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读下面的剧本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靳 尚 罪人怎样处置了?
郑詹尹 还锁在这神殿后院的一间小屋子里面。
靳 尚 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郑詹尹 (迟疑地)上官大夫,我觉得有点儿为难。
靳 尚 (惊异)什么?
郑詹尹 屈原是有些名望的人,毒死了他,不会惹出乱子吗?
靳 尚 哼,正是为了这样,所以非赶快毒死他不可啦!那家伙惯会收揽人心,把他囚在这里,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再缓三两日,消息一传开了,会引起更大规模的骚动。待消息传到国外,还会引起关东诸国的非难。到那时你不放他吧,非难是难以平息的。你放他吧,增长了他的威风,更有损秦、楚两国的交谊。秦国已经允许割让的商於之地六百里,不用说,就永远得不到了。因此,非得在今晚chèn( )早下手不可。你须得用毒酒毒死了他,然后放火fén( )烧大庙。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处置( ) 收揽( ) chèn( )早 fén( )烧
(2)解释文段中画线词语的意思。(2分)
骚动:__ __
非难:__ 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正如演出前预料的一样,初三(1)班的同学将话剧《屈原》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班主任喜出望外。
B.楼阁建筑精美,雕梁画栋,尤其是砖雕图案,造型新颖,神奇多姿。
C.“嫦娥四号”选择月球背面登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说是一种别有用心的选择。
D.在课本剧比赛中,一位小演员的表演自然大方、哗众取宠,获得大家一致好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B.实施分餐制可以有效拉大食客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阻止疾病的传播途径。
C.这场成眉之间的羽毛球交流赛,耗时近四个小时左右,双方的对决势均力敌。
D.由于禁毒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使广大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B.“听着,朋友,”他说:“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C.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家长纷纷到市教育局反映:孩子作业多,完成任务很吃力,有时甚至要做到深夜,这种情况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
D.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六个方面的举措。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剧本中的舞台说明是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
B.汉语中有很多运用借代的现象,如:“桃李”指学生,“布衣”指平民,“手足”指兄弟,“巾帼”指女子,“桑梓”指家乡,“庙堂”指朝廷,“社稷”指国家等。
C.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在1942年创作的。剧中的“风、雷、电”象征着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D.《简·爱》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贫苦孤儿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
6.名著阅读。(4分)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1)《儒林外史》中,因与范进同病相怜而使范进中举的人是____。(1分)
(2)《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请选择一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并结合小说原著分析其意义。(3分)
__ __
7.古诗文默写。(7分)
(1)毅魄归来日,__ __。(夏完淳《别云间》)
(2)__ 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__ 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描绘边塞壮丽的雪景,表达乐观昂扬精神的名句是:__ __,__ __。
(5)《十五从军征》中表现老兵回乡后晚景凄凉,情郁于中,伤心落泪的诗句是:__ __,__ __。
8.综合性学习。(8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九年级(1)班决定围绕节日开展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有关端午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寒食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B.相传楚人因不舍屈原离世,便划船追赶拯救,后来演变成了赛龙舟的习俗。
C.为了驱毒辟邪,人们常在端午节这天将艾草挂在门口,或将桃符挂在门上。
D.端午节人们通常要玩龙灯、吃粽子,到了唐宋,粽子成了端午节必备食品。
(2)根据下面的提示,将对应的中国传统节日名称填在横线上。(3分)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3)请从下面两幅图画中任选一幅,简述其内容。(70字以内)(3分)
__ __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词曲,完成第9~10题。(5分)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甲词的作者是:____;词牌是:____;乙曲的作者是:____;题目是:____。(2分)
10.下列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甲】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借用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B.【乙】曲“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C.【甲】词“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的意思是战甲,作者用战甲指代士兵,意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D.【乙】曲中“意踌躇”一词表达了作者看到长安衰败的景象而内心犹豫不决的状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臣之妻私臣( )
(2)王之蔽甚矣( )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4)时时而间进( )
1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何陋之有? B.吾妻之美我者……
C.闻之,欣然规往 D.怅恨久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齐地方千里”朗读节奏的划分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所采取的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
C.选文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D.《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15.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3分)
____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6~19题。(12分)
善的回音壁
善,穿越古今,绵延千年,在你我心田,矗立成一面亘古的回音壁……
一
老大的双胞胎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光学费就一万多元。老大东跑西颠,跑细了腿儿,也没把钱凑够。为这事,老大吃不香,睡不安,愁起满嘴的燎泡。
媳妇说:“该借的都错了。实在不行,你跟老二张个口吧!”
老大一听,咧了嘴:“去年,老二盖鸡场鸭场,跟咱借两千元,可咱连百十元都没借给他。这个时候找他,我咋张得开口?”
