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7.4宇宙航行强化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一般程序是:先让卫星进入一个近地的圆轨道I,然后在P点变轨,进入椭圆形转移轨道II,到达远地点Q时再次变轨,进入同步轨道II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步卫星可定位于北京正上方
B.卫星在轨道I上的运行速度大于7.9km/s
C.卫星在轨道II上运行时,在P点的加速度小于在Q点的加速度
D.卫星由轨道II进入同步轨道III,需在Q点加速
2.2018年11月19日凌晨,西昌一道冲天火光,北斗再添两颗新星。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中国北斗迈出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已知“北斗”系统中的某两颗工作星均绕地心做顺时针匀速圆周运动,运行轨道距离地面高度约为21600千米,某时刻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地球同步卫星离地的高度约为35600千米,地球半径约为6400千米,卫星间的相互作用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颗卫星的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小于同步卫星的角速度
B.卫星1大约经过2.2小时由位置A运动到位置B
C.卫星1若要追上卫星2需要向先后喷气做加速运动
D.若轨道所处的空间存在极其稀薄的空气,如不加干预,工作卫星的轨道高度将缓慢降低而动能会减小
3.如图是两颗仅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轨道示意图,I是半径为R的圆轨道,II为椭圆轨道,AB为椭圆的长轴,且AB=2R,两轨道和地心在同一平面内,C、D为两轨道的交点。己知轨道Ⅱ上的卫星运动到C点时速度方向与AB平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轨道上的卫星在C点时的加速度相同
B.两个轨道上的卫星在C点时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C.II轨道上卫星的周期大于I轨道上卫星的周期
D.II轨道上卫星从C经B运动到D的时间与从D经A运动到C的时间相等
4.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设想,物体抛出的速度很大时,就不会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地球人造卫星。如图所示,将物体从一座高山上的O点水平抛出,抛出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一次比一次远,设图中B、C、D、E是从O点以不同的速度抛出的物体所对应的运动轨道。已知B是近地圆形轨道,C、D是椭圆轨道,在轨道E上运动的物体将会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地离开地球,空气阻力和地球自转的影响不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轨道B上运动的卫星的速度为发射卫星的最大速度
B.在轨道B上运动的卫星的速度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的最小速度
C.在轨道E上运动的物体,抛出时的速度一定等于或大于第三宇宙速度
D.在轨道C上稳定运行的卫星和在轨道B上稳定运行的卫星在通过O点时加速度相同
5.我国曾连续发射多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该卫星处于地球的同步轨道上,假设其离地面高度为h,地球半径为R,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卫星运行周期为24h
B.该卫星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为
g
C.该卫星周期与近地卫星周期之比为
D.该卫星运动的动能为
6.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实践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卫星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某阶段卫星围绕地球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时( )
A.卫星的运行周期为 B.卫星具有的动能为
C.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为 D.卫星的向心加速度为
7.在天宫二号中工作的景海鹏和陈东可以自由飘浮在空中,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失重就是航天员不受力的作用
B.失重的原因是航天器离地球太远,从而摆脱了地球的引力
C.失重是航天器独有的现象,在地球上不可能有失重现象的存在
D.正是由于引力的存在,才使航天器和航天员有可能做环绕地球的圆周运动
8.为了探测引力波,预计发射两颗地球卫星P和Q,卫星P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6倍,卫星Q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4倍。则P与Q的线速度大小之比约为( )
A.1:2 B.1:4 C.2:1 D.4:1
9.下列属于超重现象的是( )
A.汽车驶过拱形桥顶端
B.航天器随火箭从地面向上加速发射
C.人在电梯中随电梯减速上升
D.宇航员随宇宙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10.若已知地球质量为M,万有引力常量为G,将地球视为半径为R、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忽略地球自转影响,仅由这些信息不能计算出( )
A.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
B.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C.同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
D.近地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11.2011年11月3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对接。假设神舟八号在圆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离地面高度为H,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则神舟八号的运行速度大小为( )
A. B. C. D.
12.关于地球的同步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步卫星的轨道属于近地轨道
B.所有同步卫星的质量一定相同
C.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由质量决定
D.所有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与卫星质量没有关系,全部相同
13.2020年6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至此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斗导航系统第41颗卫星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第49颗卫星为“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它们的轨道均视为圆周,半径约为,运行周期都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成一定夹角,如图所示,已知引力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题目数据可估算出地球的密度
B.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一天内可经过北京正上空1次
C.“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D.“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一天2次经过赤道正上方同一位置
14.“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自动交会对接前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圆形轨道Ⅰ为“天宫二号”运行轨道,圆形轨道Ⅱ为“神舟十一号”运行轨道。此后“神舟十一号”要进行多次变轨,才能实现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则( )
A.“天宫二号”的运行速率大于“神舟十一号”在轨道Ⅱ上的运行速率
B.“神舟十一号”变轨后比变轨前高度增加,机械能减少
C.“神舟十一号”可以通过减速而使轨道半径变大
D.“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对接瞬间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二、解答题
15.双星由两颗绕着共同的点旋转的恒星组成。对于其中一颗来说,另一颗就是其“伴星”。如果甲、乙两颗星体质量分别为、,它们之间的距离为L,甲、乙离其他天体十分遥远不受其他天体的作用,它们绕连线上一点O以相同的角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已知引力常量为G。求:
(1)甲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2)双星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
16.探月卫星的发射过程可简化如下:先进入绕地球运行的“停泊轨道”,在该轨道的P处,通过变速,再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快要到达月球时,卫星再次变速,卫星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卫星,最终在环绕月球的“工作轨道上”绕月飞行(视为圆周运动),对月球进行探测,“工作轨道”周期为T,距月球表面的高度为h,月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忽略其他天体对探月卫星在“工作轨道”上环绕运动的影响。
(1)要使探月卫星从“转移轨道”进入“工作轨道”,应增大速度还是减小速度?
(2)求探月卫星在“工作轨道”上环绕的线速度大小;
(3)求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17.今年7月23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火星探测卫星“天问一号”,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进入了新的领域。“天问一号”从地球飞向火星时的转移轨道又叫霍曼转移轨道。霍曼转移轨道是与地球、火星公转轨道相切的椭圆轨道。在日地连线与日火连线夹角a=45°时,是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最佳时间窗口,因为此时探测器从地球表面附近进入霍曼转移轨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火星附近,从而被火星引力捕获。已知火星公转半径为R,地球公转周期是12个月(可能用到的数据1.653≈4.5,)
(1)若已知太阳质量M和引力常数G,试求火星的公转速度;
(2)试求地球公转半径;
(3)若错过了此次最佳发射窗口期,则再过多少个月是下次的最佳发射时期?(即地球与火星的相对位置再次如图中所示)
18.2020年7月31日,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太空丝绸之路”走上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新舞台!北斗系统的空间段主要由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和中轨道(MEO)卫星等组成。如图为导航系统中的MEO卫星轨道(低于GEO卫星轨道)示意图,MEO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对地球的张角为θ,已知地球半径为R0,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不考虑地球的自转,求:
(1)MEO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
(2)设有GEO和MEO两卫星均在赤道平面内运行,其周期分别为T1和T2。若某时刻两者与地球球心成一直线,求三者再次位于一直线的最短时间间隔。
参考答案
1.D 2.B 3.A 4.D 5.C 6.A 7.D 8.A 9.B 10.C 11.D 12.D 13.D 14.D
15.(1);(2)
16.(1)减小;(2)v=;(3)
17.(1) ;(2) ;(3) 25月
18.(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