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什么是遣唐使?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类工匠等组成。 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日本社会进步的使者。
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2)日本派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是什么呢?
(3)遣唐使特点: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东汉时期:日本就已经派遣使者往来中国。
隋代:日本先后4次遣使中国,称遣隋史。
唐代:630---838年,日本总共向唐朝派出使团19次,实际到达唐朝的有15次,其余4次要么受命未行,要么仅到达朝鲜半岛。人数为250人左右至500人不等。
次数多、规模大、素质高
1.学习唐朝制度
(3)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孝德天皇
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日本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
平假名
片假名
平假名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
片假名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于标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
床前明月光 疑われる上で霜
海上に明るい月が昇ります、
天の果てでも同じ時を共有しています
唐朝长安城
3.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
日本平城京
随着律令制度的完善,与唐朝的交流也日趋频繁,大和朝廷深切感受到唐朝巨大的都城可以有效地显示国威,于是着手建造自己最初的大都城。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隋唐长安城建造而成。东西约4.2km,南北约4.7km,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
唐朝建筑
日本建筑
4.唐文化对日本的社会风俗产生巨大影响
服饰
服饰
从413年倭王派出的使臣到东晋來看,是一副土人的打扮。一国之使光著脚,耳垂重环,手足都挂满金属环。身披布帛,下身也同样用布帛包裹著。没有鞋,没有服装基本形制,呈现的是一种未开化的状态。
奈良时代,中国唐代的服饰传入日本,首先在贵族中流行,被称为唐风贵族服。到平安时代,对唐风贵族服加以若干改造,如袖子、胴体变长,衣服的幅度变宽。为给人以美感,穿时紧紧贴在身上,有意识的显示出人的线条美。从此这种服装便固定为日本的和服。
唐代仕女
日本和服
服饰
茶道
斗茶
茶道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岛。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日本收藏的唐紫檀木琵琶
生活用具
日本的和同开珎bǎo
(始铸于708年)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货币
日本和同开珎——日本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唐景龙二年)铸,为日本最早铸行的官钱,由此改变了历来谷帛交易的状况。形制仿唐开元通宝。
节日
日本的端午节主要成了儿童节,吃粽子及柏饼,插鲤鱼旗,有些富裕人家还会插武家之刀和旗,摆兜或五月人形(桃太郎或金太郎造形的娃娃),洗泡菖蒲避邪强身,所以在日本“端午之节句”又名“菖蒲之节句”。
(1)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
物是鉴真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2.鉴真东渡
鉴真六次东渡概况
1.未出海便夭折。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被风浪所阻。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4.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东渡成功753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鉴真造舟备粮准备首次东渡
鉴真准备第六次东渡图
(3)影响: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准备东渡
鉴真手迹《请经书帖》被日本视为国宝
鉴真东渡影响
鉴真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一幅、王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这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本人也是书法名家。
鉴真与书法
鉴真东渡影响
鉴真东渡,在携带的物品中有多种药材。鉴真曾为日本鉴定药物并为光明皇太后治过疑难病症。日本平安时代由丹波康赖编纂的《医心方》中,收录有鉴真的医方。日本江户时代的药袋上曾印有鉴真像。
鉴真与医药
麻黄
五味子
丹参
当归
地黄
黄芩
鉴真东渡影响
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最盛时曾有僧徒3000人。
鉴真与建筑
供奉在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坐像
说一说:
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
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终成大业的志向。
鉴真东渡
1.背景: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概况: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影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语言
政治
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自己的行政组织,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
教育科技
1.新罗设立国学,教授儒家经典。
2.采用唐朝的历法,新罗医学博士用《本草经》等中国医术教授学生。
生活习俗
6世纪和7世纪时,朝鲜半岛的新罗为了求佛法,向中国唐朝派遣了很多僧人,这些人在唐朝接触茶之后,回国时把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茶
服饰
中韩交流第一人——崔致远
崔致远(857——?)12岁来唐求学,18岁中进士,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三:玄奘西行
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玄奘法师曾在此地留学
西天大雷音寺
天竺那烂陀寺
思 考: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携带657部佛学经典返回长安,后居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讲学。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又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慈恩寺大雁塔
《大唐西域记》共12卷,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撰文。书中记述了玄奘西行亲历138个地区和国家的见闻与概况,成为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大唐西域记》书影
玄奘圆寂后先葬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后迁葬在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南原畔,并修寺建塔以作纪念。唐肃宗题塔额“兴教”二字,故名兴教寺。
兴教寺
玄奘墓塔
1.唐僧西天取经和玄奘西行有什么相同点?(从目的、作用等方面)
2.《西游记》中的唐僧和玄奘有什么不同?
学习历史应该注意
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要区别看待历史和影视作品,也不能把小说当历史。
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反映出唐朝与阿拉伯地区、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菻
狮子国
次数
37
26
26
25
13
8
7
7
3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
史载有70多个国家和唐通使交好,各国使节、商人、学者荟萃长安。据有人粗略统计,长安一百万人口中,外国人约占百分之二。有外国游记说广州的外国人竟达十数万。
《职贡图》(局部)
请你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
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唐朝采取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唐朝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1.唐朝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
(1)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采取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3)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2.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2)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3)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