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韩愈
师 说
作者介绍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文赏析】 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风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写作背景
唐代仍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特的含义?
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一、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 或不焉 六艺经传 聃 蟠 苌弘
2、解释下列句中的双音合成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句读之不知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吾从而师之
3、辨析“之”“其”的用法。
之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8)吾欲之南海
1 代词,他
2 代词,这些
3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结构助词,的
5代词,代“六艺经传”
6 代词,我
7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8 动词,到 往
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他
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七、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 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一)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尚风
(二)无
1 无贵无贱
2 圣人无常师
(三)
1 吾从而师之
2 而耻学于师
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无论
圣人 愚人 ,名词
以------为师,意动
以------为耻,意动
低于,动词
没有
词类活用现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益圣,愚益愚
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特殊句式
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背诵并翻译下列名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老师贤能,学习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4、三人行则必有吾师。
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 老师的人
一、齐读课文。
二、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段意 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 中心: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标准 标准:无贵~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
从师的风气 久矣~~也难矣!
(三)说明谁可为师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作原因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四、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中心的?
1、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分层:(1)总论点
( 2 )职能(正)
(3)必要(反)
(4)原则和标准
2、第二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1、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纵比) 耻学于师
2、对其子 择师而教
对其身(自比) 耻学于师
3、百工之人 (横比) 不耻相师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反面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3、课文第三段所用论证方法
例证:孔子的言和行
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