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科版2021初中生物八下七单元第23章
生物的进化
章末检测
生物考试
一、单选题
1.原始大气中没有的气体是(??
)
A.?甲烷??????????????????????????????????????B.?氨??????????????????????????????????????C.?氧气??????????????????????????????????????D.?氢气
2.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B.?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C.?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D.?原始生命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3.在对生命起源的研究中,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明(?
)
A.?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B.?原始地球形成原始的生命
C.?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成无机小分子
D.?在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能够形成原始生命
4.下列脊椎动物中,最先出现在地球上的是( )
A.?鱼类?????????????????????????????????B.?两栖类?????????????????????????????C.?爬行类?????????????????????????????????D.?哺乳类
5.人体生理学研究,经常用小白鼠、小狗等与人类亲缘关系近的动物进行实验,以下关于实验动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动物被用作人体的模型????????????????????????????????B.?实验动物为生物医学做出贡献
C.?应尽量减少对实验动物的伤害?????????????????????????????D.?动物实验成功的药物绝对安全
6.根据下图中的足印判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丙????????????????????????????????D.?甲和丁
7.比较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从科学家对马的足进化历程的研究中,你不可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D.?遗传物质基本相同
8.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其生存?????????????????????????B.?生物为适应环境产生变异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D.?有利变异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无翅或残翅的变异对昆虫来说是不利变异
B.?无翅或残翅昆虫其繁殖能力比有翅的昆虫强
C.?无翅或残翅昆虫容易存活,并将该变异遗传给后代
D.?昆虫为了适应大风环境,产生了无翅或者残翅的变异
10.1890年至1960年,英国某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排放大量黑烟,对环境造成污染。有研究者计了这段时间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种类年份????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20年
1930年
1940年
1950年
1960年
深色桦尺蛾
65
70
69
58
130
222
323
440
浅色桦尺蛾
451
462
445
450
303
212
128
70
A.?1920~1960年,桦尺蛾的数量呈现出浅色的逐渐减少,深色的逐渐增加
B.?浅色和深色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C.?由于环境污染,浅色的桦尺蛾在生长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深色
D.?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关键词能正确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一组是( )
①自然发生?
②物种不变?
③过度繁殖?
④环境污染?
⑤生存斗争?
⑥遗传、变异?
⑦适者生存.
A.?①②③⑦????????????????????????????B.?④⑤⑥⑦?????????????????????C.?①③④⑤???????????????????????????D.?③⑤⑥⑦
12.下列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
)
A.?黑猩猩?????????????????????????????????B.?猕猴??????????????????????????????C.?鸭嘴兽?????????????????????????????????D.?长臂猿
13.依据达尔文的观点人类是进化而来的,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长臂猿??????????????????????????????B.?北京猿人???????????????????????????C.?森林古猿??????????????????????????????D.?黑猩猩
14.类人猿和人类的根本区别不包括( )
A.?运动方式??????????????????????B.?制造工具的能力???????????????C.?脑发育的程度??????????????????????D.?体表被毛
15.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各阶段的正确排序是(??
)
①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
②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③产生了语言
④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
二、实验探究题
16.某实验小组用若干只果蝇做下面实验:
①首先按一定的雌雄比例把果蝇均匀分成A、B两组。
②每天在A组果蝇的饲料中拌入了一定浓度(安全未致死)的DDT农药,B组不使用该农药。
③经过一段时间,果蝇繁殖了许多代,观察比较,发现A组果蝇后代比B组果蝇的后代抗药性强。
(1)实验开始时,A组果蝇的后代个体之间的抗药性存在着________。
(2)在饲喂含有农药的食物时,________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自己的后代,而抗药性弱的个体死亡。这种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________。
(3)设置B组实验的目的是进行________。
(4)“A组果蝇比B组果蝇抗药性强”的原因是________
三、综合题
17.如图是一实验的装置,据图回答.
(1)这是美国学者________设计的一个模拟装置.
(2)A内的气体是模拟原始大气,其成分为________?.
(3)A是模拟原始大气中的________?现象.
