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战争,带给普通人的,是深重的灾难和无尽的痛苦,当一个十五岁就被迫离开家乡去从军,直到白发苍苍才拖着被战争摧毁的身体回到家乡时,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导入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乐府诗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品简介
《十五从军征》是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
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诵读课文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赏析课文
野鸡
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给狗出入的墙洞
坟墓
路途
才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赏析课文
野生的谷子
这里指井台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拿着
野生的葵菜
屋前的院子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赏析课文
同“贻”,送给
一会儿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
叙事诗
思考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暴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兵役的繁重。“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战争时间之久;
作者几十年来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如今年朽力衰方得回归家园,心情亦悲亦喜。
始
夸张
精读课文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写出了庭院因无人居住而荒芜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象征死亡的坟墓暗示亲人的离去。
远景
精读课文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景
白描:以哀景写哀情,表达老兵心中的悲哀凄凉。
照应: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
荒凉破败的景象
侧面
从军时间之久,回乡已物是人非
精读课文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进一步突出老兵的孤苦伶仃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这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几句诗暗指老兵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老兵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几句诗也将哀景推向极致,为下文抒情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精读课文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写老兵的行动和内心世界。把一个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体现出老兵举目无亲的孤独、凄凉之情。
细节描写
精读课文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精读课文
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
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精读课文
满怀希望
希望落空
悲哀流泪
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整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人民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精读课文
板书设计
从军之久:
行动:
十五从军征
兵役残酷
厌恶战争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回乡所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近看
松柏冢累累
舂谷、做饭、采葵、作羹
回乡心情:
泪落沾我衣
远望:
战争,带来的是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的国家从不侵略其他国家,也决不允许其他国家侵略我们。保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
课堂小结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怎么理解其中的“十五”“八十”?
“十五”“八十”可理解为实数,也可理解为虚数,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目的是极言从军之久,揭露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跟踪检测
1、《十五从军征》出自
代
编纂的
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共19张PPT)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南宋,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荣但政治军事上软弱的一个王朝,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立志恢复国家的仁人志士,辛弃疾就是其中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感受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导入
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但长期遭冷落,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次年三月,65岁的辛弃疾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当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创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作者简介
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晋朝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原址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北临长江,又称北顾亭。
知识链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诵读课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中原地区
指国家的兴盛和衰亡,朝代的更替。
连绵不尽的样子。
赏析课文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占据。
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
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指曹操与刘备。
赏析课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通过一问一答,写词人登临远望,由眼前美景引发家国之思,表达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
一问
中原大地今何在?(答:沦落敌手。)
赏析课文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句话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又运用比喻,把历史变迁比作滚滚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二问
千古兴亡、国家盛衰,历史变迁多少事?
(答:只有这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的无穷。
赏析课文
显示了孙权非凡的胆识和气魄,表现了词人对他的赞颂之情。
这句话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词人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了当时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赏析课文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继续抒发对孙权的敬仰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词人报国杀敌,征战沙场的必战信念。他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并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
三问
天下英雄匹敌孙权者是谁?(答:曹操、刘备。)
赏析课文
“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词人登上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犹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时间的流逝,也是虚写。
赏析课文
本词上、下片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上片即景抒情,词人登高望远,感受到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下片用典,表现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赏析课文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何处望神州?”,以问句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了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通过这些问句,词人借古讽今,抒发了对朝廷的不满,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赏析课文
板书设计
上片
下片
北固楼,望神州
千古兴亡,江水流
坐断东南战未休
生子当如孙仲谋
对景抒怀
借古讽今
感慨兴衰
赞美孙权
讽刺当朝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之所以能名垂千古,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更因为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我们要从诗人身上汲取这种精神,立高远之志,做栋梁之才。
课堂小结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角度一: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角度二: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兴衰的历史变化比作滚滚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角度三:用典,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课堂检测
讨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关系,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课堂检测(共16张PPT)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应当如何去鉴赏元曲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鉴赏一首元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导入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少有才学,官至礼部尚书,后辞官归隐,屡召不出。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作者简介
本曲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早,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原本弃官归隐的他,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此次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灾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在赈灾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他应召前往关中的途中。
创作背景
散曲,是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主要有散套和小令(与词中小令不同)两种。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元代散曲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映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②慨叹世情险恶,向往归隐田园。如马致远的《夜行船·秋思》。③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④写景。
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
知识链接·散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诵读课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指长安。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探究课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经行处,行程中经过的地方。
古时帝王所居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殿为“宫阙”。宫,宫殿;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探究课文
题目都包含了哪些信息?
