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课前提问
侯课准备:
一、请快速整理好课桌;
二、左课本,右笔记本。
三、准备当堂训练本;
四、坐姿端正,课本打开至第116页。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凌云
议课时间:第十一周
上课时间:第十二周
《庄子》二则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学习目标(1分钟)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义;
2、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它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背景链接
一、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自学指导一(3分钟)
二、结合注释,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并疏通文意。(提示:“冥”“怒”“志”“抟”等。)
北冥(míng)
其名为鲲(kūn)
徙(xǐ)于南冥
齐谐(xié)者
抟(tuán)其正色邪(yé)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海。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大鱼
传说中的大鸟
悬挂
海水运动。指海啸。形容海动风起之时
迁徙
天然形成的池子
用力鼓动翅膀
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记载
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盘旋飞翔
往上飞
旋风
气息,此处指风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空气中的尘埃
深蓝色
向下俯视
用气息相互吹拂的结果
怪异的事情
表示选择
尽头
罢了
这样
离开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击水而行,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至九万里的高空,他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天色湛蓝,是他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一.
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
,今: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
,
今:
。
3.天池也
古:
,今:
。
4.野马也
古:
,今:
。
振奋
生气,发怒
海水运动
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山野中的雾气
野生的马
点拨与运用一(2分钟)
二.词类活用
(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志怪者也
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上
怪异的事物
三.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息
大风
名词,气息
形容词作名词
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高山湖泊名
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鲲鹏的形象怎样?(提示:从四个方面描写)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自学指导二(5分钟)
2.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提示:从修辞手法上思考)
3.大鹏形体硕大,变化神奇,奋飞时气势壮美。它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说明了什么道理?
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2.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鲲鹏的形象怎样?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自学指导二(8分钟)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想象雄奇瑰丽。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大鹏形体硕大,变化神奇,奋飞时气势壮美。它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说明了什么道理?
大鹏需要“海运”、“六月息”;野马、尘埃需要“以息相吹”。
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万物皆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弟子和后世学者所著。
《庄子》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用故事说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它“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它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因而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点拨与运用二(2分钟)
“逍遥游”的含义是无依无靠,无所羁绊,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在本文中,作者借大鹏乘风翱翔,雾气、尘埃等漂浮的现象,说明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人的精神,是应该绝对自由的,表达了作者对精神自由地追求。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课堂小结(1分钟)
当堂训练(15分钟)
一、解释下列标黑词语。
北冥(
)
怒而飞(
)
水击三千里(
)
垂天之云(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去以六月息者也(
)
振奋
悬挂
拍打
盘旋飞翔
离开
二、翻译句子。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冥,通“溟”,大海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借《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对鹏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三、思考题。
1.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2.“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
3.本文有何现实意义?
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由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四、(选做题)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鲲
鹏
形体巨大
变化神奇
气势壮观
凭借
六月息
南海—有所凭借→追求自由
(不自由)
课后反思(共18张PPT)
课前提问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凌云
议课时间:第十一周
上课时间:第十二周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1、能流畅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2、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自学指导一(3分钟)
一、默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课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结合注释,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并疏通文意。(提示:“固”“全”“循”“本”、“既”等。)
自学检测一(12分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理解词语,疏通文意。
濠水上的桥
在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这
的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怎么,哪里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固然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
完全,肯定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追溯
最初的话题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本来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如此如此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
既然
代词,它,
代指鱼之乐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对男子的尊称
代词,你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助词“的”
子之不知鱼之乐矣(
)
鱼之乐(
)
点拨与运用
一词多义。
庄子与惠子(
)
子非鱼(
)
子
之
子固非鱼也(
)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固
本来
固然
自学指导二(3分钟)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一、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二、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自学检测二(3分钟)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一、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二、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庄子: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明胜实输
(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惠子:我非子
我非子固不知子
子非鱼固不知鱼
惠胜
(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庄子应该这样回答:
“子非我,然知我非鱼,故我非鱼,固知鱼之乐矣。”(你不是我,但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庄子不该输
课堂小结(1分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当堂训练(15分钟)
一、解释下列标黑词语。
濠梁(
)
安知鱼之乐(
)
固不知子矣(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请循其本
(
)(
)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
濠水上的桥
哪里,怎么
固然
完全,肯定
追溯
最初的话题
已经
二、翻译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3、在本文中,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_____。通过争论可以看出:庄子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惠子注重______________.
。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究竟能不能
知道鱼的快乐。
美学上的欣赏,能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
知识上的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理状态。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四.(选作题)《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气势壮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你知道有哪些成语出自《庄子》,试着写出一条,并写出它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板书设计
庄子
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发出感叹
惠子
庄子
惠子
庄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首先发难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反唇相讥
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逻辑推断
循其本——知之濠上——回转话题
机智巧妙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