(4)B、C中的液体相当于________?.
(5)7天后,对C处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得到了________?.
(6)这个实验表明________
.
18.如图所示的是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进化树),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________。
(2)较早出现的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________的分化,苔藓植物的茎中没有________,而较晚出现的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结构复杂,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的分化。从生物体的结构组成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3)________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研究发现,在古老的地层中只有低等生物出现,而高等生物则出现在较晚近的地层中。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低等到高等。
(4)生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进化,是________的结果。
19.科学家在某处发现了一些动物的化石,其中有三种动物的头部化石保存比较完整.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三种动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有食虫的、有食肉的、还有食草的,请回答:
(1)哺乳动物的牙齿出现了分化,有________?,适于________?;________?,适于________?;________?,适于________?;
(2)形成化石A的动物的食性应是________?;形成化石B的动物的食性应是________?;形成化石C的动物的食性应是________?.
20.下表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个时期的栖息在树干上的桦尺蛾类型数量调查情况,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考察时间
栖息环境
浅色桦尺蠖所占比例
深色桦尺蠖所占比例
1850年(森林时期)
长满浅色地衣的树干(树皮)
占85%
占15%
1950年(工业化后)
裸露并被煤烟熏黑的树干(树皮)
占15%
占85%
(1)桦尺蛾有深浅不同的颜色,说明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________现象。???
(2)1850年,曼彻斯特村山清水秀,栖息在浅灰色树干上的桦尺蛾体色为________,它们不易被鸟类发现而生存下来。???
(3)1950年曼彻斯特被工业污染,煤灰把树干染成了黑色,这时候,________的桦尺蛾由于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了下来,???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________。
21.如图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从如图可以看出,在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第一步最重要的变化是________.
(2)为了在地上捕猎到足够的食物,古人类开始________,从而大大提高了捕猎的效率.这一点,也使得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其重要原因是工具的使用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
2.
B
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A正确。
B、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B错误。
C、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最终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因此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C正确。
D、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因为此过程经过了漫长的年代,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可结合生命的起源--化学进化论进行分析。
3.
C
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米勒的实验如图,
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说明,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小分子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4.
A
考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下列脊椎动物中,最先出现在地球上的是鱼类。
故答案为:A。
分析: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5.
D
考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A、由于猪、小白鼠、小狗等的生理和解剖与人的相似性使其在许多研究领域里为人类提供了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A正确;
B、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大量疾病的起因是传染源,并发现了疫苗,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实验动物的伤害,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动物放生,,C正确;
D、是药三分毒,动物实验成功的药物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另外动物与人类也是有区别的,动物身上成功的药物并不代表对人类无害,D错误。
分析:(1)实验动物大多是饲养的,国内一般将实验动物分为四大类:普通级(CV),清洁级(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
,无菌动物(GF)。实验动物的饲养依上述四大级别而定,但对其饲养环境、人员进出流向、笼具、垫料、饮水等都有比较详细且高标准的要求。例如SPF级动物的就需在屏障环境中饲养,实施严格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保证无菌操作。(2)但是否应该为了我们人类的利益而利用动物进行实验一直是饱受争议的。善待动物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不虐待动物和为它们提供福利既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也是人类伦理和道德的诉求。(3)就目前来说,动物实验对生物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还离不开动物实验研究。因此动物实验应遵循科学的程序,保障实验动物从饲养过程、实验之前、实验过程中到实验后都得到福利待遇,这样除了更加符合人性化、伦理化之外,无论是对环境还是社会安定都有积极的作用,这或许是人类目前能做到的最好办法了。
6.
C
考点:生物分类的单位,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图中甲的足印是五瓣,丙的足印也是五瓣,而且形态相似;乙的足印是三瓣;丁的足印是两瓣,近似圆柱形。根据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可知甲和丙亲缘关系最近。
故答案为:C。
分析: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7.
