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八:散文阅读阅读之谋篇布局题(全国卷)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八:散文阅读阅读之谋篇布局题(全国卷)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10: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八:散文阅读阅读之谋篇布局题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塔的胡杨
蒋应红
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只要是稍微有点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的身影,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
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爱胡杨。这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它们是戈壁的魂。

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震颤。它们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
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岿然不动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胡杨也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英雄树”。
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的生命源。
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是因为,它们在环境干旱的时候,体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中渗出,这“泪”,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一滴胡杨泪,谁解其中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天空,我看见雌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

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通往西部的路上,即便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前赴后继的步伐: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西部的魅力在于侵染了风、雪、沙、石的品格——劲似疾风、逸如飞雪、广若莽沙、坚比磐石,融合为荡气回肠的西部精神。如果不是这种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我们在今天怎么依然能看见浩浩荡荡、意气风发的支援西部、开发西部的大军呢?
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纵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依然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依然根生大地、枝指苍天。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凝视它们,仰望它们,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勇敢、坚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平乱西域、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
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轮廓,那么,胡杨就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图像。这图像印刻在华夏民族的骨头上,渗透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神舟十一号”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就在世人为此欢呼庆贺之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天人那些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演绎了一曲现代版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有酒钢人,油田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设者,他们远离故乡,携儿带女,把风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用“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精神,再一次描绘出丝绸之路云蒸霞蔚、星斗灿烂的壮丽景象。
临别的时候,朋友的同学匆匆赶来相送,他是山西人,201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参加甘肃选调来金塔工作,而今已经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话不多,总是憨憨地笑着,但言谈举止中透着沉稳、热情、自信、乐观。
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株株正在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胡杨幼苗,相信它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年轮上谱写华丽的篇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生命的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5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开篇写胡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着力渲染胡杨的普通、平凡,但紧接着说胡杨“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欲扬先抑,引出下文对胡杨的描写。
B.文章写到了高适、岑参等历尽艰险去实现西部梦的古代文人士子,还写到了卫青、霍去病这些保家卫国的古代将领,是因为他们的追求和精神与胡杨精神密切相关。
C.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生动凝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句式长短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金塔胡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D.文章结尾详写了一位清华毕业的大学生,与上文形成点面结合,生动展现了大西北志愿者、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表现了胡杨精神在青年一代的传承延续,意蕴深刻。
答案 C
解析 “质朴平实”不是本文的语言风格。
2.为什么说金塔的胡杨是“戈壁的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干旱,抗风沙,是“沙漠中的英雄树”。②胡杨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给人们带来希望,是西北村庄的“守护神”和“生命源”。③胡杨已抽象为一种包含奉献、执着、爱国等丰富内涵的英雄精神,形成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代代相传。
3.文章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线索清晰,文脉突出。文章以“金塔的胡杨”为行文线索,“胡杨的精神”贯穿全篇。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主体内容以序号标注分为三层,层层深入,文气贯通。③选材丰富,大开大合。文章由胡杨联想到了古代文人将士、现代的西部建设者,文思跌宕,形散神聚。
【满分技巧】
散文材料的组织方式主要有:①从时间上组织;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③以物(观察点)为中心组织;④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其中特别关注以物件(象)为中心组织材料的作用:①作为线索,使内容更集中、紧凑;②作为抒情对象,便于集中抒情;③象征、暗示主题;④物象自身特点带来的作用,如“桔子”,给全文带来暖色,增强形象感。
最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线索题
