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6 22:3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摔跤、手疾眼快”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手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了解《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那些名家们用他们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板书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2.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组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还要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片段描写。
二、自主预习,感知形象
预习反馈:
1.初读课文,明确预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说说你理解了哪些难懂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3)指出易读错的音和易写错的字词。
(4)这组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分别选自哪本小说?作者是谁?
(5)默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2.文中的哪些人物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结合初读课文的理解进行回答)
三、交流学习《摔跤》
(一)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教师:尽管我们只是初步读了课文,但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还是可以看出,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地读读课文,这一次,要把每个词、每句话都读懂、读明白。然后同桌可以试着把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摔跤表演出来。(学生读课文、表演)
2.教师:现在我们请两个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过程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导演,在底下仔细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和摔跤的经过都表演出来了。
3.“演员”演戏,“导演”说戏。
“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导演”评价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评价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提醒“导演”。教师要特别注意这些地方:“演员”是否表演到位,是否遗漏,“导演”指导评价是否到位。
如果“演员”的表演存在较多缺漏或不到位的地方,应要求他们根据“导演”的评价指导再比较准确地表演一次。
(二)深读课文,感悟形象
1.教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想象出他们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3.教师:通过刚才精彩的表演和现在会心的朗读,我想,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一定已经呈现在同学们的心中了。那么,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的小嘎子
的小胖墩儿
(关于小嘎子,可以填上“聪明、活泼、调皮、顽皮、灵活、有心计”等;关于小胖墩儿,可以填上“沉稳、憨厚、诚实、老实”等。)
4.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喜欢小胖墩儿?
5.教师: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塑造了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活泼、调皮,小胖墩儿沉稳、憨厚,只要读过这段文字,就会对这两个人物过目不忘。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6.学生小组讨论,画出相关的句子。
7.全班交流。
学生1:我们小组画出的是能够表现小嘎子“机灵、有心计”的句子。“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仿佛很占了上风。”这是对小嘎子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
学生2:我们小组画出的是能够表现小嘎子“不服输”的句子。“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硬是扳他不动。”这是对小嘎子动作的描写。
教师:好一个“推拉拽顶”,让我们仿佛看见了这个不服输的小嘎子。我们接着交流。
学生3:我们小组画出的是能够表现小嘎子“争强好胜”的句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这是对小嘎子心理、动作的描写。
教师:好一个争强好胜的小嘎子,不论什么时候,心里想的永远只有胜利。
8.指导朗读。
9.教师小结。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朋友。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再次走近这两位朋友。
2.齐读。
3.布置拓展性作业:课外阅读《小兵张嘎》。
第二课时
◆学习《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提起老舍先生,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习过老舍先生的许多作品,你知道哪些?(指名回答)
2.指名介绍作者老舍。
3.教师: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选自这本小说。
4.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骆驼祥子》的信息。教师适时进行补充。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预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准字音。
(1)读书要细心,读不通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力求读得准确、流利。
(2)遇到不理解的生词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实在不理解的画下来留作讨论。
(3)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不理解的地方也画下来留待老师讲解。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名接力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顺。教师相机纠错,并适当解答同学们的有关疑问。
3.再读课文,思考: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三、深入读文,探究性格
1.教师:祥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祥子外貌、动作的句子,仔细体会人物的特点。
(1)动作描写
①找出有关祥子的动作描写。
②通过“扭头、杀、系、露、笑”这些动作描写,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小组练习后再表演。
(2)外貌描写
①找出文中描写祥子外貌的文字,自己读一读。
②为什么要描写祥子的外貌?通过外貌描写,祥子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导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要抓住特征。)
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小结:通过对祥子动作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来自乡间的纯朴、老实、善良、结实,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小伙子形象跃然纸上。
(过渡:那么《两茎灯草》中的严监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
◆交流学习《两茎灯草》
一、了解作品
1.指名介绍《儒林外史》和作者吴敬梓。
2.教师适时补充。
二、感悟理解,体会人物形象
1.教师: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临死前最惦记的可能是什么?
