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姓名: 班级: 成绩: 2021.3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复兴号投入运行,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山东舰航母交付使用,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成功收官……。我国工业化起步于
A.三大改造 B.“十三五”规划
C.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
2.读《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
该表凸显了中国当时
A.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可行性 B.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科教兴国重要性 D.发展电力工业的紧迫性
3.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好愿望的建设成就是
A.鹰厦铁路 B.宝成铁路
C.川藏公路 D.武汉长江大桥
4.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70年来,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的编制实施计划规划。“一五计划” 实施的重点是
A.发展轻工业、商业 B.发展农业
C.培养建设人才 D.发展重工业
5.“一五”计划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优化工业分布格局
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6.中国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这种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一政策
A.不利于国家税收和企业发展
B.损害了企业经营者的长远利益
C.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D.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7.如表反映了1952-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年份 国营经
济(%) 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营
经济(%) 个体经
济(%) 资本主义
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A.解放了生产力,改变了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
B.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8.“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吃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这些顺口溜反映了当时农村
A.农民悠闲的生活方式
B.农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民非常喜欢公共食堂
9.右下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推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一五计划”的实施
10.如图反映的是1949-2009年中国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发展趋势。导致图中低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1954年宪法的制定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D.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11.他的精神教育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董必武曾为他题诗:“……阶级观清楚,勤劳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长新。只作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他就是
A.雷锋 B.邱少云
C.焦裕禄 D.王进喜
12.史料是指可以据以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并非所有史料都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会辨别史料真伪,去伪存真。根据所学知识,请判断1958-1961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应是
A.“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B.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C.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D.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13.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西藏和平解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制定
C.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4.苏州雷允上诵芬堂药店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开业。至今已有300多年,是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雷允上诵芬堂顺应历史潮流,实行
A.公私合营 B.中外合资 C.承包经营 D.国企改革
15.下图展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某行业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情况。下列做法,与图示目的相同的是
A.颁布《土地改革法》,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打破农业生产上的“大锅饭”
C.成立缝纫社、铁业社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创办经济特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6.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17.1990年,习近平曾创作了一首词:“……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该词追思的“好官”是
A.王进喜 B.邓稼先 C.雷锋 D.焦裕禄
18.20世纪5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其中,“三改”是指对哪三个方面的改造?
①农业 ②工业 ③交通业 ④手工业 ⑤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19.宪法是法之统帅,是一国法律的“母法”和根本大法。下列哪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材料总结了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误是
A.新中国成立初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2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河南林县人民经过几年苦战,开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这体现了林县人民A.防风治沙的决心
B.助人为乐的品格
C.国际主义的视野
D.艰苦奋斗的精神
22.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着重描写了上海“文革”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一月风暴”“夺市委市政府权”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文革”的进程。中国要避免“文革”这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要
A.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B.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C.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D.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23.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这个“反面教训”是
A.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B.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C.过度依赖苏联政府 D.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24.火红的50年代,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毛泽东充满自豪地说:“我们不但要破坏一个旧世界,更要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20世纪50年代建设高潮出现的原因有
①人民政权的巩固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
③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④“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6分)
2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6.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时期,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 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人民治理灾害,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十年动乱中,我国的民主法制受到践踏,国家主席 被迫害致死,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27.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力争借助工业4.0的浪潮,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跻身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新中国建立后, 的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的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材料解析及探究题 (共20分)
28.70年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到1956年,我国仅用了七年时间就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 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成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也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发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什么重要文件(写简称)?这一文件有什么重要作用?
(2)据材料二图表中的数据,指出重工业在三个行业的发展中有什么特点?这与1953年开始执行的什么计划紧密相关?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起,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据材料二、三,分析三大改造的目的。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此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1)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当时我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材料二 (如图)
(2)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反映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分别是什么事件?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上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图三模范人物是谁?并说明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5)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失误也有成就。其中哪一成就的取得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3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值变化表
变化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材料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除此这外,我国还在哪一行业实行什么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材料四: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禽被屠宰。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现代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BDBA DBCDC
11-20 ACDAC BDCDB
21-24 DADC
二、填空题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6
26.焦裕禄 刘少奇
27.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三、材料题
28.(1)《共同纲领》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产值所占比重增加 增长速度最快 第一个五年计划
(3)公私合营 为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社会条件
29.(1)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4)王进喜;优秀品质:顽强的意志;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等。(回答合理即可)
(5)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0.(1)重工业发展最快;第一个五年计划
(2)“大跃进”的特点是高速度、“以钢为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1959-1961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严重困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4)人民公社化运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