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各拉丹冬,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用视频创设情景,圈点勾画抓住重点语句朗读并赏析,探究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三、难点: 
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训练法、观看视频法、探究学习法、创设情境法、圈点勾画法、启发诱导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古诗是歌咏长江的吗?请举出例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2、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观看视频。 
赏析例如: 运用了———(写作手法), 
 写出了————(景物特点) 
 表达了————(人物情感)。 
3在各拉丹冬,作者看到这圣洁、奇美的景致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作者观景之感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从中品味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1).各拉丹东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上一遭。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3).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5).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重点解析: 
A、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B、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什么作用?与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马丽华曾对朋友说:“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 
5、通过本文,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和情感?请谈一谈。 
精神品质:具有探险精神、有毅力、不怕苦难的豁达乐观、敬畏自然 
6、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细读这几个句子,说说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A.”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B.冰体一点一点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C.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的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D.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 
总结:语言平时随性简洁,准确形象,长短句交错运用,语言幽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7、有感情的合作朗读诗歌《长江之歌》 
8、教师小结:亘古流淌的长江水如同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滋润着中华大地。给沿江城市带去富庶,带去繁华,使古老的神州大地生机盎然,长江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切皆因为在长江源头积蓄了无穷的力量,绿叶不忘树根的恩情,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人更是不能忘记根本,不忘初心,常怀感恩。 
9、板书设计: 
 雄伟 
景物 壮丽 ——感受 ——主旨 ——语言特点 
 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