D
考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A、由图可知,始祖马、中马、草原古马、现代马的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故A正确;
BC、始祖马的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中马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现代马前、后足中趾充分发达,二、四趾完全退化,趾端成为硬蹄,因此,在进化中马的足趾个数逐渐减少,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故BC正确;
D、对马的足的进化历程的研究,不能证明马的遗传物质基本相同,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化石材料知道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大致如下: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的始(祖)马.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齿冠低;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背部弯曲,脊柱活动灵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食.
??
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建新世时才出现了建新马(中马).体大如羊.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颊齿仍低冠,臼齿齿尖已连成脊状.仍生活在森林里,以嫩叶为食.
??
又过了1000多万年
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身体已有现代的小马那样大.四肢更长,齿冠更高.背脊由弧形变为硬直,由善于
跳跃变为善于奔跑.臼齿有复杂的连脊和白垩质填充,表明食料已从嫩叶转为干草.草原古马已从林中生活转为草原生活,高齿冠臼齿适于碾磨干草,善跑的四肢能
逃避猛兽袭击.
??
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现了上新马,身体更大,齿冠更高,前、后足中趾更为发达,二、四趾完全退化.
??
到了更新世出现了真马,身体达到现代马的大小,中趾充分发达,趾端成为硬蹄,牙齿除齿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皱更为复杂,反映出对奔驰于草原和嚼食干草的高度适应.
??
因此马的进化趋势:体形由小变大,多趾着地逐渐变为中趾发达并唯一着地(趾数减少),四肢越来越长.
8.
C
考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A.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即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生存,A错误。
B.生物的变异不是生物主动产生的,是生物自然发生,环境自然选择形成的,B错误。
C.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C正确。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9.
C
考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A.无翅或残翅的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有利于昆虫的生存,因此与正常翅相比,无翅或残翅都是有利变异,不是不利的变异,A错误。
B.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无翅或残翅昆虫比有翅的昆虫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说无翅或残翅昆虫其繁殖能力比有翅的昆虫强,B错误。
C.无翅或残翅这种性状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可以遗传给后代,C正确。
D.变异是指同种生物后代与前代、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是生物繁衍后代的自然现象,是遗传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昆虫的这种无翅或者残翅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昆虫为了适应大风的环境,产生了无翅或者残翅的变异,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这是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少数能飞行的昆虫的翅异常发达。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3)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10.
C
考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A.据表中数据可见:1920~1960年,桦尺蛾的数量呈现出浅色的逐渐减少,深色的逐渐增加,A正确。
B.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桦尺蛾浅色和深色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可以遗传给后代,B正确。
C.环境改变后,浅色的桦尺蠖不能适应环境,大量死亡,剩下的深色桦尺蠖,能适应环境,并把自己的基因型遗传给后代,深色的桦尺蠖比例不断的增加,C错误。
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11.
D
考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达尔文发现,地
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即过度繁殖;繁殖过度引起生存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
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
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故选:D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2.
A
考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题干中的黑猩猩是类人猿,且一些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以及一些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与人类都十分相似,且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黑猩猩与人类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为零。所以,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黑猩猩。选项B猕猴、C鸭嘴兽、D长臂猿虽然都是哺乳动物,但与人类亲缘关系不是最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类起源与森林古猿。古猿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栖的生活,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树木减少,一部分古猿被迫到地面上来生活,这部分古猿经过漫长的岁月就进化成现代的人类。而另一部分仍旧过着树栖的生活,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类人猿。
13.
C
考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进化为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因此达尔文认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14.
D
考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3)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ML,没有语言文字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
15.
D
考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答: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增加了脑容量,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④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②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③产生了语音。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二、实验探究题
16.
(1)差异
(2)抗药性强的;自然选择
(3)对照
(4)A组使用DDT处理,使抗药性弱的果蝇被淘汰,抗药性强的果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遗传给后代,并逐渐积累
考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生物进化的学说
(1)首先果蝇存在两种变异个体:抗药性强的果蝇与无抗药性的果蝇,DDT使果蝇中无抗药性的果蝇死亡,而抗药性强的果蝇活了下来,因此,实验开始时,A组果蝇的后代个体之间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2)在饲喂含有农药的食物时,抗药性强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自己的后代,这种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3)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用DDT处理,故该实验中的变量是DDT(有无);对照组是不用DDT处理的B组,实验组是用DDT处理的A组。所以设置B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对照。(4)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DDT处理,使无抗药性的家蝇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遗传给后代。
分析:1、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关于害虫抗药性进化过程的解释:变异→环境选择→适者生存。
2、设置对照实验就是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所以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必须设置对照实验。
三、综合题
17.
