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回忆往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回忆往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13:3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回忆往事
教学目标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会制作班级纪念册,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教学重点
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教学难点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长历程,然后把制作的资料进行收集装订,制作班级纪念册,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六年小学生活的照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
不久以后,我们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跨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同学们,六年了,你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少年,这不仅是大家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和老师的心血。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二、第一板块——回忆往事
(一)学生读活动建议,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填写时间轴。
2.分享难忘回忆。
3.制作成长纪念册。
(二)填写时间轴。
1.画一个时间轴,想想在小学六年的生活里,曾经发生过哪些让你难忘的人或事。可借助照
片,小组互说,指名全班交流。勾起回忆,引起共鸣。
2.预设:难忘的小学生活
难忘的老师
难忘的同学
难忘的一堂课
难忘的一次活动
难忘的运动会
难忘的……
3.然后把你回味的点点滴滴,填写在时间轴相应的时间点上,并把照片贴在旁边。
(三)分享难忘回忆。
选取时间轴上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如令人难忘的集体活动,舍不得的人,有特别意义的物品,或者一两个关于成长的关键词。全班交流。
(四)制作成长纪念册,寻找成长的足迹。
1.课件展示几例大学毕业生的毕业纪念册,学生自己说一说对制作成长纪念册的看法。
2.教师归纳,激发学生对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意义的认识。
“岁月流逝,友情难忘”。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制作成长纪念册,让每一个人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同学们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成长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你与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3.商量制作成长纪念册方案
(1)思路:①收集、筛选成长资料(选出最能反映你小学生活的、有代表性的资料)。
②根据需要给收集的资料分类(可以采用编年式或栏目式)。
③编排成长纪念册(名字、封面、卷首语、正文内容,体现个性和创意)。
(2)步骤:①集体讨论成长纪念册的形式。
A.以图书的形式展示成长风采;
B.给每位同学一张纸的空间,自己编辑个人成长历程,内容可以有照片、绘画、简介等,完成后集齐,统一装订成册;
C.班级风采由老师和班干部收集资料,占4~6张;
D.纪念册要留有前言、后记,并精心设计封面,取个响亮得体的名字。
②合理安排课外分工及任务。
A.班长:收集集体活动的照片(班级毕业照、奖状、纪念物品等)。
学习委员:收集同学们的优秀习作、绘画、书法作品及手工制品的照片等。
文娱委员:征集成长纪念册的名字、封面设计、前言、后记等。
B.学生个人:准备几张最有特色的个人生活照片、个人简历、爱好、特长、家庭住址、电话、信箱等信息。
C.教师:准备统一格式的纸张,分发给学生,学生独立制作成长纪念册中的个人展示的部分。
③分工制作班级纪念册。
A.学生根据分工,开始计划并实施,完成自己的任务。
B.教师和相关班干部及时做好督促和指导工作。
④收集纪念册制作的各个部分,装订成册。
⑤在可能的情况下,把成长纪念册复印成若干本,根据学生自愿承担费用的情况,自愿购买。
4.教师做好总结工作,对成长纪念册的各个部分做出评价。
(五)活动总结:看到同学们今天的精彩呈现,我感受到了你们浓浓的感恩之情、同学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母校深深的留恋之情。六年来教过你们的所有老师一定备感欣慰、幸福!但
是,今天更让老师欣喜的是,你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语文能
力和其他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老师相信在下个板块的活动中,你们一定会完成得更加出色!老师更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也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三、总结回顾
在第一板块“回忆往事”中,大家开展了哪些活动,学到了什么知识?
第二课时
一、学习阅读材料《老师领进门》
1.默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田老师的感情。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田老师教一首小诗时,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3.研读课文中田老师讲故事部分。
(1)找到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成故事的部分(第5~11自然段),快速地轻轻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田老师是一位讲故事高手?
