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健康》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科学家发现富含维生素的物质具有较强的防辐射损伤功能。下列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A.豆油
B.米饭
C.牛肉
D.西红柿
2.下列属于蛋白质类食品的是
A.米饭
B.鸡蛋
C.黄瓜
D.菜油
3.许多生活常识也蕴含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下列四种做法中有益身体健康的是(
)
A.吸烟提神
B.购买超市过期打折食品,节约经济
C.过夜牛奶可以喝,尽量不浪费
D.适量食用加碘食盐有利于补“碘”
4.“株洲味道”名声远播,下列食品或食材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
A.炎陵黄桃
B.醴陵炒肉
C.攸县米粉
D.爆头龙虾
5.下列人体所缺元素与引起的健康问题关系错误的是
A.缺铁会引起贫血
B.缺碘会引起龋齿
C.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
D.缺锌会引起发育停滞得侏儒症
6.在人体所含的元素中,质量分数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
A.氢
B.氧
C.钙
D.铁
7.硒元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如图为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n的值为4
B.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C.硒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8.下列归纳全部正确的是( )
A.化学与常识
B.化学与生活
①使用活性炭去除冰箱内异味
②充入氮气延长食品保质期
①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②用食醋清洗家用电水壶中水垢
C.化学与健康
D.化学与安全
①适量摄入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②补充锌元素可预防佝偻病
①图书、档案着火,用液态CO2灭火器灭火
②在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A.A
B.B
C.C
D.D
9.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有机物含有碳元素,则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B.酸是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则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C.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则带电的原子一定是离子
D.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盐,则盐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10.食品与卫生、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A.用硫磺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熏制笋干、银耳等
B.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
C.在果汁中加入“塑化剂”使其口感更佳
D.用工业石蜡抛光水果、瓜子
11.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适用于所有火灾的灭火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
C.氢氧化钠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硫酸铜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游泳池水消毒
12.河南名吃“第一楼小笼包子”以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被誉为“中州膳食一绝”。下列用到的食材中富含糖类的是
A.瘦肉
B.小麦粉
C.小磨香油
D.食盐
13.下列物质及其用途对应错误的是
选项
物质
用途
A
氯化钠
配制生理盐水
B
甲醛
浸泡海产品保鲜
C
碳酸钠
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的生产
D
一氧化碳
工业炼铁
A.A
B.B
C.C
D.D
14.对下列各主题知识的整理完全正确的是
A
环境保护
B
生活常识
废旧电池——随意丢弃工业污水——处理后排放
防煤气中毒——室内放一盆水人体缺铁——引起缺铁性贫血
C
化学反应类型
D
性质与用途
盐酸和石灰水混合——中和反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置换反应
甲烷有可燃性——用作燃料活性炭有吸附性——用于净化水
A.A
B.B
C.C
D.D
15.下列实验现象与解释不相符的是( )
实验
现象
解释原因
A
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
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B
酒精与水混合
总体积变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
C
硝酸铵溶于水
溶液温度降低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D
鸡蛋清溶液中加乙酸铅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蛋白质的溶解性变小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6.中午,同学们在学校用餐。
(1)下列食物中,能提供蛋白质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馒头
B
水果
C
鱼肉
D
汽水
(2)餐厅中有自热米饭,其发热的原理是利用了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食堂要做“翡翠”饺子,可将菠菜榨汁,通过_____操作将菜渣与菜汁分离,用菜汁和面。
17.化学源于生活,“柴、米、油、盐”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你填空: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_____方法熄灭;
(2)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______;
(3)餐具上的油污用加入洗洁精的水更易洗掉,原因是______;
(4)市场上食盐的品种丰富,有碘盐、锌盐、钙盐、硒盐等。这些食盐中含的碘、锌、钙、硒等是指____(选填“原子”、“离子”、“元素”或“单质”)。
18.已知C2H4、C3H6、C4H8属于同一类型的有机物,称作烯烃,它们的化学式的通式为:CnH2n(n代表分子中碳原子个数),则烯烃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精确到0.1%).CH4、C2H6、C3H8属于另一类型的有机物,称作烷烃,则碳原子数为9的烷烃的化学式为_____,烷烃的化学式的通式为_____(用n代表分子中碳原子个数).
三、推断题
19.下列A—H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紫黑色粉末状固体,B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C、F是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E的组成元素与水相同,且能用于杀菌消毒,
G、H
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其各种物质的之间的反应如图(部分反应物、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B:_______
H: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转化的表达式:
A反应生成B、C、D
:_________。
G
→
H:_______。
20.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六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图(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A中含有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C中不含相同元素,C、D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1)请分别写出A、B、C、D物质的化学式(或溶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__;
(2)写出转化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
(3)写出Fe2O3与足量B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1.田老师为让学生更好理解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在盛有鸡蛋清的试管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
有白色絮状沉淀
②
将①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沉淀完全溶解
③
在装有硫酸铵晶体的试管中加少量蒸馏水
沉淀完全溶解
④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乙酸铅溶液
有沉淀
⑤
将④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沉淀未溶解
(1)实验①②③研究的蛋白质的特性是__________(填“盐析”或“变性”);
(2)补充实验②的目的是说明实验①中蛋白质发生的________(填“是”或“不是”)化学变化;
(3)设计对比实验①、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实验④,小黄同学提出了质疑:使蛋白质发生上述变化的是否为重金属离子.请补充完成实验⑥,供选择的试剂有:鸡蛋清、蒸馏水、食盐水、硫酸铜溶液、浓硝酸.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重金属离子使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22.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表是某校食堂周二午餐食谱的部分内容。
主食
米饭
副食
清蒸排骨、西红柿炒鸡蛋、咸味花生米
人体所需热量的60%~70%来自糖类,该食谱中富含糖类的食物是________。
(2)走进厨房,你会发现煤气罐被管道天然气替代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3.我国民间有端午挂艾草的习俗。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素(化学式为:C15H10O2),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请回答:
(1)黄酮素属于_______________化合物(填“有机”或“无机”)。
(2)黄酮素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3)黄酮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24.维生素C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又称抗坏血酸,还具备提高免疫力的功效,体内维生素C含量高的人不容易吸收铅、镉、铬等有害元素。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所以提倡多吃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的化学式请据此计算:
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
维生素C中各元素的质量比______。
维生素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
克维生素C中含氧元素______克。
参考答案
1.D2.B3.D4.A5.B6.C7.A8.A9.C10.B11.D12.B13.B14.D15.D
16.C
CaO+H2O=Ca(OH)2
过滤
17.锅盖盖灭
糖类
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元素
18.85.7%
C9H20
CnH2n+2
19.KMnO4
O2
C6H12O6
KMnO4K2MnO4
+
MnO2
+
O2
CO2
+
H2OC6H12O6
+
O2
20.Ca(OH)2
HCl
CO2
CO
3CO+Fe2O32Fe+3CO2(或3C+2Fe2O3
4Fe+3CO2↑)
红棕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21.盐析
不是
证明实验①中析出的沉淀是蛋白质而不是硫酸铵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取上述沉淀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
有沉淀,沉淀未溶解
22.米饭
23.(1)有机(2)3:2(3)81.1%.
24.(1)176;(2)9:1:12;(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