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2.领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3.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相关诗词的作者资料,并试着背诵古诗词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首诗——《采薇(节选)》
(一)初识《诗经》,导学“采薇”。
1.课件出示关于诗经的介绍。
2.同学们,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传达着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用凝练的语言去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课本节选的是第六章前四句。
(二)诵读感知,初识《采薇》。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2.教师范读诗句。
3.学生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4.疏通诗句,理解大意。
(三)再品诗句,美哉《采薇》。
1.同学们,我们课本节选的这四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中写得最好的诗句,大家觉得好在哪里?
2.学生讨论交流。
3.预设:借景抒情:
(1)诗中写了哪些景色?回忆一下你们学过的哪些诗里也写到了杨柳呢?(学生展开思考并个别发言。)
(2)同学们,为什么那么多送别诗中都会出现“杨柳”呢?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其中的原因。
(3)同桌交流谈原因。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介绍“折柳”的文化内涵。
(4)再读诗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又不愿直接表达的时候,就用一
些景物、物品等表达,这些物品、景物就叫意象。诗中用到了两个意象:一是春天的柳枝,
二是寒冬的飞雪。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用大雪纷飞来表达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
(四)拓展交流,倾心《诗经》。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诗经》内容分类的资料。
2.交流收集到的《诗经》中的名句。
3.交流《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引用古诗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古诗《赠汪伦》。李白即将远行,汪伦在桃花潭边送别,李白感受到了汪伦的深情厚谊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厚。今天,另一位大诗人王维也要送别他的朋友,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使”是什么意思?(出使)安西在哪儿?(唐代安西都护府)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王维)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
3.了解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诗人王维又了解多少?
(课件出示王维简介)
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三)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自由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得很有味道。
2.指名读,正音。
(指名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互评。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理解诗意。
(四)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默读古诗,边读边思考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边交流边板书:朝雨 客舍柳树 美酒 故人)
2.画中情。
(1)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读了这两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柳树特别清新明朗、树叶上的雨珠、潮湿的地面)你又听到了什么?(鸟叫声、雨滴下的声音)可能还会闻到什么呢?(花香、青草泥土的气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清新明丽的雨后客舍图)
③春雨后,诗人王维是来干什么的?(送别)
是啊,一旁的行李已经打包好了,马车也在等待着元二。这雨、这柳、这美景在诗人眼中还
仅仅是美景吗?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
④你感受到那种淡淡的离别之情了吗?从哪里感受到的?
雨:滴答声催促着友人的离去,就像离别的眼泪。
柳: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汉代开始,人们便在送别的地方广植柳树,人们还会折柳送别,因此,古人看到柳树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与“留”音近,暗含着留下来,挽留的意思。
⑤朗读第一、二句诗。
那你能将这种淡淡的离愁别绪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预设二:故人
①猜猜元二要出使的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②课件出示地图,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
③古人出行的方式通常是什么?(马车、步行)据说元二这次远行是步行,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紧赶慢赶也要一两个月。那安西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你发挥想象。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⑤出示课件。
⑥对比评读(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
(3)预设三:美酒
①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些什么?
②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这酒中包含着什么呢?(惜别、担忧、期盼、祝福)(板书:相送情)
③这时候你有何离别的感言呢?
带着你心中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④理解第三、四句诗。
(五)读背古诗。
1.教师: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
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王维留下的诗句。(教师读诗题,学生接着读。)
后人还把这首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阳关三叠》。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六)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伤离别,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大家一起读一读。
2.引导学生情境运用。
3.教师总结。
三、学习第三首诗——《春夜喜雨》
(一)导入课题,品析诗人。
1.积极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2.简介杜甫及写作背景。
3.教师小结:杜甫的诗有着绵远悠长的意境和满腔忧国忧民的热忱,这使得他成为唐代最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朗读欣赏,体会意境。
1.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
(1)全班讨论:题目是“春夜喜雨”,应该用欢喜轻松的语气读,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儿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意境。
3.论诗句,品诗情。
(1)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间做出适当的引导。
(2)预设①:“好”——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知”——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当”——正是时候,即春雨在春天植物萌发的时候降临。
预设②:“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唯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比较难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和“润物”有关系吗?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儿,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第二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第三联则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本句运用了常用的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野径、云、江船、火相辉映的春夜图,并点题“春夜”。
(4)预设:“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雨水下得细小,密密的、轻轻的,花因为饱含雨水,所以显得沉重,诗人只是写了花朵,大家想一想,还会有哪些人和物会因春雨而欣喜呢?
4.小结: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始终贯串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以最普通的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他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大家说对吗?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
5.朗读背诵,注意诗的节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这三首诗,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第4~7首诗。各小组结合预习,汇报这几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教师归纳小结。
二、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自由读,齐读,读出节奏。
2.小组结合注释,讨论交流。
3.诗歌赏析。
(1)“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的哪些惹人喜爱之处?(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2)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3)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4)“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喜悦之情。)
(5)哪句诗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表达了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6)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可以展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7)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进行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4.教师总结: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江上渔者》
1.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2.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3.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4.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的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5.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诗句。
6.教师小结: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有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7.教师总结:这首诗,前两句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句讲渔民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劳动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学习《泊船瓜洲》
1.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全班交流这首古诗的大意:从京口到瓜洲只隔着一道长江水,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3.教师过渡:这首诗的意思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引导品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反复地读一读这两句诗,注意句中的多音字。
(2)弄清楚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用笔简单地画出来。
(3)再读读这两句诗,思考:作者此刻站在什么位置?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小结过渡:是啊,这句话正是作者站在瓜洲时的所看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之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作者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可为什么作者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5.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自由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2)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离开家乡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3)读了这个“绿”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
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6.诵读全诗,升华感情。
7.总结升华,背诵古诗。
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将来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离开家乡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也会觉得家乡是我们心中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一起背一背这首动人的诗篇吧!
