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16 19:3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是很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高中学生应当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基本要求是:能够独立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所谓“读懂”,包括两大方面:其一,理解语句的意思;其二,把握文意并进行分析、概括。在此基础上,能对教材中的文学名篇做一点鉴赏。在阅读过程中还应注意整理、积累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常识。
一、理解句意
理解句意应具体落实到以下四项能力上:
1. 实词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文言实词是影响文言文阅读的大碍。阅读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书,比如商务出版社的《文言实词》,由北大教授编写的《文言文常用字字典》,当然词语具体的意思还应该结合语境理解。
2. 文言虚词的理解
虚词数量不多,比如常见的“知、乎、者、也、其、则、以、焉、哉”等,用法、功能应该掌握。
3. 辨析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这需要把文言文真正理解,即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同时也涉及“句读”的问题。
以上问题要充分的解决,对词义解析是个关键。可以通过对实词和虚词的区分来掌握。
(1) 实词词义解析示例
①古今义不同
例如,“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 体无比”中的“可怜”就是古今义不同的词。这里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像杜甫有句诗,“百花高楼更可怜”中的“可怜”也是可爱的意思。
再如,“(蔺)相如前 进缶 ”中的“前进”是“前”与“进”两个单音词组合的短语,意思是“走上前呈献”,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前进的意思相去甚远。
再比如《孔雀东南飞》中“渠”与今天说的渠水不一样,而是作为人称代词使用。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虚词中也存在,如“特与婴儿戏耳”中的“特”字应取古义“只”、“只不过”的意思,而不能视作现代汉语中的“特别”、“特意”。再比如“亲戚”的古今含义也是有区别:“亲”和“戚”有专指义,一个指父系,一个指母系,是有血缘关系的。
②一词多义
例:下面各句中的“疾”字就有各自的使用意义:
A.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痛心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烈
C.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疾,快速
D.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疾,妒忌
E.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
F.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疾,痛苦
疾:疾病、痛苦、憎恨、痛心、快速、强烈、妒忌
许多文言词语有多个义项,其中大多数义项与现代汉语中该词的义项基本相同,应记住的是今之不用的古义项。应记忆一些课文的例句。遇到多义词,先不忙定解,注意与它搭配使用的词语的意思,再从识记的义项里选出较为接近的试一试,相互比较,通盘考虑后再确定词义。
③形异义同
例如,下面各句中画横线的词,词义都比较接近:
A.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过者,受下赏
D.屈平之作《离骚》……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斥骂 毁谤 批评 讽喻
(C项“谤”与D项“刺”的使用意义最为接近)
熟悉的字,陌生的义;陌生的字,熟悉的义。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很普遍。阅读时,要格外留意。
④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古时字少,一个字代几个字使用,同时也可能是古人写错了字后就一直沿用了下来了。比如《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
例如,下列句中画横线的字都是通假字。
A.相如奉璧奏秦王(“奉”通“捧”)
B.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县”通“悬”)
C.堕军实而长寇仇(“堕”通“毁”)
D.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趣”通“趋”)
不识通假,往往造成曲解词义,影响正确理解文意。辨识的根本方法是以字义为出发点,以字音为依据来揣摩,发现意思讲不通了或不合事理,就要考虑到“通假”的问题了。
完全掌握通假字要靠积累,一点一滴的积累。
⑤实词活用
文言中实词活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词性的变化
第二方面:特殊的动宾关系
例如,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在使用时都有词性变化的特点。
1.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2.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
3. 此三子……与臣而将四矣
“此三子……与臣而将四矣”,这里一个数词“四”不是数词,它有动词的意思:有四个、有四位。“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其中“芽”是发芽,名词作动词用。
“穷”,不是穷富的“穷”,是用尽了的意思。
名词变为动词主要体现再下面几个方面:
◎名词前有副词修饰,名词动用。如“失时不雨”,“不”为副词,“雨”作“降雨”讲。
◎后带宾语,名词动用。如“左右欲刃相如”,“刃”后带宾语“相如”,“刃”作“杀”讲。
◎名词后带补语,名词动用。如“一狼洞其中”,“洞”后带补语“其中”,“洞”作“打洞”讲。
下面是名词作状语的功能:
1. (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2.吾得兄事之
3.得佳者笼养之
