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基础及赏析题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基础及赏析题 导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15:1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单元基础及赏析题教案
辅导科目:
语文
年级:七年级
课程主题:作文指导
学习目标:掌握一单元生字词,能从不同角度赏析语句
课程导入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授课内容
知识点一:基础字词
【知识梳理】
(1)重点字词
昆仑
挚友
选聘
抱歉
深宵
秩序
小楷
澎湃
迭起
舀水
捆绑
调羹
疙瘩
悠然
吩咐
揩油
咳嗽
绞肉
薪金
校对
碟里
抹杀
(2)重点字音
元勋
奠基
萦绕
殷红
校对
迭起
热泪满眶
风悲日曛
伴侣
揩油
阖眼
薪金
调羹
咳嗽
燕然勒功
深恶痛绝
(3)重点成语
鞠躬尽瘁
鲜为人知
锋芒毕露
目不窥园
气冲斗牛
深恶痛绝
不以为然
【例题精讲】
1.下列加点字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殷红(yān)
校补(jiào)
军帖(tiě)
鲜为人知(xiān)
B.
污秽(suì)
钥匙(shī)
硕果(shuò)
鞠躬尽瘁(jǖ)
C.
可汗(hàn)
惩罚(chéng)
哺育(bǔ)
锲而不舍(qì)
D.
气氛(fēn)
相称(chèn)
亘古(gèn)
深恶痛疾(wù)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热情邀请下,诗人郑愁予远道而来,与成都教师共享文学之乐。
B.
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
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净水器价格悬殊,质量
参差不齐,购买者常常不知如何选择。
B.
据称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将由白人担任男主角,情节也跟动画版《花木兰》
大相径庭。
C.
父母常年在外,奶奶年迈多病,
拈轻怕重,很多农活儿就落在了年仅十二岁的王安身上。
D.
阅读方法因书而异,有的书可随便翻翻,
不求甚解;有的书须精读细品,反复咀嚼。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元勋(xūn) 
选聘(pìn) 
锲而不舍(qì)
B.昼夜(zhòu) 
赫然(hè)  
气冲斗牛(dòu)
C.硕果(shuò) 
奠基(diàn) 
 
深恶痛绝(wù)
D.草率(shuài)  
小楷(kǎi) 
鲜为人知(xiān)
5.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挚友 谣言 背诵 伴侣 卓越 可歌可泣
B.抱歉 梳头 秩序 深宵 澎湃 目不窥园
C.埋葬 彷徨 悠然 洗澡 抹杀 沥尽心血
D.独载 韭菜 涉猎 慷溉 绞肉 心不在焉
6.(2019山东泰安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花容月貌的,笑着,走着。
B.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C.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茕茕孑立。
D.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7.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B.这篇作文真难写,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写好交卷。
C.通过学习《孙权劝学》,使我明白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D.在努力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无论领导还是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纪守法。
答案:1.D
2.A
3.C
4.答案
C A.锲qiè。B.斗dǒu。D.鲜xiǎn。
5.
D 载→裁,溉→慨。
6.
D A.花容月貌: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用在此处,望文生义。B.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用在此处,与句中前边的“分散开去”相矛盾。C.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孤单,无依无靠。用在此处,不合句意7.
D A.句式杂糅,应删除“的原因”。B.“整整两个小时”和“左右”前后矛盾,应删除“左右”。C.缺少主语,应删除“通过”或“使”。
知识点二:歌咏自然——阅读赏析
【知识梳理】
常见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知;表达更生动,富有情趣。
2.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气势;抒情强烈。
3.对比、反复:突出强调。
4.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音韵和谐,形式优美;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5.外貌描写:揭示人物身份;社会地位;生活状况。
6.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表现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7.环境描写:交待时间、地点、背景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奠定感情基调;深化主题。
8.用典:委婉含蓄;增加文章诗意美感;丰富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
【教学建议】下面例题分别为写作角度赏析、修辞手法赏析,炼字类赏析,还有没有罗列出来的如描写手法赏析,环境赏析、表现手法赏析等,也可给学生做一定铺垫。
【例题精讲】
例1.
