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条件、具体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具体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负面影响,导致宋朝积贫积弱,从而得出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力矛盾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政策。
难点: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随堂讲】
【导入新课】
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宋史·卷一·太祖纪》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由此夺取后周政权。为巩固统治,他会采取哪些措施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合作探究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素材一:
素材二:
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驻屯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提问:①宋建立后是采取何种策略完成统一的,结果如何?②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③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合作探究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素材: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提问:①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②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有何影响呢?③对于北宋这种政策带来的影响,给我们当今中国的发展与建设有何启示呢?
【合作探究三:王安石变法】
素材: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熙宁三年(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并改革科举制度。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
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
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黄仁宇
提问: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
【课堂小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时期。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开创了经济文化大繁荣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的积贫积弱,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随堂练】
1.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2.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产生的影响是(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文化昌盛
D.增强了军事力量
3.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握巨大的权力。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化事权
B.频繁调换
C.武将监督
D.起而不用
4.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北宋中期出现统治危机的表现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
085万余
12
677万余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
625万余
收支基本平衡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
613万余
13
186万余
A.吏治腐败
B.藩镇割据
C.土地兼并
D.财政危机
5.北宋中期社会状况是官多、民困、外敌猖獗、盗寇横行,已发展到了“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的地步。结合材料判断,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B.精简官僚队伍,实行科举改革
C.消除地方割据,强化中央集权
D.加强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入侵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提示:策略:先南后北的策略。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与南方的分裂割据的局面。措施:(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之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合作探究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提示:表现:①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②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③遇有战事,时有文官挂帅出征。④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较少。积极影响: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消极影响: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确实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是过于打压武将,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软弱无能的朝代,加上文臣数量迅速地增加,加重了财政的负担,“冗官”“冗兵”“冗费”三大弊端使北宋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启示:①政策的倾向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项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有必要的。
【合作探究三:王安石变法】
提示:见课本
【随堂练】
1.D
2.A
3.A
4.D
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