◎名词用在动词前起到修饰、限制作用时,名词已经活用了,具体怎样解释,要结合语境和它的作用来考虑。
◎一般来说,当某一个实词在语句中的常规位置或语法作用出现了变化时,其词性及词义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实词活用的根本原因。
再看下面的例子,仔细体会特殊的动宾关系的问题: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臣请完璧归赵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E.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F.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外连衡而斗诸侯”,“斗诸侯”:使诸侯产生矛盾;完璧归赵今天常用,使璧完好无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是为王、称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掌握实词活用规律很重要,但不必死记概念、条文。要在阅读实践中(特别是通过书面和口头的“文、白对译”) 逐渐提高“语言感觉”的敏感性,解词义、通句意时要仔细想一想是否合乎逻辑,是否连贯通畅。记住典型例句,对于理解“活用”的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对实词的冲破和对字面障碍的冲破,与积累有关、与推断相连,采用记住典型例句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良策。
(2) 虚词的掌握
辨识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可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虚词在语句中的位置
②虚词在语句中的词别属性
③虚词与语句语气的关系
④虚词在语句中的意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学法将在“整体阅读”中有详细的阐释。
文言虚词研究和文言实词研究的区别是两方面的。文言实词量大,造成障碍的因素多,比如古今意义不同、一词多义、字形相异、字意接近、通假现象、实词的活用。但是,实词抽象性少一点。
总之,读文言文要过词语关,丰富自己的积累,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的是文言,提高的是素养。我们可以在阅读古书的过程中体会到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二、分析文章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分析文言文主要应具备下面的几项能力:
1. 筛选并提取文字蕴含的信息
筛选的目的是抓住主要内容,精准的理解。确认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读完一篇文言文,我们要善于把相关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整合,做到更具体、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 《宋书·忠义二·郭永传》节选: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马参军。守武人,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太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他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
这篇文章中的阅读障碍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有些文字的字面义和内涵。
第二个方面,与内容相关的写作目的。
第三个方面,重要语句的理解。
题1. 解释画横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永以书抵幕府。抵:送达
②刺诸县短长。弊端:偏义词
③或遂寝而不行。寝:止息
④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贾祸:招致灾祸
“永以书抵幕府”,对于太原帅花钱请客,郭永有意见,向上司揭发。以书:书信,文字材料。“抵”是“送达”。
“刺”,有批评的意思。长,优长;短,缺点错误,这是偏义的,“短长”实际是偏义在“短”上,弊端的意思。
第③句:寝,止息。表示不去传达,不去执行。“寝而不行”,让它停住,不让它发挥效率。这里表现了郭永的正直,为百姓的利益敢于抗上。
“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世方雷同,这个社会多少年都是这样。毋以此,不要以此。贾,指商人或买、卖。贾祸:千万不要因为这样招致灾祸。可以看出郭永的这些做法和世俗是不相合的,所以,好心人才劝他。
文字的确认是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字材料进行消化、进行理解,这样就会越来越接近作者写文章的本意。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是和作者距离拉近的过程,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和作者形成共识的过程。
大家要掌握这样一个学习方法:
解析某词语意义时,要找准使这一词语产生使用意义的“有效阅读区间”。这样做很可能产生“吃透一个字,疏通数句话”的效果,有时这一个字疏通了,整句话也就豁然开朗了。
题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 以祖任为丹州司马参军
②永以书抵幕府
③ 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毋以此贾祸
在判断某一虚词的意义、用法时,应当把这个虚词和与它相关的实词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来理解。如第①句“以祖任”是一个介宾短语,意思是“凭祖父的功绩”,“以”,可解作“因、凭”讲。②句“永以书抵幕府”中“以”用来介进手段、方式,可解作“用”。③句“以资觞豆之费可乎”中“以”可解作“用来”。④句“毋以此贾祸”中“以”应解作“因”。
题3.用现代汉语表述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关键字:给、亟。两个“诸”是否相同 )
译文:从各县中征敛来满足自己,对于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②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关键字:械、之。是否有成分省略 )
