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预习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无言之美》预习知识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18:5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语文15课《无


美》预习知识点
15




?预



一、文题解读
“无言之美”是指艺术作品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美。题目点名了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知



一、字音词义
附丽:附着,依附。
铢zhū两悉称chèn: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颦pín:皱眉。
意蕴yùn:内在的意义,含义。
笼lǒng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寂寥liáo:寂静空旷,冷落萧条。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栩xǔ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niān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
二、主题概述
作者通过从美术、文学、音乐、雕塑这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说明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道理。告诉人们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并学会运用无言之美。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论题:生活中充满“无言之美”。
第二部分(第4—12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方面论证“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第13段):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四、思考探究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若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5.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答案示例: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举的例子,诗歌本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