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湄潭中学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湄潭中学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17 16: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湄潭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学期测试
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
第Ⅰ卷(共3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ɡé) 颓圮(pǐ) 嫉(jí)恨 目眦(cì)尽裂
B. 沉淀(diàn) 斑斓(lán) 悄(qiǒo)然 安步当(dànɡ)车
C. 瞋(zhēn)目 拊(fǔ)心 作揖(yī) 叱咤(chà)风云
D忤(wǔ)视 惩创(chuànɡ) 桀骜(ào) 殒身不恤(xi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逶迤 漫江碧透 寥廓江天 苍茫大地
B、磅礴 鱼翔浅底 东临碣石 萧瑟秋风
C、防害 图穷匕见 秋豪无犯 项庄舞剑
D、惆怅 峥嵘岁月 风华正茂 劳苦功高
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写文章经常一段到底,且文不加点,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B.升到中学,就应该遵守中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的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C.长期以来,学生们对学校自来水龙头水常流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要求他们自觉地节约用水,还要做很多的工作。
D.新产品的试验已到了关键时刻,大家应作好充分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雅致而壮观,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受到全世界瞩目,对这次成功的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B.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C.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费。
D.中国皮影戏曾经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来毛泽东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5.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B.最初文化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6.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 )
A.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7.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小题。(共9分)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②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③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千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后汉书·党锢传》
[注]①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 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
  ③明廷:汉代对县令的敬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性佞邪 素性:朴素的品性
B.览遏绝章表 绝:截留
C.莫不重其名行 名行:名声和品行
D.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千数 数:计算
9.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逃亡时能得人们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 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宗亲并皆殄灭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俭为人刚正不阿,且淡泊功名,见刺史不称职,就称病不做秀才,对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也敢冒死弹劾。
B.张俭晚年不受器重,对政事已经感到厌倦。但因为家中比较富裕,灾荒时能倾尽财产,济助百姓。
C.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作君子的德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第Ⅱ卷(共120分)
四、(共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及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3分)
译文:
②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3分)
译文:
③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译文:
12、阅读徐自摩的这首小诗,回答问题。(8分)