(1)米勒
(2)水蒸气、氨气、甲烷等
(3)闪电
(4)原始的海洋
(5)氨基酸
(6)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如图是米勒实验的装置,米勒是美国青年学者.
(2)、(3)、(4)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了条件.
???
C处为取样,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BC中的液体相当于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5)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
(1)米勒
(2)水蒸气、氨气、甲烷等
(3)闪电
(4)原始的海洋
(5)氨基酸
(6)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18.
(1)水生到陆生
(2)根茎叶;导管
(3)化石
(4)自然选择
考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1)从题干图中可以看出,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
(2)较早出现的藻类植物大多是单细胞的个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出现了茎和叶,但是没有真正的根假根起固着作用,且苔藓植物体内没有输导组织(导管);到了蕨类植物才出现输导组织;而较晚出现的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结构复杂,尤其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的分化,根据以上描述可知,从生物体的结构组成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3)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古生物的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且化石在地层中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4)因为遗传和变异具有普遍性,所以,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生物在生存过程中,为了生存下去不断地进行斗争,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通过自然选择,那些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适应的生物慢慢淘汰,可见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因此生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水生到陆生;(2)根茎叶、导管;(3)化石;(4)自然选择。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进化趋势、生物进化的原因,难度不大,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19.
(1)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犬齿;撕裂肉食
(2)肉食性;吃虫;食草的
考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其中门齿用于切断食物,臼齿用于磨碎食物,犬齿用于撕裂食物,所以牙齿的作用为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肉食性动物如狼等的犬齿发达,适于撕裂肉食,而草食性动物没有犬齿.
(2)化石A所代表的动物,除了具有门齿和臼齿外,还有发达的犬齿,因此是肉食性的;化石B所代表的动物,虽有犬齿,但不发达,同时其臼齿上有锐利的齿尖,适于吃虫;化石C所代表的动物,没有犬齿,只有门齿和臼齿,这是与草食性生活相适应的.
故答案为:(1)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犬齿;撕裂肉食
(2)肉食性;吃虫;食草的.
分析:与哺乳动物的食性相适应,哺乳动物的牙齿出分化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的在上下颌的中央,形状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在上下颌的两侧,有宽阔
的咀嚼面,适于磨碎食物;犬齿尖锐锋利,适于撕裂食物.具有犬齿的动物是肉食性的,如狼;具有门齿和臼齿,而没有犬齿的动物是草食性的,如家兔;有些动物
虽然具有犬齿,但它们是杂食性的.图示中,化石A、B、C所代表的动物的牙齿出现了分化.
20.
(1)变异
(2)浅色
(3)深色
(4)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考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1)桦尺蛾有深浅不同的颜色,体现了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说明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桦尺蛾有深浅不同的颜色,说明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
(2)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1850年前,曼彻斯特村山清水秀,桦尺蠖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浅灰色桦尺蛾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所以栖息在浅灰色树干上的桦尺蛾体色为浅灰色,它们不易被鸟类发现而生存下来。
(3)1950年后曼彻斯特被工业污染,煤灰把树干染成了黑色,这时候浅色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深黑色桦尺蠖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因此,深色的桦尺蛾由于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了下来。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1.
(1)直立行走
(2)制造并使用工具
(3)大脑
考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第一步最重要的变化是直立行走.
(2)为了在地上捕猎到足够的食物,古人类开始制造并使用工具,从而大大提高了捕猎的效率.这一点,也使得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其重要原因是工具的使用推动了大脑的发展.
分析:现代类人猿包括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那时由于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另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