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无言之美 同步课时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无言之美 同步课时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08: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度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统编版同步课时测试题
第15课 无言之美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pì) 寂寥(liáo) 缥渺无踪(piāo mi?o)
B.意蕴(yùn) 谚语(yàn) 闲情逸致(yì)
C.姑且(gū) 怆然(chuàng) 瞬息万变(shùn)
D.颦(píng) 渊穆(mù) 栩栩如生(x?)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详细 瞬息万变 逼真 唯妙唯肖
B.姑且 马鸣风萧 怆然 信手沾来
C.谚语 包罗尽致 心境 丝毫不爽
D.擒住 闲情逸至 滋味 目不忍睹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而有几只海鸥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B.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可惜我知道得太迟了。
C.多年来,老校长为了这群孩子成长,起早贪黑,处心积虑,他的功劳不能忘记。
D.到了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张晓亮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4.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文章,该详的地方要详,不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栩栩如生。
C.马岭河峡谷两岸峭崖对峙,河谷幽深,以雄、奇、险、秀而独具特色,幽深壮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D.这两幅画倒是铢两悉称,很难分出谁优谁劣。
5.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因此,画家常用空白来__________空旷虚渺的意境。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是其中__________:画面上仅有一位老翁坐于孤舟之上,剩下大面积的空白,从而产生烟波浩渺、空旷辽阔的意境美。专心垂钓的老翁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天人合一表现得__________。
A.营造 典范 淋漓尽致
B.创造 典型 淋漓尽致
C.营造 典型 酣畅淋漓
D.创造 典范 酣畅淋漓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
B.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D.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7.下列情境中,语言运用得体、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培训会上,主持人说:“刚才专家的发言抛砖引玉,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B.在阅览室,弘毅同学说:“老师,您可以帮我找《老人与海》这本书吗?谢谢!”
C.公园里,舒然同学口渴了,对路人说:“喂,哪里有卖水的?”
D.案件胜诉后,子达赞叹道:“梁律师反应机敏,真是见风使舵,让人佩服啊!”
8.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__________)
(2)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__________)
(3)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__________)
9.语段修改。
倡议书
①阅读是生活永恒的主题,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②阅读是让人受益的生活方式,也是崇而的精神跋涉。③捧一本好书,让平凡生活在阅读里精彩纷呈,让人生境界在阅读中提高升华。④读高尔基的《童年》,可以使人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⑤读《繁星·春水》,可以使人在诗性的语言中,体会到革命的力量。⑥阅读经典时要做有心人,不动笔墨不读书。⑦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提升人生境界,阅读经典名著,共建书香校园。
此致
敬礼
校团委
4月23日
(1)倡议书中有一处格式有误,请提出改正意见。
(2)本段有一句语序有问题,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对调。
(3)第__________句内容存在问题,应改为__________。
(4)文中第__________句与主题无关,应删去。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谈美感教育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他们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作者:朱光潜 有改动)
(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2)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3)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

(4)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读音正误。D.“颦”应读pín。
2.答案:C
解析:A.唯妙唯肖→惟妙惟肖。B.信手沾来→信手拈来。D.闲情逸至→闲情逸致。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的能力。B.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使用正确。A.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此处不合语境。C.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此处褒贬失当。D.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此处用错对象。
4.答案:B
解析:“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与句中“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搭配不当,应用“淋漓尽致”。
5.答案:A
解析:“营造”指有计划、有目的地造;“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结合语境可排除B、D两项。“典型”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中性词;“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褒义词。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典范”。“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重在意思、思想的表达;“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重在情感的宣泄。根据语境应填“淋漓尽致”。故选A。
6.答案:B
解析:句末的感叹号应在引号内。
7.答案:B
解析:A项,“抛砖引玉”是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 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来形容专家的发言。C项,“喂” 的称呼不礼貌,应用“您好”。D项,“见风使舵”是贬义词,使用 不当。
8.答案: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别能力。第(1)(3)两题借用他人作品中的话和谚语来说理,可确定为道理论证。第(2)题引用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一个观点,可确定为举例论证。
9.答案:(1)删去“此致”“敬礼” (2)提升人生境界;阅读经典名著
(3)⑤体会到母爱的光辉(童真的可贵、自然的美好等)(4)⑥
10.答案:(1)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目的是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
(2)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
(3)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4)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被人们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浸润心灵,让精神得到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
解析:(1)本题考查写作思路的梳理能力。第①段论述“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第②段“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第③④⑤段可概括为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第⑥段论述“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从而发出“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的呼吁。
(2)从本段的“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可知本题答案。
(3)本题考查对道理论证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第④段对比“我们”和“诗人和艺术家”对美的不同感受,从而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进一步论证了第⑤段开头的句子:“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
(4)本题考查阅读迁移能力。首先要列举生活现象,不是自然现象;其次要指出本文所说的美育在这一生活现象中所发挥的作用。注意语言简洁、流畅。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