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10《过秦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10《过秦论》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6 21:2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习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过秦论》。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
轸(zhěn)
镞(zú)
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
比权量力(liàng)
藩(fān)
孝公既没(mò)
笞(chī)
召滑(shào)
俯首系颈(xì)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
瓮(wèng)
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
?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
第二课时
研习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
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
第三课时
一、复习讨论
课文写的最好的地方。
明确:本文是史论,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一)叙事铺陈
以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二)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①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第②、第④、第⑤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三)全篇对比论述
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小结:“贾生才调更无伦”,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二、讨论:作者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延伸)
明确:施仁义,行仁政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小结: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尤其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
焚书坑
(唐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东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点拨: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明确:第一句写伴随着书本(“竹帛”)化成青烟消散,“万世帝业”的根基却也淘空掉了。这是说嬴政企图用焚书的蛮横手段来愚化民众也许是成功了,然而他的权力根基(现代称“政权的合法性”)却也同时被毁坏了。第二句写不可一世的嬴政指望依仗武力维持“万世基业”,那只是一厢情愿罢了。第三四句说这坑(“焚书坑”)里的书灰还没冷呢,山东就已经有反秦的“叛乱”了,而终于覆灭强秦的项羽、刘邦等人也都不属于“讥议朝政、蛊惑民心”的读书人之列啊!后面这两句冷峻十分,可以看成是对暴虐封建统治者的无情讽刺

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四、巩固练习
(一)第4自然段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促、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明确:
解析: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余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仁义不施”,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好了铺垫。
(二)指出没有通假字的一组(??????)
A.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倔起阡陌之中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D.追亡逐北
答案:D
(三)指出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例:
因利乘便(??????)
A.蒙故业,因遗册策
B.因河为池
C.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D.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C
2.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A.秦人开关延敌
B.余人各延至其家
C.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D.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答案:C
五、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拓展练习
以“从历史看天下兴亡”为主题写一篇自己的心得体会。(可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史记》、《阿房宫赋》、《季氏将伐颛臾》、《谏太宗十思疏》等文章,从中寻找观点并融入自己的分析)
?
附: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5.威振四海(“振”通“震”)
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过秦(过:指责过失)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作帝王)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
2.名词作状语
(1)席卷天下
(席:像卷席子那样)
(2)包举宇内(包:像打包袱那样)
(3)囊括四海
(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
(4)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
(5)赢粮而景从
(景:像影子那样)
(6)南取汉中(南:向南)
3.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见)
(3)亡诸侯(亡:使……亡)
(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5.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
6.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
7.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三)一词多义
1.因(1)因遗策(沿袭)(2)因利乘便(趁着)(3)因河为池(就着)
2.制(1)制其兵(统帅)(2)制其弊(制服)(3)增其旧制(制度,规模)
3.致(1)致万乘之势(导致)(2)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纳,招引)
4.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
5.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3)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送给)
6.度(1)内立法度(规章制度)(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计算)(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ó,揣度)
7.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四)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2.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3.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4.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省略句:
(1)(孝公)内立法度
(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4)以(之)愚黔首
3.被动句: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