(2)交流:你觉得田老师讲故事的本事怎样?(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的本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3)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善于讲故事?全班交流。出示句子: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话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4)组织讨论。
①这句话是围绕句子中的哪个词语来写的?(入迷)“入迷”是什么意思?句中的哪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我”入迷的样子?
②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我”为什么会入迷?
③作者想要用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田老师讲的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让人如身临其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故事,“我”被田老师的文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形成了从事文学创作的愿望。)
(5)小结过渡:一首小诗就有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我”幼小的心田。出示句子: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①“门下受业”是什么意思?(跟老师学习。)这是个什么句子?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是个比喻句,把“故事”比作“春雨”。)
②小组讨论:田老师讲故事和“春雨点点入地”有什么联系?(明确:田老师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发了他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他领入了一扇文学创作之门。田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
③作者为什么要用“春雨”来比喻呢?闭上眼睛想象:当种子受到春雨的滋润会是怎样的情景?它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舒畅、欣喜以及对田老师的感激之情。)
④指名朗读句子,将作者的舒畅、欣喜、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⑤小结:田老师像“春雨入地”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浸润了孩子的心田,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一首古诗,(出示:《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田老师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4.研读课文感谢老师部分。
(1)正因为这些,当“我”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看到阔别四十年的老师,“我”还像小学生一样向老师行礼。读一读。(出示句子: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2)教师:回到现在,作者再次看到田老师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
(3)教师: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
(明确: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
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上生根发芽了。)
(4)有感情地朗读。
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讲述着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情感流淌于笔端,写下这样一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真是“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啊!(板书: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5)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5.真是师恩难忘啊!有一天,当你长大成人,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于某一专业的兴趣,这才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当然,有句话说得好:“老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走进门后,想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地努力!
6.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二、学习阅读材料《作文上的红双圈》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写作文吗?你的作文获得过老师的鼓励吗?老师平时是怎样评价你的作文的?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作文上的红双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惑?(预设:什么是红双圈?作文上的红双圈有什么作用?)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文,希望这节课下课后我们的问题都能得到满意的解决。
(二)自学要求。(默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矜持 折腾 偶然 必然 刊物 迫不及待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2)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作者黄蓓佳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的事情。
3.过渡: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棒,作文中普普通通的红双圈,我们在平日习作里也经常能看到,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这红双圈到底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
(三)品读“不平凡”。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课件出示:我的一篇画满红双圈的作文,首先被贴在( ),然后又刊登在( )上,接着又发表在( )上,最后发表在( )上。
2.同桌互议,指名回答。(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
3.这一篇不平凡的文章,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出示语段:那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既有一,何不能有二?于是,我就接着 “折腾”,陆续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1)你是怎样理解父亲的鼓励的?他是想告诉“我”什么?(明确:既然有一篇作文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不试着再多写几篇呢?多写文章,你还是有这方面的天赋的。继续努力,争取发表更多的作品。)
(2)“折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折腾”指的是写文章,这对于当时在农村插队从
事农业劳动的作者来说,看起来是有点“不务正业”的。)
(3)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这篇作文对作者命运的影响吗?例:假如没有这篇打满红双圈的作文,作者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画满双红圈的作文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出示该语句)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句式?你能把它变成陈述句吗?你觉得哪个句式更好?
(四)品读“感恩”。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收获,你觉得这里面都有谁的功劳?
(1)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老师的鼓励、学校举办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作者自己不断“折腾”,红双圈作文给作者带来的信心和勇气。
2.你能找出作者充满感激之情的语句吗?(出示: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3.你对“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这个词语是怎么理解的?(“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会遇见许多这样的事例。)
4.联系生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人记忆深刻的“红双圈”一直激励着你呢?
5.总结全文:感谢您,亲爱的老师!感谢您,那些曾经在我生命之树上挂满红双圈的人!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留心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教 学

思 成功之处:通过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中的文章,加深了学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深厚情感。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制作成长纪念册,每个部分设计得不是很到位,留下一些遗憾。
教学建议:制作成长纪念册,应在课前半个月安排好每个栏目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