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2课时(共18+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2课时(共18+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6 16:27:36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课前提问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八年级语文
备课组


人:
凌云
议课时间:第十六周
上课时间:第十七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一、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虔诚、蠕动、敦实、演绎等)
二、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作者介绍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背景链接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自学指导一(5分钟)
黧(lí)黑
棱(léng)角
凄(qī)凉
豁(huò)然
磅礴(páng
bó)
酝酿(niàng)
砾(lì)石
蜷(quán)卧
懈怠(xiè
dài)
蜿蜒(wān
yán)敦(dūn)实
演绎(yì)
熠(yì)熠烁烁(shuò)
接踵(zhǒnɡ)而至
虔(qián)诚
气喘吁吁(xū)
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14):
二、全文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下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
自学检测一(5分钟)
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闻的。
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写生字词
2、全文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下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14):
自学指导二(5分钟)
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问题。
2.本段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提示: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
自学检测二(6分钟)
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问题。
2.本段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冬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点拨运用二(2分钟)
(一)比喻: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对象+特点+表达了……情感。
(二)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类的特点,显得更活泼、亲近
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对象+特点+表达了……情感。
课堂小结(1分钟)
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当堂训练(15分钟)
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有如刀削一般,léng
jiǎo
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qián
chéng
而愚蠢。
3.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gōng
shùn

4.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rú
dòng
在巨大的冰谷里。
5.近些年来,zhòu
rán
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
6.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qī
liáng

7.阳光和风,千万年来màn

jīng
xīn
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xiè
dài

8.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fēng
yún
biàn
huàn
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棱角
虔诚
恭顺
蠕动
骤然
凄凉
漫不经心
懈怠
风云变幻
2.下列句子中标蓝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八达岭长城像一条长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
B.为了实现梦想,小颜一直努力用功,从来没有懈怠之心。
C.我刚从外面回到家,妈妈就接踵而至了。
D.登山队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休整。
3.填空。
1)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
的经历。
2)格拉丹冬给作者留下怎么样的印象?
4.(选做题)根据自己的游玩经历,尝试写一篇游记。
C
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随摄制组在格拉丹冬游览
A.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
B.海拔高,活动困难;
C.冰塔壮观,静穆庄重;
课后反思(共17张PPT)
课前提问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八年级语文
备课组


人:
凌云
议课时间:第十六周
上课时间:第十七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一、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二、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
精读2-13段,品味语言。
1、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作者把走路,比作劈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
3、第5段中“……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行几个小小的身影。”的“蠕动”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
自学指导一(5分钟)
精读2-13段,品味语言。
1、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3段中“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3、第5段中“……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行几个小小的身影。”的“蠕动”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
自学检测一(5分钟)
拟人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
“蠕动”本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此处传神地写出了人在冰谷里行走时身影的渺小,表现了冰谷的宽阔巨大。
点拨运用一(2分钟)
具体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与作用:
??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写出了……(表达了……)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考点:字词理解。)
“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速读文章,思考问题。
.
自学指导二(5分钟)
二、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为什么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为题,把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一、“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速读文章,思考问题。
.
自学检测二(5分钟)
一、结尾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
.
不可以,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强调了“在长江源头”,既向读者展示了各拉丹冬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观这一内容,又强调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各拉丹冬游历记”这个题目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从文章结构上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从思想感情角度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为什么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为题,把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点拨运用二(2分钟)
常见题型: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为题目,或把题目变成××好不好,为什么?)
是全文的线索;题目点明中心;表明写作对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地点等;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点明主要事件;揭示情感主旨;题目有双关义;与结尾相互照应等;
即时演练:《背影》
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课堂小结(1分钟)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各拉丹东的各色美景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等句让读者对其形象更加神往。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它奔腾不息,气势恢宏,使人望而生畏,它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要保护好我们尊重爱戴的母亲河!
当堂训练(15分钟)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2.“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运用了什么修辞?作用?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的各拉丹冬银装素裹、意境苍茫的特点,由衷地赞美了各拉丹冬奇美的景色。
一、赏析句子。
1.“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安托师傅既然“力大如牛”,为何还写他“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
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通过对“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写出了冰塔林的历史沧桑,表现了作者对冰塔林奇观的、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3.第11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4.“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卖弄”远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5.“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从对伙伴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
“我”正遭受着缺氧反应与新伤的剧痛,无法行动,而伙伴们却兴致高昂继续工作,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我”郁闷的心情及对伙伴们的羡慕之情。
大树有大树的坚守
它的坚守是展示绿色的蓬勃
高山有高山的坚守
它的坚守是绵延巍峨的气势
二、作者笔下的冰塔具有哪些特点?
①千姿百态;②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三、结合语境补全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鲜花有鲜花的坚守,它的坚守是散发迷人的芬芳;




四、(选做题)本文作者运用了一些心理活动描写,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真实体验和感受,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一段体验和感受。(150字左右)
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出现在我眼前。我忐忑不安,心里七上八下,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我匆匆地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遵守了几天,就又给忘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这时,我放慢了脚步,心想着该怎么办。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爸爸承认错误,请他原谅。想到这儿,我又加快了速度,飞快地向家里跑去。
例文
总述各拉丹冬景物阴阳分明→总
强调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总
写各拉丹冬的神秘、神奇
写冰塔林的多样景色
赞叹美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