(学生1:财产的继承;学生2:亲人;学生3:重要的事情……)
2.教师:这些都合情合理,但严监生临死前最后惦记的是什么?他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用心读一读,体会严监生当时的心情。
3.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4.全班交流。
(1)教师:严监生临死前最后惦记的是什么?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两茎灯草费油,要挑掉灯盏里的一茎灯草)(“赵氏慌忙揩揩眼泪……登时就没了气。”)
(2)教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严监生念念不忘的是什么?他一直害怕的是什么?
(两茎灯草。费油。)
(3)教师:这个严监生临死前最后惦记的和别人不一样,他太特别了。可是此时,他已经三天不能说话了,那他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和家人表达自己的心愿的?
(伸出了两个指头。)
(4)他的意思是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可是,他的家人并没有马上明白他的意思,他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的?
(A.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B.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C.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D.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①教师适时出示句子,这就是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
②我们合作读一读,男生读众人猜测的句子,女生读严监生反应的句子。
(5)教师:同学们,我们把加点的词语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先自己比较着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1:去掉“两三”,就写不出严监生的着急了。
学生2:去掉“把两眼的的滴溜圆”“狠狠”,就写不出严监生当时生气的心情了。
学生3:去掉“把眼闭着”,就写不出严监生绝望的心情了。
学生4:去掉“登时”,就写不出严监生如释重负的心情了。
学生5:去掉这些词语,就表现不出严监生当时着急、生气的程度了。)
(6)教师小结:这才是学语文,不仅读懂了,还要琢磨琢磨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把严监生当时的心情写出来了,也把严监生着急、生气、绝望、如释重负的心情变化写出来了。
(7)指导朗读。
(8)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教师:联系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严监生如此着急、生气、绝望,仅仅是因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由此,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爱财如命;抠门;吝啬……)
②教师:(图片配乐创境)此时,灯盏里的这两茎灯草正滋滋地烧着,简直就是烧着严监生的心啊!此时,灯盏里的这两茎灯草正一刻不停地烧着,可是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不懂得严监生的心啊,他简直就要绝望了,他把眼闭着摇头,此时此刻,他会想:
学生1:你们怎么就不懂得我的心啊!
学生2:完了,完了,我的油都烧干了。
学生3:这可怎么办呢?我的天啊,我的油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③教师: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严监生的心理,我们是通过什么读出来的?
(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描写。)
(9)教师小结。
(10)此时此刻,你想对严监生说什么?
学生1:严监生,你太吝啬了。
学生2:严监生,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3:严监生,你真是太可笑了。
学生4:严监生,你真是既可笑又可气。
教师小结:是啊,严监生太吝啬了。这样一个富翁,临死前却为了两茎灯草不得咽气。家人都没猜中他的心思,他与平常人死前惦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如此悬殊的对比就呈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手法——讽刺。作者吴敬梓就是用讽刺的手法,借助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古代读书人的形象,走进《儒林外史》,你还可以读到范进、王玉辉等不同的人物形象。
三、反思形象,感悟写法
1.速读三篇短文,想一想:哪个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
2.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呢?用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描写的方法,使读者好像看到人物的动作、神态,听到人物说的话,知道人物心里所想的,整个人物形象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四、激情升华,走出文本
1.教师总结。
2.布置作业。
(1)猜猜他是谁——仿写人物片段
回忆学校、班级生活中比较有趣或精彩的一个情境,运用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
如,运动会、庆元旦文艺表演、做游戏……
抓住有特点的人来写,如,我的同桌(外貌、神态、语言、做的事情)。
(2)课外阅读《骆驼祥子》《儒林外史》《四世同堂》有关章节或其他优秀作品,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板 书

计 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 学

思 成功之处:教学《摔跤》一课时,让学生表演摔跤的过程。全班学生一边观察摔跤的过程,一边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摔跤的动作的,从而体会到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而体会到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和小胖墩儿憨厚老实的性格特点。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比较陌生,加上教学中引导不够,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所以学生对课文和人物的感悟和体会还是比较肤浅。
教学建议: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名著中的人物,可以从一些影视作品中截取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图文结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