“那……咱儿子的大学就不上了?”媳妇担心问道。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这时,有人敲门。老大开门一看,竟是老二。老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说:“俩侄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给哥送来三千元……”
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老大羞愧难当,一张脸涨成了红高粱。
老大说:“老二,哥对不起你……去年你盖鸡场鸭场,跟哥借两千元钱,可我……”
老二摆摆手说:“哥的家庭我知道,嫂子有病,俩侄儿要上学,你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去年不是还借给我五百元吗?”
“五百元?”老大一头雾水。
“对呀,”老二说,“哥,你忘了吗?那五百元,是你托娘捎给我的啊!”
老大终于明白,不禁跪倒在娘的遗像前,发出一声内心的呼喊:“娘啊——”
二
节日期间,在由杭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旅客严重超员。
一个靠窗坐着的老大爷正跟邻座的人分享他的幸运经历,原来,他是到上饶的,买的是无座票,上车后抱着侥幸心理事先占了个好座,没想到直到开车也没人上来。
紧靠老大爷座椅的通道中挤着好几个人,其中有一位瘦弱的姑娘,看上去不到20岁的样子,被来往穿行的旅客挤得东倒西歪。
看着这情景,老大爷关切地问:“闺女,这么站着遭罪,你要像我一样早点儿上车来找个座。到哪儿下啊?”
“我没事的,爷爷,我到荆门。”
“那得明天下午才到呢,这么远一直站着可怎么办?”老大爷摇着头表示担忧。
过了一会儿,老大爷又转过脸和蔼地说:“闺女,等我下了之后你就过来坐这里。”
“嗯,好的,谢谢您啦。”姑娘甜甜地应了一声。
列车员开始检姑娘的票,奇怪地问:“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
姑娘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70多岁的老人家了,一直站着会吃不消的。让他知道了,他就该坐不踏实了。”
列车员回头瞅了瞅睡着的老大爷,小声说:“跟我去餐车吧,我帮你找个座。”
跟前的几个人听到了,赞叹着给姑娘让出了一条道。
三
一辆轿车从度假村出来后,在乡村的泥道上抛锚了,一身名牌的车主焦急地对围观的人喊着:“谁愿意帮我爬进车底锁一下螺丝啊?”
原来车子的油管出了问题,漏出来的油已经流到地面,而那里离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难怪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身旁的女子鼓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他赶紧掏出一张大钞:“谁帮我锁紧,这钱就是他的了。”
围观的人群里有个小伙子动了一下,却被他的同伴拉住说:“别相信有钱人的话!”
这时只见一个小孩子走了过去,说:“我来吧!”
操作很简单,小孩在那人的指挥下不到一分钟就锁好了螺丝。爬出来后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刚想把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斥:“你还真打算给他啊?给他一点零钱就好了!”
于是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后递给小孩,小孩摇了摇头。
听见人群中的嘘声,男人只好拿出大钞,小孩子竟然还是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钱都不给你了。”
“不,我没有嫌少,我们老师说,帮助人时不要报酬的!”
男人很纳闷:“那你怎么还不走?”
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
(摘自2020年《情感读本》,有改动)
16.概括三则故事的情节内容,填写下表。(2分)
内容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主要矛盾冲突 老大想找老二借钱却担心借不到 ②姑娘把自己的
座位让给老大
爷,自己却站着 车主悬赏修车
却无人响应
化解人 ①老二 列车员 小孩
17.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故事一”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__ __
18.故事三的结尾有何妙处?(4分)
____
19.标题“善的回音壁”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文中的三个故事,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与践行“善”的美德。(4分)
【链接材料】 在《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关于“品德修养”指标内涵的解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培养与践行,弘扬大爱大德大情怀。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崇尚家庭美德,培育个人品德。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自尊自信,意志坚强。
____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20~23题。(10分)
谈美感教育
朱光潜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他们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子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有改动)
20.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2分)
__ __
21.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3分)
__ __
22.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2分)
__ __
23.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3分)
__ __
四、写作(45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5分)
一个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读下面的剧本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靳 尚 罪人怎样处置了?
郑詹尹 还锁在这神殿后院的一间小屋子里面。
靳 尚 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郑詹尹 (迟疑地)上官大夫,我觉得有点儿为难。
靳 尚 (惊异)什么?
郑詹尹 屈原是有些名望的人,毒死了他,不会惹出乱子吗?