关键点有二:找准线索,说明作用。
①找准线索。
线索与思路不同。线索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思路是写作时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找准线索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a.依据文体。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写人散文一般以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状物散文一般以“物”或情感为线索,抒情议论散文一般以情感变化或对某事物的认识为线索。
b.注意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线索,或者直接显示线索。
c.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出现的议论、抒情部分。
d.注意双线。有的散文有明、暗两条线索,不要只抓明线,而忽略了暗线。
②说明作用。(参见前面“核心知识 导图重温”部分)
(2)叙述人称题
散文的叙述人称不像小说那样丰富和富有变化,而是大都以第一人称叙述,其难点在于变换人称的原因和效果。解答此类题,除了要依据三种人称各自的特点与效果外,更多的是结合变换的具体内容来谈。如变为“你”“他”,这个“你”或“他”在文中指的是谁,作者改变叙述人称的表达需要是什么,如暗含情感态度的转变,改变呆板叙述等。
(3)分析段落关联题
这类题主要是通过段落安排的先后顺序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抓住了段落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否真正掌握了全文的写作脉络。作答的核心是明确段落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具体切入点有:①结构与作者思路、行文线索的关系;②材料与中心主旨的关系;③材料与材料间的关系,要具体理解结构安排的意图。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 水
李广田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个奇怪的念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那些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的山水: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坦荡荡;住在山圈里的人很不容易望到天边,因为乱山遮住了你们的望眼;万里好景一望收,是只有生在平原上的人才有这等眼福;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却还不如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更为好看,而大车工东,恐怕也不是你们山水乡人所可听闻。此外,似乎还应该有许多理由。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那些山水文章,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我们那块平原上自然是无山无水,然而那块平原的子孙们是如何地喜欢一洼水,如何地喜欢一拳石啊。那里当然也有井泉,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用桔槔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他们爱惜清水。孩子们巴不得落雨天,阴云漫漫,几个雨点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滋润,一旦大雨滂沱,他们当然要乐得发狂。他们在凡有积水的地方做种种游戏,即使因而为父母所责骂,总觉得一点水对于他们的感情最温暖。有远远从水乡来卖鱼蟹的,他们就爱打听水乡的风物。有远远从山里来卖山果的,他们就爱探访山里有什么奇产。曾经去过远方的人回来惊讶道:“我见过山,我见过山,完全是石头,完全是石头。”于是听话的人在梦里画出自己的山峦。他们看见远天的奇云,便指点给孩子们说道:“看啊,看啊,那像山,那像山。”孩子们便望着那变幻的云彩而出神。平原的子孙对于远方山水真有些好想象,而他们的寂寞也正如平原之无边。
自从我们的远祖来到这一方平原,在这里造起第一个村庄后,他们就已经领受了这份寂寞。他们在这块地面上种树木,种菜蔬,种各色花草,种一切谷类,他们用种种方法装点这块地面。多少世代向下传延,平原上种遍了树木,种遍了花草,种遍了菜蔬和五谷,也造下了许多房屋和坟墓。但是他们那份寂寞却依然如故,他们常常想到些远方的风候,或者是远古的事物,那是梦想,也就是梦吧,因为他们仿佛在前生曾看见些美好的去处。他们想,为什么这块地方这么平平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些高低呢。他们想以人力来改造他们的天地。
你也许以为这块平原是非常广远的吧,不然,南去三百里,有一条小河,北去三百里,有一条大河,东至于海,西至于山,俱各三四百里,这便是我们这块平原的面积。这块地面实在并不算广漠,然而住在这平原中心的我们的祖先,却觉得这天地之大等于无限。我们的祖先想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来改造他们的天地,于是他们就开始一件伟大的工程。农事之余,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凡是这平原上的男儿都是工程手,他们用锨,用锹,用刀,用铲,用凡可掘土的器具,南至小河,北至大河,中间绕过我们祖先所奠定的第一个村子,他们凿成了一道大川流。我们的祖先并不曾给我们留下记载,叫我们无法计算这工程所费的岁月。但有一个不很正确的数目写在平原之子的心里:或说三十年,或说四十年,或说共过了五十度春秋。先生,从此以后,我们的祖先才可以垂钓,可以泅泳,可以行木桥,可以驾小舟,可以看河上的云烟。你还必须知道,那时代我们的祖先都很勤苦,男耕耘,女蚕织,所以都得饱食暖衣,平安度日。他们还有余裕想到别些事情,有余裕使感情上知道缺乏些什么东西。他们既已有了河流,这当然还不如你文章中写的那么好看,但总算有了流水,然而我们的祖先仍是觉得不够满好,他们还需要在平地上起一座山岳。
一道活水既已流过这平原上第一个村庄之东,我们的祖先就又在村庄的西边起始第二件工程。他们用大车,用小车,用担子,用一切可以盛土的东西,运村南村北之土于村西,他们用先前开河的勤苦来工作,要掘得深,要掘得宽,要把挖掘出来的土都运到村庄的西面。他们又把那河水引入村南村北的新池,于是一曰南海,一曰北海,自然村西已聚起了一座十几丈的高山。然而这座山完全是土的,于是他们远去西方,采来西山之石,又到南国,移来南山之木,把一座土山装点得峰峦秀拔,嘉树成林。年长日久,山中梁木柴薪,均不可胜用,珍禽异兽,亦时来栖止,农事有暇,我们的祖先还乐得扶老提幼,携酒登临。南海北海,亦自鱼鳖蕃殖,藻繁多,夜观渔舟火,日听采莲歌。先生,你看我们的祖先曾过了怎样的好生活呢。
我离开那平原已经有好多岁月了,我绕着那块平原转了好些圈子。时间使我这游人变老,我却相信那块平原还该是依然当初。那里仍是那么坦坦荡荡,然而也仍是那么平平无奇,依然是村落,树木,五谷,菜畦,古道行人,鞍马驰驱。你也许会问我:祖先的工程就没有一点影子,远古的山水就没有一点痕迹吗?当然有的,不然这山水的故事又怎能传到现在,又怎能使后人相信呢。这使我忆起我的孩提之时,我跟随着老祖父到我们的村西——这村子就是这平原上第一个村子。我那老祖父像在梦里似的,指点着深深埋在土里而只露出了顶尖的一块黑色岩石,说道:“这就是老祖宗的山头。”又走到村南村北,见两块稍稍低下的地方,就指点给我说道:“这就是老祖宗的海子。”村庄东面自然也有一条比较低下的去处,当然那就是祖宗的河流。我在那块平原上生长起来,在那里过了我的幼年时代,我凭了那一块石头和几处低地,梦想着远方的高山,长水,与大海。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五日 济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以“平原之子”近乎嫉妒的口吻奚落了江南山水的“不可爱”之处,实则意在以抑达扬,激发读者的思考。
B.与描写江南山水的文章中常见的夸饰不同,作者以纪实的笔法叙写了平原上悲欢喜忧的现实,平实中自有勾人心魄处。
C.本文与一般的写景状物散文不尽相同,阅读时可将其看作一篇借漫谈山水来唤起人们关注和召回人生本真的哲理散文。
D.本文在构思上颇具匠心,时而描摹现实,时而追溯历史,使文章摇曳多姿,便于表现作者情感上的微妙变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叙写历史上的传奇故事,先祖们在平原上掘土造山,引水成海,而后“夜观渔舟火,日听采莲歌”,也明显带有夸饰成分。
2.请简要概括平原上孩子们的生活状态。(6分)
答案 ①物质上:居住环境平平无奇,水资源匮乏。②精神上:内心寂寞,娱乐生活较少,孤陋寡闻,向往山水。
3.请简要探究本文在行文上的特点。
答案 ①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文章将对现实的描摹与对历史的追溯穿插叙述,使行文灵动,引人入胜。②叙事角度:文章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互叙事,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便于情感交流,易感染读者。③行文线索:文章双线索并行,巧妙穿插平原上的生活及作者对平原的情感变化,使行文更紧凑,情感真挚动人。④文体特点:形散神聚,本文围绕“山水”说古论今,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