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课前提问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
备
人:凌云
议课时间:第十三周
上课时间:第十四周
壶口瀑布
——梁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1、品味文章极富感染力的语言;
2、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他的心骤然被奔泻的瀑布所征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就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出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这首合唱曲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奔向抗日的前线,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的鲜血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的《黄河颂》,它激励人们为祖国的前途为自己的理想前赴后继,它激励着宝塔山下的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不受侵略者的蹂躏而抛头颅洒热血。
联想
自学指导一(7分钟)
带有感情的品读课文,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并赏析。
如: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气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②“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的粉身粹骨,碎成点,碎成雾。”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气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②“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的粉身粹骨,碎成点,碎成雾。”
自学检测一(5分钟)
运用叠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排山倒海、湍急汹涌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勇往直前的精神。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气势磅礴的壮美。反复强调“跌”字,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勇往直前,表现了黄河百折不挠的精神。
点拨运用(2分钟)
考点:句子中叠词的作用。(赏析关键词)
叠词的作用:
一、增强了文章的音律美,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即时演练: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
形态,“汩汩”、“潺潺”“哀哀”等叠词运用的十分贴切,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富有感染力,读起来有节奏感,也使文章灵动多姿。
自学指导二(5分钟)
齐读第5、6段。
思考:
1、作者为什么会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的?
2、第6段说黄河“柔中带刚”,“柔”体现在哪里?“刚”体现在哪里?作者由黄河之水联想到了什么?
1、作者为什么会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的?
2、第6段说黄河“柔中带刚”,“柔”体现在哪里?“刚”体现在哪里?作者由黄河之水联想到了什么?
自学检测二(5分钟)
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利用两者的相通相似:如海、河、瀑激越奔涌,与喜、怒、愁相似;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相似。
作者将思辨融入到山水之中,通过描写黄河
,赞美了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刚”体现在: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柔”体现在:
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联想到了中华名族的勇往直前、无往不胜的坚强民族精神,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堂小结(1分钟)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当堂训练(15分钟)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前天晚上,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震耳欲聋的雷声惊醒了。?
B.她高高的个头,匀称的身材,但和她那几个篮球队的朋友站在一起,就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C.星期天,我在新县城看到一个满脸污垢、头发蓬乱的乞丐,他真是器宇轩昂。?
D.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2、作者在文末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如何理解“这伟大”?
A
因为冲出壶口是黄河伟力的集中表现,表现出饱历磨难的黄河博大宽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4、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6、(选做)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面临哪些灾难时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小的壶口瀑布兼有水的各种形态,兼容人的各种情感,象征各种人性。这里的“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人的情感世界。
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了作者的思考。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的品质
黄河的品质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感悟主旨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共23张PPT)
课前提问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
备
人:凌云
议课时间:第十三周
上课时间:第十四周
壶口瀑布
——梁衡
河名
所在国家
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尼罗河
埃及等
1.0
阿姆河
乌兹别克斯坦等
4.0
科罗拉多河
美国
10.0
黄河
中国
37.7
描写黄河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1、熟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理清课文思路;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的技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梁
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梁
衡
自学指导一(7分钟)
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给文中重点字词注音,识记课后词语。
2、结合开篇处提到的“两次到过那里”这句话,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重点在描写哪一次?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5)
第四部分(6)
铸zhù
推搡tuī
sǎng
驰骋chí
chěng
漩涡xuán
wō
寒噤hán
jìn
迂回yū
huí
汩汩gǔ
gǔ
湿漉漉shī
lù
lù?
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快聋了。
前呼后拥: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自学检测一(5分钟)
铸就、推搡、霎时、驰骋、漩涡、寒噤、怒不可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5)
第四部分(6)
总领下文
写雨季的壶口瀑布先声夺人的响声。
写枯水期壶口瀑布的构造,气势壮观,催发了作者的顿悟。
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
重点描写了第二次观看枯水期的壶口瀑布,第一次是远观,为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做铺垫和渲染。
自学指导二(5分钟)
自读课文,完成:
1、从文中分别找出描写雨季和旱季壶口瀑布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有什么不同?
完成表格:
季节
景
声
势
雨季
角度
旱季
修辞
自学检测二(5分钟)
季节
景
声
势
雨季
略写
远眺
角度
旱季
祥写近观描写更细致
修辞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视觉
听觉
感觉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
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哀哀打漩、如丝如缕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
比喻:“…气势如千军万马……”
排比:“…或钻石入缝,汩汩如泉;或……”
拟人:“…横跨龙槽,穿过雾霭……”
点拨运用(2分钟)
考点: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技巧。
1、比喻、拟人:有生动形象的作用。
答题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作用。
答题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
。
即时演练: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雾气弥漫的河水比作正沸腾的水,生动形象地写出瀑布涛声如雷、万马奔腾般的气势。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1分钟)
1、铸就、推搡、霎时、驰骋、漩涡、寒噤、怒不可遏
等字词识记了吗?
2、作者写了几次观看壶口瀑布,详写了哪一次?
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壶口瀑布的?
4、作者在描写壶口瀑布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并熟练地赏析这些句子吗?
当堂训练(15分钟)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3、
赏析句子。
①“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生动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
铸就、推搡、霎时、驰骋、漩涡、寒噤、怒不可遏
②、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4、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之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5、(选做)枯水期的壶口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课文中圈画出具体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200字)
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其他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也使文章灵动多姿。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壶口瀑布
——梁衡
雨季壶口瀑布
视觉、听觉、感觉
枯水季壶口瀑布
比喻、拟人、排比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