五、学习《游园不值》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游园不值》。边读边勾画相应的信息。
2.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理解题意。(想游园没有遇到主人。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人。)
(2)探寻“不值”的原因。
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所表现的古今汉语的不同特点。(点拨“怜”有“可怜”“怜惜”两种解释,这里应该是“怜惜”的意思,“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
3.借助注释,完整地说说诗意。(明确:也许是园子的主人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柴门,门久久不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4.品味古诗,感受体会。
(1)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2)明确: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园子的幽僻,而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伸出围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给人一种意外的喜悦。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5.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满园的春色是什么样子的?
6.教师小结:诗人虽然“游园不值”,但已从“一枝红杏”看到了“关不住”的春天,这充满勃勃生机的浓浓春意让诗人赞叹不已。
四、布置作业
背诵这四首诗。
第三课时
一、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这节课我们要用一封书信引出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的心情如何,会对彼此或对老师说些什么。一起来欣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4.同桌互议,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一首什么词?(送别词。)这首词分为上阕、下阕。
5.相机出示诗人简介。
6.小组借助注释,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与小组成员讨论一下,再解决不了,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1)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教师小结: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像美人蹙起的眉毛。真想问问行路的人要到哪个方
向去?山水交汇的地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家乡。如果还赶得上江南迷人的春色,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
(二)精读诗词,品悟词情。
1.理解“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含义。
指名读,提问:这两句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把清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碧绿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作者把美丽的浙东山水比作美人,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轻松愉快。)
2.“眉眼盈盈处”是什么地方?(浙东。)这句话说明鲍浩然的家乡是怎样的?(山清水秀,秀丽如画,令人心神愉悦,心生向往。)
(1)让我们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读上阕。
(2)教师小结:在上阕中,词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送”是什么含义?两个“送”字重复吗?(不重复。)这两句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依依不舍的心情。)
引读:是啊,“送春”,已让诗人十分惆怅;而今又要“送君”,更是愁上加愁。旦夕之间,离别之苦,情何以堪?读“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4.“千万和春住”中“千万”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和春天住在一起?仅仅是和春天住吗?表达了词人对鲍浩然怎样的祝福?
(1)教师过渡:想象春天的美好后同时指出友人是和家人团聚,表达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福: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指鲜花如锦的春天,也喻指朋友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带着对鲍浩然的祝福一起读下阕。
(2)教师小结:在下阕中,词人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是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的祝愿,希望朋友和春天相聚,和家人相聚,表达了词人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5.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1)全班交流,指名读。
(2)教师小结:这首词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作者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作者将人和景巧妙相连,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同女子的秀眉和眼波,表达了作者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三)吟诵诗词,感受情感。
1.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词人的款款深情,理解了词人的依依不舍,更读出了词人对朋友的真切祝福,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一起读这首词。
2.学生尝试吟诵,教师指导,集体带感情吟诵,吟出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1.教师:是啊,同学们,“相见时难别亦难”,尽管离别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痛,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诗人王观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面对?
预设:学生1:要乐观一些。
学生2:要将未来想得美好一些。
2.教师:如果真的有一天,同学们要分别了,在离别之前你们会对彼此说些什么呢?能用学过的古诗中的诗句赠给同学吗?
预设:学生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教师:虽然我们终将离别,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老师的心!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请写一段话,用一句诗或一句词,表达对即将离别的老师或同学的深情。
二、学习《浣溪沙》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3.学生结合预习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二)品析鉴赏,体悟情感。
1.教师过渡: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2.小组借助注释交流探讨上下阕的意思。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2)教师小结:游览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潇潇,布谷声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时感叹时光的飞逝。
3.引导学生逐句理解、体会。
(1)理解“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明确:这是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①明确:上阕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②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的丝丝落寞之情。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去,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②“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告诉我们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③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4.教师小结: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借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三、学习《清平乐》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春天一派朝气勃勃的景象。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的美景却又是稍纵即逝
的,诗人大多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
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之情的。
2.结合预习,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品读鉴赏,体会意境。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明确: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是“寂寞”。“寂寞无行路”一句写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词人强烈的惜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吹拂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呼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予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明确:“春无踪迹谁知?”这句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而留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明确: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已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之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写黄鹂借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全文的线索。
明确: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明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飞。又一个童话般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三)总结全诗,吟诵诗词。
1.教师总结: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借着风势飞走。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让我们再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首词吧。
2.指名读,齐读。
3.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收集所学这10首诗词的作者创作的其他诗词。
2.背诵这10首诗词。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揣摩作者的心境,有助于深刻了解古诗词的主旨。在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进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学生的知识面不同,理解力不同,所以在品诗意、悟诗情这一环节进展不顺,教师的引导没有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理解稍有难度。
教学建议: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放手,尽量给学生一定的空间锻炼自己,让他们自由地理解,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今后学习古诗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