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杨氏之子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杨氏之子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6 22:5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幽默。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出处及作者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
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会说话吗?能把话得既风趣又幽默吗?
(课件出示罗斯福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请大家看看。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部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
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学生默读故事。
教师: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3.教师: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同样也是体现了语言艺术的风趣巧妙。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二、了解《世说新语》及作者相关资料
三、理解课题
1.齐读课题。
教师:大家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杨”是姓。“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3.教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比较难懂的文言文,你们觉得哪些字、哪个句子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
预设:
(1)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多音字“为”,那老师要考考你们,读什么?(wèi)为什么读“wèi”呢?(指名说)谁为谁设果?(指名回答)
①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②教师小结:同学们,理解文言文的句子,有时需要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③“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所以我们根据它的意思确定读音是“wèi”,理解了这句话再读就不难了,谁来读?(指名读)
(2)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
(“应yìng”声答曰)(别人刚问完问题他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应声答曰。)
教师:这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齐读句子。
4.教师:只读准发音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
(1)课件出示画有节奏符号的课文。
(2)教师范读。
(3)再请学生读,力求读出节奏和韵味。
5.句子会读了,那课文的意思我们能不能明白呢?
(1)教师指导疏通文义,指名说故事的意思。
(2)教师小结。
6.练习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2.齐读课文。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杨氏之子,去进一步认识这个孩子。
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二、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教师: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意思。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
2.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之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
(1)在你理解的字的旁边写出它的意思。
(2)在不理解的字的下面画“ ”。
3.学生自学。
4.交流反馈。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1)教师: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吗?
(2)“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这是一个通假字。“惠”同“慧”,聪明。(板书:智慧)
2.教师:“甚”是什么意思?(非常,很。)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甚是动听。
教师评: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3.指名读,教师评。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教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大家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1)(教师出示孔君平的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是当时的廷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学生: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出来。)
2.“乃”的意思是?(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访。)其:他的。
3.指名回答。教师: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从哪儿看出来的?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
教师评:你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
4.小结:父亲不在,就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齐读。
(1)教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父亲不在,就让杨氏子出来待客。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2)教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那么这个句子加上这个地方省略的就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做一些补充。(板书:联系上下文)
2.教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学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指名回答)
(1)教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指名答)评:说得太好了。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
(2)(学生读这一句)教师评:从你的神情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教师: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齐读。)
2.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指名答)
(五)体会语言的巧妙。
1.理解对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
①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②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板书:杨梅 杨家果)
(2)教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教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
(如果说杨梅是我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教师: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
(4)指名学生试说说课文的意思。
2.体会杨氏之子“甚聪惠”。
预设一:会听——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有道是: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杨氏子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有话”,听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言外之意——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说明他很会听。
预设二:会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儿应声答曰——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师生角色练读。
(2)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机智、风趣又巧妙。
预设三:有教养。
(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不是夫子家禽”进行对比朗读体会,感受杨氏子委婉而不失礼貌的说话技巧。用否定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孔雀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就是我家的果;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岂是我家的果?
(2)热情好客——为设果,果有杨梅。
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3.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1)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杨”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驳,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2)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三、熟读成诵
四、拓展阅读
教师:像这样有情趣的故事,《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如《徐孺子赏月》,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一看,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1.生活中精妙的语言很多,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和同学交流。
2.继续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体会语言的精妙。
板 书

计 21 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雀 孔家禽
杨氏子甚聪惠(智慧)
教 学

思 成功之处:导入时,由罗斯福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感知语言的巧妙。再引出本课的重点——体会课文机智幽默的语言,就显得很顺畅。
不足之处:本课是文言文,从文言文中体会语言的风趣巧妙,难度加大,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转换成白话文,再加上后面的课外拓展阅读,就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
教学建议: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因为不好读,但又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在教学时,首先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再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