沙扬娜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①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再版时删去前十七首(见《集外诗集》),仅留这一首。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1)请分析这首诗歌最典型的艺术手法。(3分)
(2)“蜜甜的忧愁”是作者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感受,请具体分析“蜜甜的忧愁”表达的作者的情感。(5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曹操《短歌行》)
③风萧萧兮易水寒, 。(战国策《荆轲剌秦王》)
④挟飞仙以遨游, 。 ( 苏轼《赤壁赋》)

①送子涉淇, 。 ,子无良媒。《诗经 氓》
②羁鸟恋旧林, 。 ,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这集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共22分)
木槿花开寂寂然
舒舒
向晚,天空浓云翻卷,看不见以往如瓷器般湛蓝如洗的天色。忽来一阵大雨,哗啦啦畅快淋漓,打得白铁皮雨棚叮咚作响,似琵琶声声,嘈嘈切切错杂弹。
约半小时后,雨声渐稀。拿了一把绛色的小伞,出了门。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夏的香息沁入心脾,淡淡的,纯纯的。淅沥的细雨在薄薄的伞面轻轻弹奏,多么柔美的乐曲。
行至森林公园,潇潇暮雨已歇。
蜿蜒的青石路干净,湿湿的,带着雨水的味道,夹杂着百草的气息和野花的幽香。石径旁的紫罗兰,不再像前几次看到那样灰扑扑,蔫耷耷,被雨水一洗,清新亮丽,深紫细长的叶片上晶莹的水珠熠熠生辉,好似镶嵌了一颗颗细碎闪亮的水钻。若摘一枚叶片别在素薄的衣衫上,不知要比饰品店里那些华丽精致的胸针美上多少倍呵。可我,终究不是美眷如花的年龄了,已不习惯张扬地佩着那些绚丽的饰物了。
再往前走,突然发现,一段斑驳的老墙前种了一大排木槿。细密的绿叶间,粉的、白的木槿花纷繁而美好。
记得小时候,母亲在菜园边上种了许多的木槿。一入夏,那些白的、紫的、浅粉的木槿花便争先恐后地绽放,娇美妍丽,形成了一道姹紫嫣红的花墙。我和姊姊常摘了大朵娇艳的木槿花别在衣襟上,插在发辫上,四处炫耀,引来小伙伴艳羡的目光。当然,我和姊姊也会很大方地带着小伙伴到我家的园子,让他们摘上几朵。
倘若谁不小心烫伤了,母亲便会摘几朵木槿花,和上香油捣烂,涂抹在伤处。不一会,红肿便消失了。
那时,还不知道木槿花可以食用,母亲也从来没给我们做过。我想,萱草花、蔷薇花、漏露花等都可以吃,想必木槿花也能吃吧 有一次,母亲在煮面条,我趁她不注意,摘了几朵木槿花,洗净,放进锅里。等和面条一起捞进碗里吃,感觉很是滑爽,味道不错呢。自此,但凡木槿花开时,每次煮面条,我都会摘些花朵放进去。
光阴流转,那道木槿花墙早已不在了,我也离开了故乡,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那清丽的木槿花,却一直盛开在我的记忆里。
没想到,在这个雨后的傍晚,在一段废弃的老墙前邂逅了这些木槿花。这条路偏僻冷清,人迹罕至。这些木槿寂寂地长在这里,倚着残垣断壁,独自盛开,素静而况味。风里飘来一丝淡淡的若有若无的香息,带着浅浅的忧伤。
人,总是喜欢往那景美热闹处走,看满园的姹紫嫣红,而残垣荒凉处,就鲜有人问津了。人心就是这样寡淡呵。然,这些素婉的木槿,不管生长在何处,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依然静静地开,簌簌地落——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那清雅素然的木槿花,如一首仓央嘉措的诗,美得蚀骨而寂静,温柔地坚持着,不遗余力地绽放着,坚韧倔强。
傍晚的这场骤雨,让白的、粉的木槿花落了一地,浅浅的雨水浸润,如苍白的绢纸,被人胡乱地揉作一团,随手弃之。那么黯然,那么寥寞。树上的花朵也微微褪色卷起,陈香式微。这些木槿花,我还没看见它们盛放的样子,就开始颓败了啊。心下一阵怅然。
抑或,这不过是我在惆怅,我在叹惋,我在黯然罢了。或开,或谢,那木槿仿若素色的女子,不动声色,安静而坦然。
想来,我还是不似那些木槿,做不到心静如水、安之若素呵。
盛而衰,衰而败,花开复花落。花谢了还会再开,而我们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复返了。譬如方才一路行来,所见之景色,再美丽,再夺目,终究难逃归宿,都是留不住的。
再美的花儿,也终将离枝,再美好的时光,再曼妙的年华,终抵不过光阴的薄凉啊!
但,尽管如此,我们亦应如那些况味清凉的木槿,坦然面对,安然盛放,优雅老去吧。
14.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木槿花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怎样理解“风里飘来一丝淡淡的若有若无的香息,带着浅浅的忧伤”在文中的含义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是围绕“木槿花”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最后写道:“但,尽管如此,我们亦应如那些况味清凉的木槿,坦然面对,安然盛放,优雅老去吧。”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运用(共15分)
18、依据所给文字以“知识”开头续写一个段落,句式要大体相同。(6分)
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是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知识,是人生一笔取之不尽的储蓄。这储蓄,
19、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5分)
今年可以说是多灾之年,人们刚刚从土耳其、台湾大地震和美国飓风的恐惧中摆脱出来,强烈的飓风又袭击了印度东海岸,造成了至少79人死亡,数以万计的人流离失所。在受灾地区,建筑物、电线竿和通讯设施被一扫而光,供水和供电完全中断。据统计,在本世纪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来自印度洋的强烈飓风。
答案: 。
20.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4分)
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扎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脚下。
答:
七、作文。(60分)
