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濠梁(háo) 鲦鱼(tiáo)
嘉肴(jiā) 讲信修睦(mù)
B.弗食(fú)
鲲鹏(kūn)
盗窃(qiè)
教学相长(chǎng)
C.骈死(pián)
槽枥(lì)
怒号(hào)
矜寡孤独(guān)
D.挂罥(juān)
突兀(wù)
伐薪(xīn)
选贤与能(y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抟扶摇而上者(盘旋飞翔) 请循其本(追溯)
B.虽有至道(道路)
不知其善也(好)
C.讲信修睦(培养)
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D.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
死者长已矣(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策之不以其道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鹏之徙于南冥者
马之千里者
B.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C.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骈死于槽枥之间
行者休于树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货/恶其弃于地也
6.古诗文默写。(7分)
(1)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____,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4)____,不必藏于己;____,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
(5)杜甫《石壕吏》中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老妇致词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5分)
为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我市某中学某班开展以“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用简体楷书将下列句子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1分)
中国精神,国之魂者,立国之本。
,,
。
(2)“疫情还没有攻克,我怎能顾惜自己?”57岁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奋战一线,用因患渐冻症而一瘸一拐的腿,夜以继日地与病毒赛跑。“没有讨价还价,抗疫前线党员先上!”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与和他一样的党员医生一起,在抗疫一线诠释着初心和使命……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党员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冲锋在前,每一个都是战士,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共同构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防护墙”,彰显了“中国精神”。
请你为以上文段拟写一个标题____(2分)
(3)今年五月,我市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逆向而行”。这些英雄用自己的真情与大爱、勇敢与奉献,集结成万里神州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
疫情之下,他们的选择令我们感动。面对这些胜利归来的“逆行者”,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2分)
____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10题。(8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描写__,请赏析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的表达效果。(3分)
__这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并为下面写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惨状蓄足情势。__
9.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下面诗句的内容用散文体语句记叙或描写出来。(3分)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__提示:这几句诗写作者年老体衰,眼见着茅草被顽童抱去无法收回的无可奈何之态。可抓住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态来描写即可。__
10.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2分)
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9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2)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
13.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2分)
____
14.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吗?请谈谈理由。(3分)
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0分)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①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②。”陈曰:“武王式③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②廨:官署。③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登车揽辔(
嚼子和缰绳
)
(2)吾之礼贤(
贤士
)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____
17.同样是面对人才,《马说》与选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3分)
____
18.甘为“常马”,也不期待“太守”的赏识。你能否接受?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
__
【参考译文】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当世人的典范。他做官时,有整顿吏治、清除奸佞,使天下复归太平的志向。他担任豫章太守时,刚到,就询问徐孺子的所在地,想要先拜访他。主簿说:“大家希望您先进入官署。”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容商的住处的时候,俯凭车轼以致敬意。他尊敬贤士,连坐席都没有坐暖。我以礼尊敬贤人,有什么不可以呢?”
(四)(2020·甘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9分)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养济群族之人 济:救济
B.葬者如再嫁之数
数:计算
C.尝有志于是矣
志:志向
D.惟以施贫活族之义
活:使……存活
【解析】数,数目。
20.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____
(2)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____
21.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3分)
____
【参考译文】范文正公是苏州人。(他)平时喜欢施舍(钱财)给人,(他)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人,都予以帮助。
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千亩田地,叫作“义田”,用来供养救济同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养。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账册,定期总计财物的支出和收入。每天吃的饭,每人一升米;每年穿的衣服,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万,再嫁的(给钱)三万;娶妻的(给钱)三万;再娶的(给钱)一万五;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葬小孩的(给钱)一万。
先前,范文正公尚未富贵显达时,曾有志向设置义田,但他二十年来能力(一直)未能达到。不久(他)当了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等到参与朝廷政事的时候,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遵循他的所作所为,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然官位高、俸禄多,却清贫一生。去世时,自身没有用来入殓的东西,子孙没有用来办丧的东西。只是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义行,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5题。(12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
(3)非问无以广识(
)
(4)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
)
23.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教/然后知困
(2)君子之学/必好问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学学半。
__
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____
2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
甲文论述了____的关系,乙文论述了____的关系。甲文对你的学习的启发是:____。乙文的启发是:____。
乙【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还怎么解决呢?
