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同步课时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同步课时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07:5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度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统编版同步课时测试题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缺乏(fá) 惆怅(zhàng) 孤帆远影(fān)
B.遥望(yáo) 真挚(zhì) 情寓于景(yù)
C. 柏树(bó) 搏斗(bó) 朝霞暮蔼(?i)
D. 渲染(xuān) 赋予(y?) 惨淡经营(yí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匠 烟花三月 胸有成竹
B.气概 全马在胸 浮光略影
C.惨淡 缘物寄情 枯心经营
D. 沁园春 金壁辉煌 枝叶茂盛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 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 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坚守阵地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B.“听着,朋友,“他说:“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C.记者在一些家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D.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它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在于豁达而豪放,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的概括、剪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虛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6.本文中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 难以打动人。
C.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 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 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nì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翩( )然 销声nì( )迹 风雪载( )途
(2)文中“次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年年如是“中“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画线句子运用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8.学完本课,班内开展关于画家李可染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李方搜集了一些关于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的资料,准备介绍给同学,抄写时出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至1964年间,【甲】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的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乙】该系列作品画工独特,扣人心弦,充分显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画作均为巨碑式丰满构图,采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无限喜悦;同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白墙、山上飞瀑和山下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而前景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下面是李可染的画作《榕荫放牧图》,请为画作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3)李方听说美术馆正在举行“李可染画作展览“,想去参观,但他妈妈想让他在家好好学习,请你帮忙劝说李方的妈妈。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3)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4)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陈凌
①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随着这个日子日益临近,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汇;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之繁盛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这也正是需要持续用力的地方。这些年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热播,到创意视频“文物戏精大会“刷屏,到《故宫日历》、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创产品热销,这类文化现象也从侧面说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频频卖断货,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⑥值得高兴的是,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将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民日报》2020年06月12日05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3)简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淮剧、董永传说、老虎鞋等非遗项目承载着盐城深厚的地方文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为盐城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两条建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判断读音正误。A.“怅“应读chàng。C.“柏“ 应读b?i。D. “渲“应读xuàn。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错别字的能力。B.略一掠。C.枯一苦。 D.壁一碧。
3.答案:C
解析:“坚守阵地“的意思是“坚决地保卫着阵地,不让敌人占领“。
“搏击风浪“的意思是“与风浪作斗争“。
“远离世俗“的意思是“逃避现实,出家或隐居深山“。这三个词分别与“战士““渔夫““隐者“的身份特点相符。
4.答案:D
解析:A项,顿号应改为逗号。B项,“说“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C项,“做作业到深夜“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5.答案:A
解析:通读语段及所有语句,根据语段第一句中的“概括、剪裁“可知,此句与③句之间存在总分关系;再根据②⑤④⑥句具体介绍《寒江独钓图》,以及①句与②⑤④⑥句之间的总分关系,可确定顺序为①②⑤④⑥。根据以上分析可确定选A。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B.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山水画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但作者并没有否定追求自然的画作的艺术性,其也可以拥有意境和灵魂。
7.答案:(1)piān匿zài
(2)依次;这样
(3)描写;拟人
8.答案:(1)把“围绕“改为“以“(或:删去“为主题“) 显现 体现
(2)整个画面由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榕树和一个骑着牛的牧童组成。画面中不见榕树主干,只见一片绿荫,绿荫下牧童悠闲地骑在牛背上,他穿着短衫,拉着缰绳,背着草帽。牛儿抬起头,惊奇地看着榕树,好像被这样的榕树给镇住了,又好似在问主人,为何榕树这样大。整个画面浑然天成,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分表现了画家深厚独到的艺术造诣。
(3)阿姨,我们语文课上正在学习李可染先生写的文章,李方去参观画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欣赏画作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高雅的情趣,对我们的诗歌欣赏和写作也会有很大帮助。我和他一起去,边看边交流,您看行吗?
解析:(1)①【甲】处句子“围绕……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②【乙】处句子“显现……精华“不搭配,将“显现“改为“体现“。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首先关注标题“榕荫放牧图“;然后仔细观察图画,明确其构图要素——榕树、牛、牧童;最后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发挥想象和联想描述各要素的特点、状态等。顺序要合理,语言要简洁。
(3)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李方的妈妈;其次针对情况,他妈妈想让他在家好好学习;最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
9.答案:(1)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就有了灵魂。
10.答案:(1)我们要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或:我们要让文化遗产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或: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焕发生命力。)
(2)第①段写各地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引出下文关于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的论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本身也作为论据论证了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才能焕发生命力的观点。
(3)首先提出“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的观点;接着运用举例论证,举故宫文创产品卖断货,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顾客青睐的例子证明作者的观点;最后再次呼吁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来擦亮文化瑰宝。
(4)拍摄淮剧抖音视频,让更多人感受淮剧的唱腔魅力;把董永传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做成书签,或印制到茶杯、台历等日用品上;制作“老虎鞋“伴手礼,通过淘宝、拼多多等在网上销售。(任写两条即可)
解析:(1)首先通读全文,明确文章论述的核心;然后找出关键句作为中心论点即可。本文标题即是中心论点。也可根据对文章论述核心的把握,通过提炼关键词,重新组合的方式概括出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对开头段作用的理解能力。细读第①段,明确该段写了什么内容,思考该段内容与下文有何关系,是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否证明了本文论点。
(3)议论文全文或段落一般的论证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重申观点,或补充观点,或发出倡议等。细读第⑤段,思考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议论文一般的论证思路具体作答即可。
(4)认真审题,找准提建议的对象;细读文章,更深入地了解提建议的对象;最后联系现实生活,尤其是目前通用的互动交流平台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