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强化训练
一、单选题(总分:60分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本题3分)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的改造实行的政策创举是( )
A.生产合作化
B.和平赎买
C.公私合营
D.没收政策
2.(本题3分)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央政府( )
A.推行土地改革
B.实施了“一五”计划
C.组织了人民公社
D.发动了“大跃进”
3.(本题3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它的中心是( )
A.沈阳第一机床厂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鞍山钢铁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4.(本题3分)下面是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卫生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本题3分)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实行赎买政策的行业是( )
A.农业
B.工业
C.手工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
6.(本题3分)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
①马文革 ②李援朝 ③张跃进 ④陈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7.(本题3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
A.1949年
B.1950年
C.1952年
D.1954年
8.(本题3分)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使我国成为现代工业强国
C.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D.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9.(本题3分)“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B.大批干部被打倒
C.“二月逆流”
D.四五运动
10.(本题3分)2011年“两会”期间,找到下面的老照片,推算它的年龄,准确的是( )
A.50
B.55
C.57
D.60
11.(本题3分)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事件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C.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12.(本题3分)“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表现不包括( )
A.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鼓吹到迷信的程度
B.中央文革小组取代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地位
C.地方各级党委被“革命委员会”取代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保留
13.(本题3分)如图是我国某地某种粮食作物产量数据柱状图,造成1958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解读正确的是( )
A.“大跃进”的促进
B.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是不真实的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本题3分)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个原来的资本家担任某工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是( )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B.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15.(本题3分)如图反映的史事( )
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本题3分)某电影制片厂拟拍摄一部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下列素材中,最合适的是( )
A.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B.抗美援朝
C.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D.开国大典
17.(本题3分)如图反映了新中国50-60年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历史现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召开中共八大
D.实施一五计划
18.(本题3分)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完成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人社会主义社会
19.(本题3分)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整顿和恢复各方面的工作,使经济形式有了明显好转的领导人是
A.刘少奇
B.邓小平
C.华国锋
D.江青
20.(本题3分)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出台《决议》提出:要克服农民分散经营中发生的困难,使广大贫困农民迅速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同时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工业品有广大的销售市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公私合营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包产到户
二、综合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此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1)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当时我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材料二(如图)
(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分别是什么事件?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上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如图三模范人物是谁?并说明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5)在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失误也有成就。其中哪一成就的取得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2.(本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老汉在旧社会没有自己的土地,新中国建立后,他在1952年土改中分到了土地,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了,但他很快又发现单靠自己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没有耕牛,没钱买种子;后来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水渠灌溉,长势不好;更可悲的是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老汉为了活命,在冬天只得把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材料二:农村手工业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作坊,资金少,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所以建国初期手工业者的生活很艰难。
材料三: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资本家开的工厂,在资本家的管理下工人积极性不高,当时最高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人的劳动条件依然很差,资本家还经常打骂和开除工人;水泥厂赚的钱也大都被资本家装进了腰包,工人的工资少得可怜。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
(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新中国政府是怎样解决的?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领域的问题?于这一领域,新中国在解决问题时有何“创举”?最终采取什么方式来经营这类企业?
(4)以上问题的解决,对于新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23.(本题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有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请回答:
(1)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2)根据材料指出“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3)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24.(本题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代表出席了大会。这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空前盛会。
材料二:2012年3月4日新华网:李肇星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一个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多个法律部门为主干,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它反映了中国治理国家进程中的巨大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会议通过了哪一部重要文献?这部文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在这部宪法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我国在民主法制的建设道路上,也曾遭到严重挫折,哪一事件是最好的证明?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相继制定了系列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证明我国初步建立起由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请你指出它的核心是什么?