靳 尚 哼,正是为了这样,所以非赶快毒死他不可啦!那家伙惯会收揽人心,把他囚在这里,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再缓三两日,消息一传开了,会引起更大规模的骚动。待消息传到国外,还会引起关东诸国的非难。到那时你不放他吧,非难是难以平息的。你放他吧,增长了他的威风,更有损秦、楚两国的交谊。秦国已经允许割让的商於之地六百里,不用说,就永远得不到了。因此,非得在今晚chèn( )早下手不可。你须得用毒酒毒死了他,然后放火fén( )烧大庙。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处置( chǔ ) 收揽( lǎn ) chèn( 趁 )早 fén( 焚 )烧
(2)解释文段中画线词语的意思。(2分)
骚动:__秩序紊乱;动荡不安。__
非难:__指摘和责问。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正如演出前预料的一样,初三(1)班的同学将话剧《屈原》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班主任喜出望外。
B.楼阁建筑精美,雕梁画栋,尤其是砖雕图案,造型新颖,神奇多姿。
C.“嫦娥四号”选择月球背面登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说是一种别有用心的选择。
D.在课本剧比赛中,一位小演员的表演自然大方、哗众取宠,获得大家一致好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
A.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B.实施分餐制可以有效拉大食客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阻止疾病的传播途径。
C.这场成眉之间的羽毛球交流赛,耗时近四个小时左右,双方的对决势均力敌。
D.由于禁毒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使广大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 )(2分)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B.“听着,朋友,”他说:“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C.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家长纷纷到市教育局反映:孩子作业多,完成任务很吃力,有时甚至要做到深夜,这种情况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
D.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六个方面的举措。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剧本中的舞台说明是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
B.汉语中有很多运用借代的现象,如:“桃李”指学生,“布衣”指平民,“手足”指兄弟,“巾帼”指女子,“桑梓”指家乡,“庙堂”指朝廷,“社稷”指国家等。
C.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在1942年创作的。剧中的“风、雷、电”象征着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D.《简·爱》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贫苦孤儿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
6.名著阅读。(4分)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1)《儒林外史》中,因与范进同病相怜而使范进中举的人是__周进__。(1分)
(2)《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请选择一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并结合小说原著分析其意义。(3分)
__示例:赏析:周进在贡院撞号板、满地打滚、哭了又哭,这一细节刻画出周进疯狂痴迷的精神状态。意义: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表达了对这类读书人的嘲讽与可怜,也表达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与批判。__
7.古诗文默写。(7分)
(1)毅魄归来日,__灵旗空际看__。(夏完淳《别云间》)
(2)__山河破碎风飘絮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__苟全性命于乱世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描绘边塞壮丽的雪景,表达乐观昂扬精神的名句是:__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__。
(5)《十五从军征》中表现老兵回乡后晚景凄凉,情郁于中,伤心落泪的诗句是:__出门东向看__,__泪落沾我衣__。
8.综合性学习。(8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九年级(1)班决定围绕节日开展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有关端午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寒食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B.相传楚人因不舍屈原离世,便划船追赶拯救,后来演变成了赛龙舟的习俗。
C.为了驱毒辟邪,人们常在端午节这天将艾草挂在门口,或将桃符挂在门上。
D.端午节人们通常要玩龙灯、吃粽子,到了唐宋,粽子成了端午节必备食品。
(2)根据下面的提示,将对应的中国传统节日名称填在横线上。(3分)
①__元宵节(上元节)__ ②__重阳节__ ③__七夕节(乞巧节)__
(3)请从下面两幅图画中任选一幅,简述其内容。(70字以内)(3分)
__图一示例:一艘龙形的船上,一男子在船头击鼓,其他男子一边划船一边喊号子,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图二示例:一位老奶奶正在笑眯眯地包粽子,她的面前是一桶粽米,旁边地上还放着粽叶。孙女坐在一旁专注地看着奶奶。这就是端午节包粽子的场景。__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词曲,完成第9~10题。(5分)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甲词的作者是:__辛弃疾__;词牌是:__南乡子__;乙曲的作者是:__张养浩__;题目是:__潼关怀古__。(2分)
10.下列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甲】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借用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B.【乙】曲“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C.【甲】词“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的意思是战甲,作者用战甲指代士兵,意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D.【乙】曲中“意踌躇”一词表达了作者看到长安衰败的景象而内心犹豫不决的状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臣之妻私臣( 偏爱 )
(2)王之蔽甚矣(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
(4)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
1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何陋之有? B.吾妻之美我者……
C.闻之,欣然规往 D.怅恨久之。
【解析】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C.与例句相同,都为代词,这件事;D.音节助词,无实义。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__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今齐地方千里”朗读节奏的划分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所采取的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
C.选文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D.《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今/齐地/方千里。
15.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3分)
__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__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__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6~19题。(12分)
善的回音壁
善,穿越古今,绵延千年,在你我心田,矗立成一面亘古的回音壁……
一
老大的双胞胎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光学费就一万多元。老大东跑西颠,跑细了腿儿,也没把钱凑够。为这事,老大吃不香,睡不安,愁起满嘴的燎泡。
媳妇说:“该借的都错了。实在不行,你跟老二张个口吧!”
