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课堂拓展
吟诵的基本规则:
1、平长仄短入更短(急停的感觉)。
a.其中平声指1、2声,仄声是3、4声,入声为古音读法,在当今普通话中已并入平仄声了,而在许多方言仍保留入声字读法,用各类诗词写作工具可查阅平丶仄、入声字和古音读法,如在百度可搜索到的网站《搜韵网》;入声字读法短促有力,像急停车的感觉,如,月、则、击、烈、白、入、国、一、急等大量汉字均为入声字;平仄入声发音长短的区别,重在相对而言,在每句中应有所区别即可;
b.五言律诗绝句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
c.七言律诗绝句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
2、除入声字外,所有尾韵字拖长;
3、在音长方面,非格律诗的其他诗赋,只要合符平长仄短入更毛短和押韵字拖长的原则即可;
4、另外,诗词按字意来划分音节,如五言诗:5个字分为二二一,“春眠/不觉/晓”;七言诗:2—2—2—1,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可2-2-3;关键是依据字意来划分,不可因划分音节而破坏诗的意境;
5、再者,句与句之间,要以抑扬顿挫、快慢结合来连接,以情带声,一句高声,一句低声,快慢交错,此起彼伏;逗号相连两句的停顿比句号相连两句的停顿短,且头句最后一字若是平仄声(入声字除外),一般会拖长至第二句第一字发音。
诗词曲五首
目
录
CONTENTS
1
2
3
4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零丁洋
5
山坡羊·潼关怀古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十五从军征
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的老人的故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诗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背景介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①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②累累③。”
兔从狗窦④入,雉从梁上飞。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①道:
②冢:
③累累:
在路上。
坟墓。
连续不断的样子。
④窦:
洞穴。
重点词语
内容分析
中庭生旅①谷,井上生旅葵②。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③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院子里长满野谷,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①旅:
②葵:
③饴:
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葵菜,嫩叶可以吃。
送,赠送。
重点词语
1.这首诗中老兵感情有着怎样的变化?
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2.“十五”“八十”是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夸张。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3.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合作探究
回乡经历
情感变化
始得归
——
盼望团聚
归途中
——
希望落空
返回家中
——
彻底失望,茫然无助
出门东向看
——
悲哀流泪
内容梳理
十五从军征
泪沾我衣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行动:
回乡心情:
舂谷、做饭、采葵、作羹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远望:
近看
松柏冢累累
狗窦:
梁上:
中庭:
井上:
兔入
雉飞
生旅谷
生旅葵
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课堂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此诗是他在轮台幕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作者介绍
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东北一带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边塞战争是唐代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接触到这方面的题材。他们描写边塞奇异雄伟的风光,反映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天宝十三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本诗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写作背景
北风卷地白草折①,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②,狐裘不暖锦衾③薄。
[译文]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盖着丝绸的被子也显得很单薄。
重点词语
①折:
折断,刮倒。
②罗幕:
帐幕,帐篷。
③锦衾:
丝绸的被子。
内容分析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①冷难着。
瀚海②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③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译文]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
重点词语
①铁衣:
铁制的铠甲。
②瀚海:
沙漠。
③中军:
主帅的营帐。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①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②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③。
[译文]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
重点词语
①掣:
拉,扯。
②去时:
分别时。
③马行处:
马蹄印。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1~10句为第一层,瀚海风雪图。
11~18句为第二层,雪中送客图。
2.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塞地区特有的奇异风光和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和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
合作探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传达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诗人虽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
名句欣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壮丽雪景
将士寒苦生活
愁云惨淡气氛
风雪送客图
送别宴会
依依不舍
课堂小结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著名爱国词人。一生积极主张抗金,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作者介绍
作者在公元1203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写作背景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①多少事,悠悠②,不尽长江滚滚流。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然而,却沦陷金人之手。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就像长江的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重点词语
①兴亡:
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②悠悠:
连绵不尽的样子。
内容分析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②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③。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重点词语
①兜鍪:
头盔,这里代指兵士。
②坐断:
占据,割据。
③曹刘:
曹操、刘备。
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合作探究
2.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
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功绩。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
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过零丁洋
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
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介绍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写作背景
辛苦遭逢起一经①,干戈②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③。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重点词语
①起一经:
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做官。
②干戈:
指抗元战争。
③萍:
浮萍。
内容分析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②照汗青③。
重点词语
①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②丹心:
红心,比喻忠心。
③汗青:
史册。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合作探究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过零丁洋
首联: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慷慨就义 舍生取义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有这样一个人: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丢弃了官职;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花光了钱财;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他用悲天悯人的心关注着百姓的苦
百姓用朴实的心记住了他的名
他活着时,满城都道好官;病死后,关中人哀之如失父.
生,人赞美,亡,人赞美,他用生命的行动为自己的诗歌作上一个最完美的注解
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散套两大类。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代表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曲四大家”)
。
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
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
作者小传
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
资料链接
资料一:元至大三年,张养浩上疏《时政书》批评朝政,“一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为皇帝不容,被罢官,下令不准起用。
资料二:英宗皇帝要在宫廷内制造
“鳌山”,张养浩以为不妥,写了一道《谏灯山疏》,英宗十分生气,后来虽然表扬他直言敢谏。这让张养浩想到了《时政书》的遭遇。于是:辞官退隐。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都被拒绝。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潼关
潼关要塞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得关中者得天下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
潼关怀古
潼关战场
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
东魏乘关中大荒,发兵10余万
,准备击灭西魏,后败。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10多万,两次攻打屯兵潼关的马超。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击败潼关唐军10万,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写作背景
峰峦如聚①,波涛如怒②,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③,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重点词语
①聚:
聚拢;包围。
②怒:
波涛汹涌。
③兴:
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内容分析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合作探究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明确: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
明确: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力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从诗人对百姓的态度,回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什么他在雄壮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抒了。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
关于民生疾苦的诗句:
拓展提高
③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④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崔道融《田上》)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关于民生疾苦的诗句: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忧虑国计民生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
水:波涛如怒
(视)
(听)
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
怀古抒情
望:
西都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议论
兴
亡
百姓苦
人民疾苦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