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学期测试高三年级历史科试卷
一:选择题(48分,每题2分,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否则不得分)。
我国古代的书籍按其作者学派、时间或内容大致分为“经、史、子、集”等几类。其中“经部”是以“十三经”为主和附以解释儒家经典的经书以及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南宋朱熹编有《四书集注》,其中的“四书”是指
A、《尚书》《礼》《易》《春秋》 B、《尚书》《论语》《礼》《孟子》
C、《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D、《尚书》《论语》《荀子》《孟子》
2、《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上述记载体现了哪家观点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阴阳五行家
3、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A、黑水都督府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西域都护府
4、《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这里的西海是指
A、地中海 B、红海
C、黑海 D、波斯湾
5、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把选拔任用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6、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有
地理位置优越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政治、经济地位在当时超过了长安
A、 B、 C、 D、
7、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 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的生产方式
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A、 B、 C、 D、
8、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已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A、地区性分工扩大 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9、鸦片战争后,在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均涉及在华的传教权,其根本原因是
A、与佛教争夺势力范围 B、为其政治、经济利益服务
C、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D、为清政府提供精神武器
10、如果清政府在1861年给予美国5%的优惠关税,那么根据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当时能享受这种优惠的国家还有
A、英国 B、英、法 C、英、法、俄 D、英、法、俄、日
11、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昏暴之君无所施其暴。。。。。。”。此人的主张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建立皇族内阁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12、在《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实行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C、确立民主共和国的法规 D、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13、三民主义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并试图用革命的手段予以解决。旧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专制制度间的矛盾 D、革命派与保皇派间的矛盾
14、1928年,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济南惨案”。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B、新旧军阀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D、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1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成为 B、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6、“彭宇案”和广东“小悦悦事件”,再次冲击着国人的传统道德观,“法”与“德”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有圣人曰:“‘如果德治不举,人心不稳,法治就会千疮百孔;而法治松弛,惩恶不力,德治也会破堤而溃。”由此材料可见
A、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B、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德治是法治的保证
C、法治和德治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D、实行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
17、从“九一八”事变到“近卫声明”,美英对日侵华的态度从绥靖纵容到拥蒋抗日,再到劝蒋投降,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对日态度的变化 B、法西斯侵略形势的变化
C、法西斯的欺骗手段 D、美英的利益得失
18、中共之所以能够明确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共是无产阶级政党 B、正确的分析和认识了中国国情
C、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 D、中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9、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分布在南方,是由于
A、北伐战争的影响 B、北方是军阀统治的中心,力量强大
C、南方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20、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A、 B、 C、 D、
21、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三大改造的完成
22、目前,在台湾新一届领导人竞选演讲中,就处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国民党马英九强调应遵循“九二共识”;民进党蔡英文再次强调应遵循“台湾共识”,妄图实现“台独”。那长期以来,助长“台独”势力,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
A、大陆与台湾社会制度的不同 B、国外敌对势力的的干扰和破坏
C、联合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D、台湾的国际地位尚未解决
23、某文献中分析道:“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下列文献中最早可能阐述这一观点的是
A、1958年《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B、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4、某人在其征婚的广告中提出:“1、女子须不缠足者;2、须识字者;3、男子不娶妾;4、男人死后,女可再嫁;5、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二:材料阅读题(52分):
25、法治社会逐步代替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首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首要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3分)
材料一: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银元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摘录自徐立志《清末商事立法研究》
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主要规定有: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的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摘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 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经济政策改变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改变的积极意义。(1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钦定宪法大纲》中对议院与君主关系的认识,并指出其实质。(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华民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6分)
(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是在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来的 (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以“五年”为单位进行国家建设的“五年计划”模式,起源于前苏联。1929年4月联共(布)十六大制定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的诞生。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等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回忆。
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三: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与前面十个“五年”明显不同,第十一个“五年”中“计划”让位于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的“规划”。
(1)归纳材料一,指出“五年计划”模式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模式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和目标。(4分)
(3)材料三中,计划变规划,虽“一字之差”,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含义是什么?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变化的必然性。(8分)
湄潭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学期测试高三年级历史科答题卡
选择题(48分,每小题2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材料题(52分):
25:(32分)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经济政策改变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改变的积极意义。(1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钦定宪法大纲》中对议院与君主关系的认识,并指出其实质。(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华民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6分)
(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是在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来的 (6分〉
26:(20分)
(1)归纳材料一,指出“五年计划”模式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模式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和目标。(4分)
(3)材料三中,计划变规划,虽“一字之差”,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含义是什么?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变化的必然性。(8分)
湄潭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学期测试高三年级历史科答案
选择题(48分,每小题2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D D C D C A B C C B
题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D B C D B A A B B C B
二、材料题(52分):
25:(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经济政策改变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改变的积极意义。(15分)
背景:列强加紧经济侵略;清政府面临财政困难;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6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经济利益。(9分,答出三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钦定宪法大纲》中对议院与君主关系的认识,并指出其实质。(5分)
认识: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议院受君主制约。(2分)
实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华民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6分)
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4分)
政治体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2分)
(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是在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来的 (6分〉
观点:加强法制建设。(3分)
历史教训:“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3分)
26:
(1)归纳材料一,指出“五年计划”模式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模式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特点: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2分)
原因:苏联模式是唯一成熟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苏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政治上接近;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等。(6分,答出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4分)
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3)材料三中,计划变规划,虽“一字之差”,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含义是什么?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变化的必然性。(8分)
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2分)
必然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