老大一听,咧了嘴:“去年,老二盖鸡场鸭场,跟咱借两千元,可咱连百十元都没借给他。这个时候找他,我咋张得开口?”
“那……咱儿子的大学就不上了?”媳妇担心问道。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这时,有人敲门。老大开门一看,竟是老二。老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说:“俩侄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给哥送来三千元……”
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老大羞愧难当,一张脸涨成了红高粱。
老大说:“老二,哥对不起你……去年你盖鸡场鸭场,跟哥借两千元钱,可我……”
老二摆摆手说:“哥的家庭我知道,嫂子有病,俩侄儿要上学,你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去年不是还借给我五百元吗?”
“五百元?”老大一头雾水。
“对呀,”老二说,“哥,你忘了吗?那五百元,是你托娘捎给我的啊!”
老大终于明白,不禁跪倒在娘的遗像前,发出一声内心的呼喊:“娘啊——”
二
节日期间,在由杭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旅客严重超员。
一个靠窗坐着的老大爷正跟邻座的人分享他的幸运经历,原来,他是到上饶的,买的是无座票,上车后抱着侥幸心理事先占了个好座,没想到直到开车也没人上来。
紧靠老大爷座椅的通道中挤着好几个人,其中有一位瘦弱的姑娘,看上去不到20岁的样子,被来往穿行的旅客挤得东倒西歪。
看着这情景,老大爷关切地问:“闺女,这么站着遭罪,你要像我一样早点儿上车来找个座。到哪儿下啊?”
“我没事的,爷爷,我到荆门。”
“那得明天下午才到呢,这么远一直站着可怎么办?”老大爷摇着头表示担忧。
过了一会儿,老大爷又转过脸和蔼地说:“闺女,等我下了之后你就过来坐这里。”
“嗯,好的,谢谢您啦。”姑娘甜甜地应了一声。
列车员开始检姑娘的票,奇怪地问:“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
姑娘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70多岁的老人家了,一直站着会吃不消的。让他知道了,他就该坐不踏实了。”
列车员回头瞅了瞅睡着的老大爷,小声说:“跟我去餐车吧,我帮你找个座。”
跟前的几个人听到了,赞叹着给姑娘让出了一条道。
三
一辆轿车从度假村出来后,在乡村的泥道上抛锚了,一身名牌的车主焦急地对围观的人喊着:“谁愿意帮我爬进车底锁一下螺丝啊?”
原来车子的油管出了问题,漏出来的油已经流到地面,而那里离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难怪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身旁的女子鼓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他赶紧掏出一张大钞:“谁帮我锁紧,这钱就是他的了。”
围观的人群里有个小伙子动了一下,却被他的同伴拉住说:“别相信有钱人的话!”
这时只见一个小孩子走了过去,说:“我来吧!”
操作很简单,小孩在那人的指挥下不到一分钟就锁好了螺丝。爬出来后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刚想把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斥:“你还真打算给他啊?给他一点零钱就好了!”
于是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后递给小孩,小孩摇了摇头。
听见人群中的嘘声,男人只好拿出大钞,小孩子竟然还是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钱都不给你了。”
“不,我没有嫌少,我们老师说,帮助人时不要报酬的!”
男人很纳闷:“那你怎么还不走?”
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
(摘自2020年《情感读本》,有改动)
16.概括三则故事的情节内容,填写下表。(2分)
内容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主要矛盾冲突 老大想找老二借钱却担心借不到 ②姑娘把自己的
座位让给老大
爷,自己却站着 车主悬赏修车
却无人响应
化解人 ①老二 列车员 小孩
17.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故事一”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__这句话通过老大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大因为儿子上大学借钱而愁容满面的样子,“狠狠”也写出了老大内心的无奈和悲痛之情。__
18.故事三的结尾有何妙处?(4分)
__①点明文章的主题:善良的举动是不需要用金钱来作为报酬的,善良的行为需要的是被肯定和认可。②引起读者的深思,思考对善意的人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从心灵深处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③升华主题,耐人寻味,引起共鸣。__
19.标题“善的回音壁”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文中的三个故事,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与践行“善”的美德。(4分)
【链接材料】 在《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关于“品德修养”指标内涵的解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培养与践行,弘扬大爱大德大情怀。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崇尚家庭美德,培育个人品德。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自尊自信,意志坚强。
__第一问:回音壁:本意是指声音传播通过墙壁产生的回荡的效果。在这里是指文中三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把他们的善意传递出去,并且在人群周围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认可和称赞。第二问示例: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把这份善良传给身边的人。__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20~23题。(10分)
谈美感教育
朱光潜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他们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子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有改动)
20.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2分)
__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最后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__
21.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3分)
__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__
22.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2分)
__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__
23.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3分)
__示例:央视“诗词大会”等节目被人们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浸润心灵,让精神得到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__
四、写作(45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5分)
一个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