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手 指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的风趣。
3.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表达方法表现五指特点的。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及作用,体会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5.能从特点不同的五指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幽默风趣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根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
常常用到。可你们仔细想过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着自己的手,你最想说些什么?
3.指名谈自己的想法。
4.作家丰子恺比我们观察得更仔细,并写下了一篇有趣又意味深长的文章。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手指》。
5.板书课题:手指。齐读课题。
6.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课件出示词语。
2.指名读——领读——齐读。
3.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共同讨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
(1)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及作用,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内涵
(一)教师: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具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做记号。
(二)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三)全班交流。
1.大拇指。
(1)特点:形状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最肯吃苦。
(2)作用: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作用的句子:
①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翻书页、揿电铃”等词语。
②体会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
(4)这大拇指的特点和作用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预设:清洁工、建筑工人、保安等。都是外形不美却最肯吃苦的、默默为人类做贡献的人。
2.食指。
(1)特点: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能干,机敏。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他的作用?
(2)作用: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体会“全、都、最多、必须、终是”。)
(3)体会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的作用。(学生答,教师补充)
(4)你觉得食指重要吗?体会没有食指写字时的感受,学生说一说。
(5)食指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预设:消防员、警察,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人。
3.中指。
(1)特点: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身体最高,曲线优美,养尊处优。
(2)作用:结合重点词句“永远”“处处”“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在旁略为扶衬”来理解。
(3)重点学习比喻、拟人句:“他居于中央……片刻不离。”在写中指时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4)结合课文观察自己的中指,说说感受。
(5)中指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呢?
预设:让我想到了那些家境优渥却不思进取、华而不实的人。
4.无名指和小指。
(1)特点: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但并非一无是处。
(2)作用可结合重点句来体会:
①“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不让于别人。”②“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③“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课件出示兰花指图片,感受“最优美的两瓣”。
(3)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他们比较像?
预设:代表生活中那些样子很讨人喜欢、外形秀丽但能力薄弱的人。
5.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完成表格。(提取关键词概括长处和短处)
(五)议一议。
1.你最喜欢五指中的哪根手指?为什么?那么让你只保留这根,不要其他手指怎么样?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的关系的?从哪里可以知道?
(最后一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板书:团结一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这里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总—分—总。)
(六)小结。
三、品读课文,升华感悟,迁移运用
1.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
(2)指名回答。
2.再读课文最后一段,升华内涵。
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
(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
3.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1)做饭时需要油、盐、酱、醋……它们各有各的滋味。
(2)班级大扫除时,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同学们各有各的分工。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大家还记得五官争功的故事吧,根据我们所学内容,以《五指争功》为题,编写课本剧或小故事。
板 书
设
计 22 手 指
各有所长 根根有用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 根根有力量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教学时,要求学生完成填写“五根手指长处和短处”的表格。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提取关键词,学习运用关键词来概括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不足之处:由于观察生活不够细致,一部分同学在说由作者笔下的五指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时,不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回答。
教学建议:在了解了五指的特点之后,可以让学生学习运用排比、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手指对语言幽默风趣所起的作用,分小组来写五官。每个小组写一种器官,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