(5)共和国法制的发展历程给你怎样的启迪?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强化训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解析】:
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至1956年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的改造实行的政策创举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2.【答案】:B;
【解析】:
毛泽东的话说明了建国初期我国的重工业严重落后,所以当时我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要掌握“一五计划”的发展重点。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超额完成。
解答此题要先理解毛泽东的话,并熟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和发展重点。
3.【答案】:C;
【解析】: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我国在一五计划的所取得的成就。一五计划时期一共三个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是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
本题以当前我国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的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及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4.【答案】:B;
【解析】:通过读取题干的表格数据,可以得到有效信息:我国在“一五”期间的投资中工业所占比例为58.2%,所占比重过半;由此可见当时我国非常重视工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1953年-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主要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故选:B。
5.【答案】:D;
【解析】:题目问的是“国家实行赎买政策的行业”,D项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题意;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改造,A、C错误。B项不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里面,排除。
6.【答案】:C;
【解析】:
马文革、李援朝、张跃进、陈开放分别反映的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抗美援朝、大跃进、改革开放。①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1976年;②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年--1953年;③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④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选项中的“援朝、跃进、文革、开放”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此题主要考查了历史事件的时间。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注意主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的识记。
7.【答案】:D;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本题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重工业基础尤为薄弱,为改变这种状况,1953--1957年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开始于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的影响,明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中国的基础工业实力增强,但当时的中国并未成为工业化大国
理解“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9.【答案】:A;
【解析】:文革期间,国家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1-1954=57周年。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重点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
11.【答案】:D;
【解析】:
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理解就是要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建立。故选D。
12.【答案】:D;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体现的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制度。“文革”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说明了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3.【答案】:B;
【解析】:
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我国某地某种粮食作物产量数据柱状图造成1958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大跃进“运动的兴起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是不真实的。
故选:B。
本题以我国某地某种粮食作物产量数据柱状图为依托,考查大跃进运动。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1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逐渐消失了,资本家和上层小资产阶级,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那些懂技术、会管理、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原有资本家,在政治身份地位变化以后,可以也应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和作用。这位“副厂长”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所以他懂业务,只要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故选B。
15.【答案】:C;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确立了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答案】:C;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为合适的素材是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了焦裕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模范人物焦裕禄的事迹。
17.【答案】:D;
【解析】:
1958年我国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根据各选项史实的时间及意义可以得知正确选项。
故选:D。
根据图中图象反映的时间为1952年--1957年可以得知所处的时期为一五计划时期。
此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一五计划的时间的识记情况,解答本题首先要从图片中得到有用的信息,由所给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做出正确解答。
18.【答案】: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BC.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完成,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
D.标志着中国开始进人社会主义社会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批判林彪时,他提出了批左思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进行解放干部等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到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的局面。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开始主持党中央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故选B。
20.【答案】:A;
【解析】:
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出台《决议》提出:要克服农民分散经营中发生的困难,使广大贫困农民迅速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同时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工业品有广大的销售市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采取的措施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同时农业合作化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故选:A。
本题以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出台《决议》为依托,考查农业合作化运动。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21.【答案】:21(1).(1)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观察材料二两幅图片,据图一“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图二“吃饭不要钱,努力搞生产”可知,材料二两幅图反映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1958年,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就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通过分析题干可知,“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属于浮夸风。人民公社是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社员的一切财产都为公社所有。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体生产,公有制度高,吃“大锅饭”,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4)图三人物是王进喜。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建成了大庆油田。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艰苦创业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被誉为“铁人”,从他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有顽强的意志;不怕困难,艰苫创业的精神等。
(5)在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成就是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故答案为:
(1)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4)王进喜;优秀品质:顽强的意志;不怕困难,艰苫创业的精神等。(回答合理即可)
(5)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解析】:
(1)此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的有关内容。识记中共八大指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以及中共八大的意义。
(2)本题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本题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
(4)本题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的一批先进人物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从他身上学到的可贵品质。
(5)此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科技成就。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掌握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道路及影响。
22.【答案】:22(1).土地改革后农民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意思对即可)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或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意思对即可);22(2).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或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意思对即可);22(3).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公私合营。;22(4).建成社会主义制度(或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从而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三大改造以及意义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主要考查了三大改造以及意义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答案】:
(1)1966年——1976年
(2)“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有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①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②坚持实事求是原则。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文革的起止时间是从1966-1976年。
(2)阅读材料并提炼有效信息可知,“文革”是一场有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根据所学知识,从文革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有: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对个人崇拜等等。
24.【答案】:
(1)《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文化大革命”;
(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宪法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始完善,逐渐走上依法治国道路。
;
【解析】:(1)材料一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这部文献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这部宪法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3)我国在民主法制的建设道路上,也曾遭到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是最好的证明。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相继制定了系列法律: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这些法律的颁布证明我国初步建立起由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它的核心是宪法。
(5)共和国法制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迪: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始完善,逐渐走上依法治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