译文:郭永给他们带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全都召回派往其他县的人。
第一句,取:从各县中征敛,把“取”字用“征敛”来替代,那就显得很准确了;以给:来满足自己的花销;敛诸大谷者尤亟:对于大谷县的征敛尤其紧迫、苛刻。这当然是郭永所不能容忍的。这指的是他的上司太原帅,为了自己奢华,从各县征敛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显得特别紧迫。那这句是很关键的。
像这样的语句就得反复推敲一下,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实际是关键的字要把它吃住,然后把整个意思打通。
第二句:前半句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之”没有押送的意思,这里取使用意义还是合理的:送到,“之”往、到,再往前引申一下。后半句意思是:府中因此全都召回派往其他县的人。文中说到,当时幕府派遣了很多警盗去各县探听、找茬,实际是到下面胡作非为,像蛀虫一样,谁也不敢去反抗。郭永把这些警盗扣起来,押回来。这样府中就把派出的人都招回来。
题4.将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脱不获命,令有投劾归耳。”
(体会前后句的意义联系。确认后句中分句间的关系。)
译文:不是按十分抽一的税率收取的赋税,都是百姓的血汗钱,拿这些钱供官府吃喝应该吗 倘若不能得到免去征敛的命令,那么我就只有请求辞职回家而已。
这里关键的是“脱”的意思,它是表示假设的一种语气词。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体会前后句的意义联系,确认后句中分句间的关系,这非常重要。“脱不获命”我就要辞官了。这个意思如果把握清楚了,翻译的时候才可能做到细。
翻译的标准,第一是准确:第二是通畅、规范;第三是用词要讲究“雅”。比如“之”字,知府给他们戴上刑具,如果说送到府中,就不如说押解到府中更准确。
“非什一而取”,“什一”是十分之一,这里涉及一点历史知识,当时收入的十分之一要作为赋税。“非什一而取”,在这之外还要再收税,那都是民脂民膏了。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要准确,要通畅,同时还要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力求译文通畅、规范。请看这篇文章的特殊的句式(①—③):
①守武人,为奸利所无忌
②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③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石钟山记》)
解答:
①句中“守武人”三字体现了文言判断句的用法,意为“守(丹州长官)是个军人”。
②句中“永不为动”独立来看属于文言省略句,“为”字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指“守大怒盛威”)。
③句中“非什一而取”属于否定判断,意为“不是按十分抽一的税率收取的赋税”;“皆民膏血也”属于肯定判断,意为“都是百姓的膏脂血汗”;“以资觞豆之费可乎”是带有质问口气的疑问句,意为“用来供作吃喝的费用,行吗 ”
④句是被动句,“见……于”是表被动的标志。
⑤句有定语后置的特点,“石之铿然有声者”按现代汉语表述,应为“铿然有声之石者”。
题5.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是哪几句话?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其中第②④⑤句是满足题目指令的一组信息,都是郭永刚直抗上。具体分析如下:
第①句“盛威临永,永不为动”是作者对郭永表现的评述。第②句“袖举牒还之”是郭永抗上辞官的举动。第③句“岁早,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是写郭永对巫师的处理。第④句“必条利病反复”和第⑤句“或遂寝而不行”都是郭永抗上的具体表现。因此,②④⑤句是满足题目指令的一组信息。
题6.请概括出《宋书·忠义二·郭永传》(节选)的主要内容:
敢于批评上司的劣迹;抵制上司危害百姓利益的政令;整肃官府中和社会上的歪风邪气。
(2) 下面是《晋书·陈寿传》中的一段文字: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日:“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
题1.传文评价陈寿说:“其为时所重如此”,下面哪件事是这一评价的根据
①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
②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③撰《魏蜀吴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④夏侯湛见寿所作,坏己书而罢,张华认为当以《晋书》相付。
解答:
陈寿所作的第①件事,不可能“为时所重如此”,因为当时“宦人黄皓专弄威”,“大臣皆曲意附之”,他自己弄得“屡被谴黜”。他所作的第②件事,是走出逆境的契机,职务得到提升。他所作的第③件事影响很大,陈寿撰《魏蜀吴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应该说这也算得上是“为时所重”了。关键要看第④件事。第④件事,是陈寿所为在著名史学家中引起的强烈反应——正在撰写《魏书》的夏侯湛见寿所作(指《魏蜀吴三国志》),便毁掉自己的书稿就此辍笔;张华则对陈寿所撰《魏蜀吴三国志》大为赞赏,甚至认为应当把修《晋书》的重任赋予陈寿。原文写到这里紧缀的一句话是“其为时所重如此”(意思是陈寿在社会上被看重、推崇,由此可见一斑),所以这第④件事才是传文评价陈寿“其为时所重如此”的根据。
(3) 请看下面写陈寿的另一段文字:
“或云丁仪、丁欹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日:“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竞不为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题1.“议者以此少之”,“议者”什么意思 因为什么少了?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明示信息)
因为陈寿的这些作法,赞许他的人少了。
※从给定材料中看陈寿的品行(隐示信息)
(4) 作业练习
①句读练习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
注释(解休——懈(松弛) ;亡身——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
②下面是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概括其中的主要思想。
“儒书言董伸舒读《春秋》,专精—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