这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是散曲中的小令。“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交代了写作的地点和目的。
思考
探究课文
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妙处。
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聚
视觉
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峰峦以生命的意志,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
拟人
怒
听觉
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同样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
探究课文
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探究课文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
昔日宫阙万间
今日做了土
写出了朝代由盛到衰的过程,暗含着无数悲戚的历史,使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画面跃然纸上。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心中顿生悲凉哀泣之感。
探究课文
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感情?
因为“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其害;“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
这是全曲之“眼”,点明了主旨。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对立关系,蕴含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探究课文
分析这首散曲的感情基调。
全曲表达了作者的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抒情部分表达“踌躇”“伤心”情绪;议论部分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悲愤难当。
探究课文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议论
地势险要
无限感慨
山:峰峦如聚
水:波涛如怒
望:宫阙万间
意:伤心秦汉
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
对百姓的同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同情人民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作者借古讽今,借凭吊潼关古迹,感慨历代王朝兴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堂小结(共25张PPT)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理解“狐裘、锦衾、瀚海、阑干”等词语,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感情。
说到“雪”,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学过“未若柳絮因风起”,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大雪的寒冷,还写出了勃勃生机,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导入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先后两次从军出塞。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岑参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岑参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他的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将二人并称为“高岑”。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创作背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诵读课文
朗读指导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朗读指导
诵读课文
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
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课文
用珍珠缀成的帘子。
丝绸制作的帐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狐皮袍子。
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拉开(弓弦)。
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铁甲。
穿。
理解课文
指沙漠。
暗淡。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纵横交错的样子。
指主将。
宴请。
泛指西域的琴。
羌族管乐器。
理解课文
拉,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领兵将帅的营门。
飘动。
理解课文
离开(回京)。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古西域地名。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马行走的蹄印。
理解课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
赏析课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表现出了雪的动态美和立体美,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写出了边塞气象的变化无常,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奇的心声。
用重叠的形式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赏析课文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将读者的视线从帐外转移到帐内。写出雪花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
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
互文
边关将士戍边艰苦,侧面烘托天气酷寒。
赏析课文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从雪景过渡到送别,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奇异壮美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夸张
展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浓重的奇寒景象,写出了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
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赏析课文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此句紧扣诗题,写送别宴会。宴会上有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饯行的情形
饯行地点
饯行原因
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课文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象征】用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威武不屈的斗志。
【反衬】这两句一动一静(洋洋洒洒的雪和被冻硬的旗子),一白一红(白雪和红旗),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点明时间是在傍晚。
说明天气寒冷的程度。
赏析课文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展现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诗人在送友人时,漫天飞雪堵住山路,突出诗人对友人前程之路无限的担忧和牵挂之情。
赏析课文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给人以无尽的遐思,余味绵绵不尽,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的情态。
写出边塞空旷苍凉之景
赏析课文
你知道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课文
全诗共分几层?分别讲了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分析课文
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给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送别
咏雪
两层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图
边塞奇丽雪景
将士苦寒生活
边地奇丽风光
送别图
瀚海愁云
雪中送友归京
雄浑悲壮的气氛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能在诗歌的长河中泛舟,采撷文化的精髓。
课堂小结
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写出了其怎样的特点。
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即”,表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含有惊奇之感。“飞”,勾画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图景。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环境恶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以春景写冬景,既写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忽如”不仅写出“胡天”天气的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
课堂检测(共18张PPT)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文天祥
导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
作品有《文山集》,其中《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诗作,不仅记录了他后期的生活经历,也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气节。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卷十(中华书局2017年版)。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臣,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不幸在广东五坡岭被元军元帅张弘范部所俘。
次年,张弘范水军追击在广东崖山的宋末帝赵昺,当时,张弘范把文天祥拘于船上,经过零丁洋时,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军爱国将领张世杰。文天祥慷慨陈词:“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并奋笔疾书此诗作答。
创作背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诵读课文
辛苦遭逢
起一经,干戈
寥落
四周星。
指遇到朝廷选拔。
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
指战争。
探究课文
四周年。
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
代指国家。
探究课文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探究课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里指史册。
红心,比喻忠心。
探究课文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在频繁的战争中度过了四年。
思考
分析课文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和对偶,描写了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探究课文
颈联这两句妙在哪里?
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当年的惶恐和今日的零丁之感,表现了诗人的忧愤之情。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富有情味。地名和心境的巧妙结合,使这两句诗成为千古绝唱。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双关
探究课文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
探究课文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崇高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探究课文
板书设计
首联: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颔联:国破家亡??
命途多舛?
颈联: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过零丁洋
铺垫
主旨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五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在我们的民族中,有无数像文天祥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我们应该继承先贤们的思想,以天下为己任,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而读书,去奋斗。
课堂小结
1、这首诗中,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的是哪一句?
课堂检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文天祥号
,
(朝代)
、
。
文山
南宋
政治家
文学家
3、下面对《过零丁洋》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首联是概述自己的身世)
B.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诗人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A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