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记”是“记载,描写事物的文字的意思,日记、笔记、游记。
《记北京长城》《记杭州西湖》.......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记XXX》《游XXX》《XXX游记》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舠仰卧入回溪。
浙江
蜿蜒
臀部
蜿
蜒
“廴”
“辶”
突兀森郁
大会堂
聚集
孔隙
并排
仰卧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漆黑
石笋
石钟乳
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真实感受)
(直观看到)
(直观看到)
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游览顺序
过渡句——承上启下
默读课文,勾画描写作者行踪的语句。这些语句都出现在段落的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呢?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孔隙)
……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出洞)
移步换景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找找从哪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变换景点游览,从这些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出
到
入山
来到
在外洞
行了
到了
出了洞
过了
入山
洞口
金华
外洞
罗店
孔隙
内洞
逆
顺
游览顺序
溪水
1.默读习作例文《颐和园》,思考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感受写景的顺序。
2.小组合作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大门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按游览顺序写颐和园
洞口
金华
外洞
罗店
孔隙
内洞
尝试用上过渡句,试着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
1.默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勾画相关语句。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填写汇报单。
游览地点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景物特点
描写方法
作者感受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小
并排
刚
小船
孔隙
窄
小
再没法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拉
拉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挤压
稍微
准
一点儿
撞破额
擦伤鼻子
角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平均使力?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孔隙)
……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出洞)
过渡句
仿写、修改要求:
1.按游览顺序记叙,适当运用过渡句,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
3.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你一定游览过很多景点,学习了孔隙的写法和语言表达,试着写一写你曾经游览过的又让你印象深刻的景物,也可以拿出本单元导读课“初试身手”习作片段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