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蒲柳人家(节选)同步课时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蒲柳人家(节选)同步课时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08:2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度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统编版同步课时测试题
第8课 蒲柳人家(节选)
一、下面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剜肉(wān) 掂量(diān) 蓬蒿(hāo) 如坐针毡(zhān)
B.腌股(ā) 腻歪(nì) 作揖(yī) 断壁残垣(héng)
C.筵席(yán) 名讳(w?i) 滑稽(jī) 影影绰绰(chuò)
D.隐匿(nì) 荣膺(yīng) 戏谑(nüè) 威风凛凛(l?n)
二、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陪偿 紊乱 鳞次栉比 顶礼膜拜
B.休憩 峥嵘 如做针毡 吹毛求疵
C.枭鸟 骄奢 折衷是非 断壁残原
D.陷阱 河滩 通宵达旦 猝不及防
三、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他真想念,不是出头露面,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
B.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声嘶力竭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C.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
D.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能更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四、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
B.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
C.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D.—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五、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把“描绘”改成“勾画”)
C.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六、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丈青大娘”性格鲜明,作者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了她的泼辣、疾恶如仇、能干、热心助人、疼爱孙子等特点。
B.何满子的爷爷会编故事、讲故事,又豪爽大方、仗义疏财,人们由衷喜爱他,便送他“何大学问”的外号。
C.本文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
D.本文语言采用了民间口语与俗语,乡土气息浓郁;整散结合的句式参差错落,读起来节奏鲜明。
七、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 ( )
2.—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 ( )
3.“我差一点儿扔了这把老骨头,你还咒我!” ( )
4.自己已经老迈年高,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来;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 ( )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zhàn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度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夫__________ zhàn__________裂 驾驭__________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不依不饶”中“饶”的意思是( )
A.丰富;多
B.没有代价地增添
C.饶恕;宽容
D.表示让步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九、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幸福是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与满足的心理状态。那么你心目中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呢?某网站进行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就“你眼中最能代表幸福感的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1.请你分析上图,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请你在其中选择一项投票,你选择哪项?说说 你的理由。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
①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照相,过生日。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她,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相。尽管我曾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悦,也一直没让她看。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的任何印记。
②奶奶很上相。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等她百年之后使用,毕竟,她已年过九十了。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③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④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奶奶的老毛病气管炎犯得很准时,年年秋后。奶奶尽量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一阵一阵的,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
⑤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后,“啪啪”地往地上落。“叶落归根了!”奶奶嘴里嘀咕一声,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了。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时,看半天没动静,喊她几声,她才应一声。
⑥转眼冬天来了。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吼,说:“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路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活呀?”
⑦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我还一直为我们家地处偏僻地带,不会被现代化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回去看看。
⑧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地方醒目地画了一条白线。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
⑨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耳后,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奶奶。
⑩奶奶今天显得很精神,她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出她“宅”了许久的屋子,微笑地看着我说:“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
?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搂不严。
?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也该到头了。”我的眼泪竟然“哗”地落了下来,拿相机的手颤抖得厉害。
?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透过被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奶,使劲地摁了快门。奶奶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我不敢看了,收起来吧,也不知道你爷爷敢不敢看。”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
?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
1.根据第①段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
2.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
3.小说多处提到油桐树,请说说油桐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中划线的句子。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A
解析: B项,垣“应读“yuán”。C项,讳”应读“huì”。D项,“谑”应 读“xuè”。
二、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错别字的能力。A.陪一赔。B.做一坐。C.原一垣。
三、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辨析。B.声嘶力竭:嗓子喊哑, 力气用尽,形容拼命叫喊、呼号。此处不合语境。A.出头露 面:在公众的场合出现,使用正确。C.不求甚解:读书只领 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使用正确,D.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使 用正确。
四、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C.运用的修辞 手法是夸张。a.把“野马”比作“温驯的绵羊”。B.把太阳比 作“火盆子”。D.把“纤夫扫下河”比作“正月十五煮元宵”
五、答案:B
解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B句修改错误,本句是动宾搭配不当,应该将“新思路”改为“新蓝图”,或将“描绘了一幅”改为“构想了一条”。
六、答案:B
解析:人们称他为“何大学问”一方面是因为他会编故事、讲故事,应该说是有点学问的,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他“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的虚荣心。
七、答案:1.外貌描写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把握。人物描写方法不外乎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几类,仔细品味句子,辨析出描写方法即可。
八、答案:1.qiàn; 绽; yù; 2.摆度船; 摆渡船; 3.C; 4.夸张; 比喻
九、答案:1.居民心中最具幸福感的指标是“家庭关系和睦”与“稳定的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
2.(示例)我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内心安宁、家庭和睦、工作顺利的前提,没有大家的和谐、安宁,就不会有小家的温馨、和美,更谈不上内心的幸福。
解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具有开放性,要扣住“你眼中最能代表幸福感的指标”这一主题分析调查表,可以谈最具幸福感的指标是什么,也可以谈所列项目中最不能决定幸福感的指标是什么。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本题要先选择,然后再围绕所选项目与“幸福感”的关系回答理由。理由要充分,语言要简洁通顺。
十、答案:1.①迷信 ②固执;
2.①设置悬念,“第一次”合影是什么情况,和谁“合影”,这些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②“合影”二字点出贯穿全文的线索“照相”。
③“第一次合影”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揭示作品的主旨,表现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对家的热爱。
3.小说四次出现油桐树,作用有以下几点:①贯穿主要情节,②推动情节发展,③表现人物形象,④升华作品主旨。
4.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那条白线比作一道“阴森恐怖的符”,表现“我”面对拆迁惊慌、无奈的心态。也说明拆迁给“我”的冲击之大,因为爷爷栽的油桐树即将消失,奶奶即将逝去。
解析:1. 本题属于概括分析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概括。第①段写奶奶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而且这种思想她坚持了一辈子,可见其迷信且固执。
2. 本题看上去是概括分析题,实则是考查标题的作用,属于效果作用题,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分析作答。
3. 本题属于效果作用题,结合具体环境描写从各个方面分析。纵观全文,油桐树出现在第⑤⑧⑩?段中,可以说在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及揭示主旨方面都有重大作用。
4. 本题属于语言赏析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先判断修辞手法,把“白线”比作“一道符”是比喻,结合上下文可知拆迁意味着油桐树要消失,奶奶的精神寄托也要消失,“符”的阴森恐怖表现出“我”内心的惊慌。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