21、什么是幸福?答案当然是人言人殊。君主追求的是君临天下、万民臣服的无上权威,僧侣希望自己能充当神灵在尘世的代言人,哲人愿意舍弃世间的一切财富来换取对真理的掌握,财迷却宁肯牺牲所有的正义来追逐更多的财富。那么,对于你来说,幸福又是怎样的呢? 要求: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湄潭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学期测试
高一年级语文科答题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评分
选择题:(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四、(共23分)
11、(10分)
(1)译文:
(3分)
(2)译文:
(3分)
(3)译文:
(4分)
12、(8分)
(1)答:
(3分)
(2)答:
(5分)
13、(5分)
(1)
五、(共22分)
14、答:
(6分)
15、答:
(4分)
16、答:
(6分)
17、答:
(6分)
六、(共15分)
18、(6分)
(5分)
(4分)
七、作文(60分)
湄潭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学期测试
高一年级语文科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A(当代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只是呈现出多样,并不是与以前的完全不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6 、C (在“娱乐大众化”的价值导向下,各种媒体形式重视对娱乐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消费市场条件下所必须的,“重视”并不等于完全娱乐化。)
7、 D(重点在“正确”两个字上,“引领大众”存在“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两个方面,故末句应为“充分发挥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的作用”。)
8.A(素:一向、平素)
9.D(句②是侯览的行径,句⑤是晚年的事,句⑥也是“救助”的后事。)
10.B(文中“俭资计差温”一句,说明张俭一生清廉,家中的财务只能使生活稍微温饱,说他比较富裕是错误的。
11.(10分)①张俭检举弹劾侯览和他母亲的罪行,请求诛灭他们。
②张俭天下知名,他逃亡不是因为他真有罪。
③我入关后,丝毫财物不敢有接触的,登记官吏、百姓,封存官府仓库,来等待将军的到来。派部队把守关隘的原因,是要防备其他盗贼出入和意外事故。
12:(1)答出1种即可
比喻:用不胜凉风的水莲花来比喻女郎的纯洁温柔多情可人。
反复:道一声珍重反复出现,表达出告别女郎时对女郎的隐隐祝愿,体现惜别之情。(另,细节描写也可)
诗人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寥寥两句,就勾画出一个可爱可亲,热烈又缠绵的日本女郎形象。“甜蜜”写出坐在在女郎面前的满足、幸福,“忧愁”写出作者的依依惜别,悠悠离情。甜蜜的忧愁看似矛盾,实给人联想的张力,表达出作者在于女郎告别时的复杂心情。
13、(1)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天下归心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抱明月而长终
(2)至于顿丘 / 匪我愆期 池鱼思故渊 / 开荒南野际
仰观宇宙之大
14、空中飘渺的香气,让我为那独自盛开无人欣赏的的木槿花,感到忧伤落寞。
15、(1)颜色丰富,娇美艳丽。(2)功用多样,可药用,可食用。(3)坚韧倔强,安静坦然。每点2分
16、(1)先写傍晚雨后散步,发现美好纷繁的木槿花。(2)再写童年时期有关母亲和木槿花的美好回忆。(3)最后赞美木槿花寂寂生长开放并引发我对人生的思考。以现实—回忆—现实为序组织材料 每点2分
17、观点:(1)木槿花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安静坦然坚强倔强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人类借鉴学习。(2)时光易逝,生命短促,以坦然的态度面对可以使人生更加美好。(3)情感: 对木槿花寂寂生长开放的喜爱和欣赏。每点2分
18示例:是生活中的美味佳肴,是工作中的良师益友,是改造世界的一把利斧,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19、飓风袭击印度,损失惨重。(内容完整,字数不超过15字可得分)
20答案:③①②④⑤⑥
21略
译文:张俭字元节,山阳郡高平县人,赵王张耳的后代。父亲张成,曾作江夏太守。张俭最初被地方推荐为茂才,因为刺史不是与职位相称的人,称病推辞不就。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作东部督邮。当时的中常侍大宦官侯览家住在防东县,残害百姓,为非作歹。张俭弹劾侯览和他母亲的罪行,请求诛灭他们。侯览截留了张俭上递的奏章,使他的建议都不能上达到皇帝那里。二人因此结仇。同乡朱并,品行一向邪恶奸滑,被张俭鄙弃,朱并对他怀恨在心,于是上书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成朋党,朝廷于是根据删除朱并姓名的告密奏章搜捕张俭等人。张俭得以逃亡,困窘得东躲西藏,四处逃命,望见人家,就去投奔歇脚,天下人没有谁不敬重他的名声和品行的,都不惜破家灭族来掩护隐藏他。后来流落到东莱境内,藏在李笃家里。外黄县令毛钦率兵围住李笃家门,李笃拉着毛钦,对他说:“张俭天下知名,他逃亡不是因为他真有罪,即使你可以得到张俭,难道你忍心抓他吗?”毛钦便起身拍拍李笃说“蘧伯玉把独作君子当作耻辱,你怎么把君子之德的仁义当作自己的专有呢?”李笃说:“我虽然喜欢义举,您今天也已经分走其中一半了。”毛钦叹息地离去了。李笃因此得以护送张俭出塞,张俭也因此免受逮捕。他所经过的地方,受他的牵连而被重刑处死者数以千计,他们的亲族也都被诛灭,所在郡县为此而遭残破。
中平元年,党锢解除,张俭才回到故乡。大将军、三公同时征聘他,又推荐为敦朴,朝廷派公车特别征聘,一起用就让他任少府,张俭都没有接受。献帝初年,百姓闹饥荒,张俭家里的财产还略能维持温饱,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和同乡人共同享用,靠这些财产活命的人有几百。建安初年,朝廷征聘他为卫尉,万不得已他才接受。后来张俭观察曹操已有取代汉朝的打算,于是闭门隐居,不再参预政事。一年多以后,他在许州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