冬天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gé)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燃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jī)(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tóu)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
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⑨舂(chōng)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duì)。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1.文章从多方面介绍了故乡的冬天,请选取两件事进行简要概述,并说一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4分)
2.第⑥段,作者写家乡冬天吃的菜,不惜笔墨,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
(2)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
4.有人说“外面有多冷,屋内就有多温暖”,朱自清也说“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你从文中的哪些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温暖”和“幸福”?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温暖”“幸福”的感受理解。(4分)
答案:
1.事件:上槅子;拆帐铺草;升火取暖;冬天的菜肴;冬天做的游戏;雪天折腊梅花、天竺果;舂粉子。
情感:对儿时天真的向往,对故乡生活的留恋。
2.写家乡冬天吃的菜,那么细致、活灵活现,可见家乡在作者头脑中的印象之深。
冬天吃的菜只是家乡美好印象的代表,对家乡冬天菜的美好回忆揭示了作者深藏在心底的浓浓乡情。
写得越详细,越能体现家乡冬天的“暖和”与幸福感。
3.(1)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在一片白色的天地,点缀着明黄的梅花和鲜红的天竺果。作者用简短的语句,抓住景物的颜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颜色鲜艳,对比鲜明的生意盎然的雪景图。
(2)通过动作描写,加以恰当地使用拟声词,形象地描绘出了踩碓的过程和乐趣,富有生活情趣。
4.示例:①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安适、温馨、温暖!
②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闲适而温馨。
③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色彩鲜艳,生机勃勃。
④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象声词,闹中现愉悦,无限兴奋,无限开心。
例2.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①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②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③而我这里,北纬五十摄氏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④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⑤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炸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⑥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⑦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春天的天空呢!
(二月于大兴安岭)
1.这是一篇描写
春景的散文。本册书也有一篇写春景的散文,题目是《
》,作者
。结尾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春天像
。(2分)
2.作者主要借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北方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2分)
3.
文中对霜花的描写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霜花的色彩是怎样变化的?(2分)
(1)是按
顺序进行描写的。
(2)霜花色彩变化:银白——
——
——
——雪白
4.
任选择一个划线句子,从修辞或用字角度作赏析。(2分)
5.
文章开头写杭州西湖的梅花有什么用意?(2分)
6.
作者为什么喜爱这“一点一点化开”的春天?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悟?(4分)
答案
1.大兴安岭(或北方、极北);春;朱自清。
示例1: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示例2: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示例3: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霜花、春草(草芽)、雪、春水。
3.时间
嫣红
橘黄
鹅黄
4.示例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地写出了霜花消融的动感。
示例2:句中“绣”字生动传神,“绣”字与“绣花针”“妙手”契合,生动形象。本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春草给大地增添生机,富有情趣。