三、写作(5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管走在什么样的路上,都要有信心和勇气,我们会在广阔的天空下奔跑,在浩瀚的大海中遨游;无论走在什么样的路上,都不要颓丧和放弃,我们会创造美好的未来,谱写辉煌的人生。
请以“永远在________的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成长、奋斗、收获、快乐、希望等;②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也可以展开想象,编写故事等;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濠梁(háo) 鲦鱼(tiáo)
嘉肴(jiā) 讲信修睦(mù)
B.弗食(fú)
鲲鹏(kūn)
盗窃(qiè)
教学相长(chǎng)
C.骈死(pián)
槽枥(lì)
怒号(hào)
矜寡孤独(guān)
D.挂罥(juān)
突兀(wù)
伐薪(xīn)
选贤与能(y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抟扶摇而上者(盘旋飞翔) 请循其本(追溯)
B.虽有至道(道路)
不知其善也(好)
C.讲信修睦(培养)
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D.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
死者长已矣(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2分)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策之不以其道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鹏之徙于南冥者
马之千里者
B.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C.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骈死于槽枥之间
行者休于树
【解析】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置,不译;B.表示推测/代词,它的;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D.介词,在。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货/恶其弃于地也
6.古诗文默写。(7分)
(1)__曲径通幽处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谁见幽人独往来,__缥缈孤鸿影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__半匹红纱一丈绫__,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4)__货恶其弃于地也__,不必藏于己;__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
(5)杜甫《石壕吏》中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老妇致词原因的诗句是:__暮投石壕村__,__有吏夜捉人__。
7.综合性学习。(5分)
为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我市某中学某班开展以“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用简体楷书将下列句子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1分)
中国精神,国之魂者,立国之本。
,,
。
(2)“疫情还没有攻克,我怎能顾惜自己?”57岁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奋战一线,用因患渐冻症而一瘸一拐的腿,夜以继日地与病毒赛跑。“没有讨价还价,抗疫前线党员先上!”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与和他一样的党员医生一起,在抗疫一线诠释着初心和使命……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党员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冲锋在前,每一个都是战士,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共同构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防护墙”,彰显了“中国精神”。
请你为以上文段拟写一个标题__构筑防护墙,彰显中国精神(能围绕“中国精神”拟写即可)__(2分)
(3)今年五月,我市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逆向而行”。这些英雄用自己的真情与大爱、勇敢与奉献,集结成万里神州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
疫情之下,他们的选择令我们感动。面对这些胜利归来的“逆行者”,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2分)
__示例:叔叔阿姨,你们好。我是某校×班的学生××,欢迎你们胜利归来。国家危难之际,你们选择直面危险、逆行而上,你们的高尚品质让我敬佩。我要学习你们勇敢坚强、无私忘我的精神。现在我要刻苦学习,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像你们一样心怀祖国、心有大爱的中国人。__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10题。(8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描写__,请赏析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的表达效果。(3分)
__这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并为下面写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惨状蓄足情势。__
9.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下面诗句的内容用散文体语句记叙或描写出来。(3分)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__提示:这几句诗写作者年老体衰,眼见着茅草被顽童抱去无法收回的无可奈何之态。可抓住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态来描写即可。__
10.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2分)
__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9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2)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想要跟平常的马等同(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__
13.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2分)
__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
14.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吗?请谈谈理由。(3分)
__示例一:不同意。我们要做自己的“伯乐”,主动展示才能,并不断完善自己。示例二:同意。如果“伯乐”没有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0分)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①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②。”陈曰:“武王式③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②廨:官署。③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登车揽辔(
嚼子和缰绳
)
(2)吾之礼贤(
贤士
)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__他做官时,有整顿吏治、清除奸佞,使天下复归太平的志向。__
17.同样是面对人才,《马说》与选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3分)
__《马说》写千里马怀才不遇,选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马说》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选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__
18.甘为“常马”,也不期待“太守”的赏识。你能否接受?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示例一:能接受。各行各业,需要大量踏实、埋头苦干的普通劳动者。从古至今,真正能够超越普通人,成为精英,需要具备多种条件。我情愿默默无闻,做好自己。示例二:不能接受。人生一世,只此一回,不能重来,机会不能错过。碌碌无为,平庸度日,不是我的选择。一定要拼搏努力,轰轰烈烈,千里驰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__
【参考译文】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当世人的典范。他做官时,有整顿吏治、清除奸佞,使天下复归太平的志向。他担任豫章太守时,刚到,就询问徐孺子的所在地,想要先拜访他。主簿说:“大家希望您先进入官署。”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容商的住处的时候,俯凭车轼以致敬意。他尊敬贤士,连坐席都没有坐暖。我以礼尊敬贤人,有什么不可以呢?”
(四)(2020·甘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9分)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以养济群族之人 济:救济
B.葬者如再嫁之数
数:计算
C.尝有志于是矣
志:志向
D.惟以施贫活族之义
活:使……存活
【解析】数,数目。
20.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__(他)平时喜欢施舍(钱财)给别人,(他)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__
(2)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__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遵循他的所作所为,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__
21.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3分)
__他乐善好施,设置义田,救助贫贤。他坚持志向,终身行善。__
【参考译文】范文正公是苏州人。(他)平时喜欢施舍(钱财)给人,(他)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人,都予以帮助。
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千亩田地,叫作“义田”,用来供养救济同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养。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账册,定期总计财物的支出和收入。每天吃的饭,每人一升米;每年穿的衣服,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万,再嫁的(给钱)三万;娶妻的(给钱)三万;再娶的(给钱)一万五;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葬小孩的(给钱)一万。
先前,范文正公尚未富贵显达时,曾有志向设置义田,但他二十年来能力(一直)未能达到。不久(他)当了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等到参与朝廷政事的时候,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遵循他的所作所为,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然官位高、俸禄多,却清贫一生。去世时,自身没有用来入殓的东西,子孙没有用来办丧的东西。只是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义行,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5题。(12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味美
)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自我反思
)
(3)非问无以广识(
增加
)
(4)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
可能
)
23.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教/然后知困
(2)君子之学/必好问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学学半。
__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__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__
2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
甲文论述了__教与学__的关系,乙文论述了__问与学__的关系。甲文对你的学习的启发是:__实践出真知(或教与学互相促进)__。乙文的启发是:__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__。
乙【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还怎么解决呢?
三、写作(5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管走在什么样的路上,都要有信心和勇气,我们会在广阔的天空下奔跑,在浩瀚的大海中遨游;无论走在什么样的路上,都不要颓丧和放弃,我们会创造美好的未来,谱写辉煌的人生。
请以“永远在________的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成长、奋斗、收获、快乐、希望等;②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也可以展开想象,编写故事等;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