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 表格式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 表格式教案+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6 17:5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和天山的美丽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和天山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颐和园和天山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课下同学们都通过资料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板书课题:颐和园。齐读课题。
2.小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材料。
3.这两篇习作例文是游记,希望今天的学习,能够给你的写作带来启发和帮助。
二、学习《颐和园》。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颐和园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通过预习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公园?
(指名回答)
2.文中哪一句话能体现作者对颐和园的印象?(第一句)
像这样写总体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齐读: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3.教师:既然是游记,作者一定会告诉你游览参观的顺序,你看——
课件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像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再读读课文,把这些句子找出来,画下来。
课件出示: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清晰)
教师:作者就是通过这四个过渡句去点明游览的景点,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过渡: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结束文章,可以吗?
(不可以,没有具体介绍,没有详细描绘。)
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景点描写)这也是同学们觉得最困难的地方。那我们今天就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
5.下面就让我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览。
(二)学习“长廊”。
1.进了大门,绕过大殿,我们就来到了颐和园的第一站——长廊。
第一句话中很平常的字眼,却很关键(有名)。
2.长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_的廊”。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书中找依据。
3.“最长的廊”: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1)七百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
(2)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廊的长?
(列数字的方法)
4.“画最多的长廊”。
课件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1)这句话中最让你感到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还是列数字)这句话也就是说,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
(2)(课件出示画面)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的画,有多少幅?老师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四千多幅呢!
(3)指导朗读:把你的感叹读出来(再读)。
5.“最美的长廊”。(这一种花……那一种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
6.小结:长廊看似平常,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教师: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这时候观察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大家来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指名读课文。
(1)对比读:
指名读: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教师读: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2)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读第二句,你仿佛能看到游客在喊:那就是佛香阁啊!太美啦!百闻不如一见啊!
(3)小结:你看,这句式一变,顺序一变,就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
心情,多有意思啊!
(4)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再来读一读。
2.课件出示句子颜色变化:一座八角宝塔形(蓝)的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那就是佛香阁(黑)。
(1)指导朗读。
(2)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美,佛香阁的——壮观,佛香阁——金碧辉煌。(板书:高、美)居高临下的佛香阁,犹如一座天宫,在颐和园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再次让我们感叹。
(四)学习“昆明湖”。
1.让我们一起继续前进吧!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观察的位置又发生了改变,以这时的视角又能望见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1)教师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2)听完以后,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生)。
2.课件出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指名读)
(1)课件出示昆明湖的图片,结合图片再次读句子。
(2)游船、画舫在这样的镜子上、碧玉上滑过,怎么滑过?(指名回答)
教师:是呀!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啊!
(3)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里、游船里,你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指导朗读。
(4)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比喻)
3.教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第5自然段。
(1)课文是抓住昆明湖的哪些景点来写的?
(2)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
(3)指名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4)教师:通过他的介绍,你感受到他主要是抓住哪几个景点去介绍的?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①教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段话,它写出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②教师:这么多的狮子,你能想象出它们的姿态吗?
出示小练笔: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③点评学生的小练笔。
4.教师:现在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一下这些美景。(课件出示图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清朝乾隆皇帝有诗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你对本文介绍的颐和园有什么感受?(指名谈感受)
(五)小结游记的特点。
教师:欣赏颐和园美景的同时,我们从这篇游记中学到了什么写作方法?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三、学习《七月的天山》。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刚刚跟随作者游览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下面我们就一起再到西部,跟随《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走进新疆的天山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2.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3.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天山,教师结合课件适时补充。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约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43.8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4.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明确学习任务:下面我们就来自读课文,想想文中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二)自读全文,理清游览顺序。
1.学生根据任务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2)指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鱼群等美景。
②描写方法——
课件出示:
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b.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
(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3自然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①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一自然段抓住了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
②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来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托它的稠密。
(4)朗读第4自然段。
①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②学生交流,教师演示。
“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丽夺目”——绘其艳;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夸其高。
(三)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课文主要是由山外到山里,由高处到低处。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四、课文整合。
1.教师:我们学习了两篇课文,也明白了每篇课文的叙述和描写的顺序。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1)这两篇课文的描写顺序有什么不同?
(2)从这两篇游记中,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3.全班交流。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一角、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借景抒情。
教 学

思 成功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两篇课文的描写顺序和写作方法。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节奏较快,个别学生跟不上,不能积极参与,发言较少。
教学建议: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激励性语言,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学情,采取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