示例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的生动明媚,突出了春天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展示了杭州西湖春天的特点,为下文写极北的春天做铺垫,也与“一点一点化开的”北方的春天形成对比,突出北方春天的特点。
6.因为这“一点一点化开的春天”体现出一种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搏的精神。
示例:读了此文,我感悟到只要目标坚定,顽强拼搏,就会发现人生的春天,收获成功。
方法总结
赏析常考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引用、反问、设问、反复、双关等。
(2)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白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3)表现手法——衬托、象征、欲扬先抑、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4)关键词语——叠词、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含感彩的动词等。
课后练习

①春天,弹着三弦唱着“杨柳叶子青啊哟”来了。
②风、雨、霜、电,甚至甜蜜的梦,缥缈的光,一高兴,都改姓了“春”,风风火火地忙活起来。
③春天的第一站是乡村。春风轻轻推开冰凌,给了一个吻。溪流乐了,叽叽咕咕,挤眉弄眼,一个笑窝接着一个笑窝。春雨用情细腻,麻麻酥酥地一阵细说,说得蚯蚓翻了个身,怎么也睡不着了,起身,春耕。蝴蝶姐姐还在寻梦,蒙在厚厚的被子里,打鼾。大嗓子春雷急了,上门就是大喊。这姐姐还没来得及睁眼,就摸那件花裙子了,三月三她还有舞会。
④孩子哪里还待得住,寻上一片春草绿地,翻跟头,打虎跳。春草看见了,孩子跑到沟壑,跟到沟壑,孩子跑到溪头,跟到溪头,然后田塍,然后墙角……孩子跑到哪里,草儿跟到哪里,天南地北,开起一个个杂货铺,绿的、黄的、香的、甜的,都是孩子能玩的,能吃的。
⑤村里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主家的只有阿婆和阿公。他们要带
好“留守”孙子,还要下瓜秧,点豆种,将新抱进的猪崽喂好——年底要宰的“年猪”。春先帮忙将一丘一丘茶园做得像上了釉,再将大片大片的油菜都佩上金灿灿的铃铛,然后,把蔷薇做白了做香了,还把孩子最喜欢的茅针(茅草花的芽苞),东一支西一支地藏在茅叶堆里,让那些机灵鬼一个惊喜又一个惊喜地去发现。
⑥春在乡村像那千手观音,一千只手上上下下,忙个不停:吵闹的榆钱、自卑的地衣、不思进取的荆棘、满身是刺的毛
毛藤、根本成不了调的虫鸣、只
会打乱拳的孑孓,名声不好的,老犯错误的,全有照应。
⑦第二站,春到城镇。城镇大厦庄重,大道嘈杂,终年一副面孔。她擅长缤纷,可是这里已红红绿绿满街;她心怀和煦,可是这里有空调让其终年一个温度。太难为她了
⑧她撞进老巷深处,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礼数,掸去积聚一冬的寂寞。然后拉开粘在墙上半年的阴影,给那面手脚冰凉的阴墙披上阳光。小巷暖了,悄悄地,茶花上了阳台,吊兰坐到梳妆窗台,内秀的春卷也携着荠菜异香弥漫了整条巷子。
⑨城里的草木也像城里人一样机灵。她只是轻轻地呵了口气,就活泼上了。孩子你搀了我我搀了你,迎春花也你搀了我我搀了你;孩子喜欢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迎春花不会,就把四个花瓣的小花缀了一身,围着孩子们高兴。
⑩城里人奔放,春知道。于是桃李、月季,等不上长起叶子就满枝放花了。樱花有些放不开手脚,搀了她在城里遛了一圈,不羞了,出入东风都着一身
缤纷套装,悄悄地温馨着湖滨和园林。
1.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和朱自清《春》中的哪句话意境相似?
2.春天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可作者为什么说城镇“太难为”春了?
3.你怎样理解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4.在这篇文章中,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有了自己的性格:春雨细腻、春雷大嗓子、榆钱吵闹、地衣自卑……这是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5.学了《春》一文后,某校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拟写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内。
(2)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再写几句话,给春天绘色。
春天是红的,红的春联,红的桃花,红的脸颊;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春天是蓝的,蓝的天空,蓝的大海,蓝的梦想。
(3)下面是小明同学在网上搜集的一则材料,请认真阅读,写出你的感想。(30字左右)
“燕子太可怜了,希望《重庆晚报》帮帮它们!”《重庆晚报》影友会会员陈女士求助说,“巴南区鱼洞江边有很多崖沙燕的巢,周末去江边游玩的人不少,有些人竟然爬上陡崖,掏崖沙燕的巢穴,造成不少燕子弃巢、死亡。”
(选自2015年3月20日《重庆晚报》)
答案: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因为城镇的大街终年都是红红绿绿的,让春的“擅长缤纷”派不上用场;城镇一年四季的温度都由空调掌控,让春的“和煦”失去了展示的机会。
3.冬天寒冷,老年人只能在屋子里寂寞地捱过冬天。而春用她的温暖去“尊重”老年人,把老年人从寂寞中解脱出来。
4.拟人手法。这种手法把文章中所写的各种事物人格化,使读者对春风、春雨、春雷、春草等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使榆钱、地衣、荆棘等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深刻的印象。
5.(1)走进春天,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2)春天是绿的
绿的小草
绿的嫩芽
绿的心愿
(3)示例:燕子很可爱,希望大家都能爱护它们,而不是去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