唐雎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续表)
真题展示
解读
(2020年广东卷)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
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从“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可知他多次劝谏曹王,因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畏强权,敢于进谏的人。从“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可知孔祯杖杀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因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秉公执法的人。
答案:①不畏强权,敢于进谏。他多次劝谏曹王。②秉公执法。他杖杀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③具有远见。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
【考题举例】
技巧
说明
紧扣原文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主旨和感情倾向。
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这些句子往往会揭示一些道理,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道理概括出来作为答案。
联系实际
谈启示、感悟和看法,有时要同时联系原文和现实生活,才能言之有理有据。“现实生活”可以是个人的经历,也可以是社会生活等。
考点五
启示感悟看法
【答题技巧】
真题展示
解读
(2015年广东卷)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分析:阐述自己对某行为看法时,可支持,可反对,也可辩证看待,关键是能阐述出自己的理由,做到言之有理。
答案:示例一: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示例二: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因为“原三日即下
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示例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考题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