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二、教学课题新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诗两首》中的《我爱这土地》。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诗两首》《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一组抒写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的深沉抚摸,舒婷的激情歌唱;莱蒙托夫漫步在浑厚而宽广的俄罗斯大地,休斯沉浸在悠长的历史河流里……这些蕴涵着诗人深沉炽烈情感的诗歌,曾经感动了无数读者。从朗读人手,反复品味、积累诗中名句,让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怀随着经典名句走进学生心灵。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全诗共六节。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祖国慈祥的母亲音频资源、我爱这土地朗读视频。 设计思路: 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那颗真挚、炽热拳拳的赤子爱国心。
主要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
主要学法:朗读法、讨论法。以"诵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在读中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形成能力。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百度搜索到《祖国慈祥的母亲》音频资源→http://box.zhangmen./m word=mp3,,,[%D7%E6%B9%FA%B4%C8%CF%E9%B5%C4%C4%B8%C7%D7]&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D7%E6%B9%FA%B4%C8%CF%E9%B5%C4%C4%B8%C7%D7++&si=%D7%E6%B9%FA%B4%C8%CF%E9%B5%C4%C4%B8%C7%D7;;%BA%CF%B3%AA;;0;;0&lm=-1&mtid=1&d=7&size=4194304&attr=0,0&titlekey=727233480,2015584423&mtype=2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让我们一同欣赏音乐《祖国慈祥的母亲》,是啊谁不爱自己的母亲,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 穿越历史的天空,唯有对祖国深深的爱恋的赤子之心才能将中华民族紧紧联系起来。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2、初识作者,了解背景。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3、初读全诗,整体感知。播放音像朗读视频,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感受精彩。利用百度搜索查找《我爱这土地》音像朗读资源→http:///v-a9a27d9e-dcb1-11df-957f-001e4f1f5c05.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4.再读全诗,初步体会。 (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先有学生点评,教师作以简要补充。 (3)、思考讨论: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三读全诗、感受精彩。 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结合完成以下问题,并在全班展示: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6.背诵全诗、熏陶思想。7、小结。 “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请同学发言,谈他学习该课以后的感受。
8、作业布置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 百度搜索到《太阳》文字资源→http:///s/blog_43b30e730100gi61.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借助互联网,搜集了许多丰富、详细的课外资料,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源可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拓宽了诗歌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以"诵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在读中评。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形成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体会作者那颗真挚、炽热拳拳的赤子爱国心。体会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更加灿烂;同时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
七、教师个人介绍 姓名:王小育 简介:本科学历,多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通讯地址:陕西省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邮编:7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