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 回延安 2课时(共17+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 回延安 2课时(共17+1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09:05:41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课前提问



—贺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人:凌云
议课时间:预备周
授课时间:第一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1、学习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自学指导一(4分钟)
朗诵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一、如何理解第四节“母亲延安换新衣”?
(提示:从修辞手法角度理解)
二、诗歌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自学检测一(4分钟)
朗诵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一、如何理解第四节“母亲延安换新衣”?
二、诗歌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延安的变化拟人化,使诗歌富有鲜明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生动形象,富感染力。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用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二、诗歌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1)“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的到“回”字,首尾呼应。
(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未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能舍得呢?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
1、本诗采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自学指导二(4分钟)
阅读诗歌,探究问题。
2、探究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朗诵诗歌,探究问题。
自学检测二(4分钟)
1、本诗采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拟人: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比喻: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夸张: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
走来也不够我看!
排比/比喻: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2、探究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进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
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点拨运用(1分钟)
常用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排比: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例: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抒胸臆,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课堂小结(1分钟)
当堂训练(10分钟)
一、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谈谈作者的情感。
①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
②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
)
③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
④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⑤双手搂定宝塔山


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二、理解诗歌,探究问题。
1、“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运用比兴手法。意思是当年在延安我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一面生产,一面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拟人
夸张、比喻
夸张
比兴
夸张
拟人
2、结合上下诗句思考“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3、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三、(选做题)尝试创作一首诗歌。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课后反思(共17张PPT)
课前提问
汕头民谣我来读
1、兄老嫂,二人感情诗父好,伯上树顶浮鸡母,博落来,脚肠短,四年五年位卖好。
2、一罗坐锅锅,二罗走脚皮,三罗有米煮,四罗有米炊,五罗五田庄,六罗伯心肠,七罗七益益,八罗作乞食,九罗九娃娃,十罗做大官。
3、天顶一只鹅,
阿弟有亩阿兄无。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收拾包裹过暹逻。



—贺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人:凌云
议课时间:预备周
授课时间:第一周
第一课时(1分钟)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读准字音。
2、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贺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歌剧《白毛女》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早期诗集为《乡村的夜》。建国后,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特色简介
诗歌所采用的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又名“顺天游”)的形式,这种民歌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以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多作蝉联,多用叠字,多用衬字,既有急徐相替之美,又有刚柔交织之妙。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因而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歌特色。
自学指导一(3分钟)
一、读准字词,流利地朗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语感。
二、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méi

pàn








油膜
自学检测一(8分钟)
一、每组请代表选择任意一节进行朗读。
二、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诗歌分为五个部分。
1.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2.回忆十年前延安的革命生活。
3.写和延安人民欢聚的热烈场面。
4.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5.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点拨运用一(2分钟)
如何朗诵好一首诗?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真正好的朗诵者是以声音传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的。
二、以丰富的声情为方法。声音是很有表情的,不过一般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它。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能藉由别人的说话声调与语气中,探知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所谓的“声音的表情”。
三、以适当的仪态为辅佐。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相声等等,表演者整体的体态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在整体的仪态中,以眼神最为重要。眼神生动,是所有肢体动作的最基础的要求。
再诵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提示:从用词、标点、修辞手法等角度)
2、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提示:从描写方法、人物、修辞手法等角度)
自学指导二(5分钟)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自学检测二(6分钟)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再诵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2、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2.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1)环境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民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课堂小结(1分钟)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用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体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当堂训练(10分钟)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1.东山的(méi
zi)
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2.
(bái
yáng
dǔ)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糜子
白羊肚
二、理解课文,进行填空。
(1)《回延安》以
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在“延安”前面加一个字,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____延安、___延安、___延安、
延安、
延安。
(2)《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廷安”表现了
;“千声万声呼唤你”
表达了
;“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
;“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
的心情。
回延安的过程



看/逛
颂/离
对延安的无限思念
对延安的无比热爱
充分表现延安与我的关系
无限喜悦、激动、自豪
三、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喊“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四、(选做题)寻找一首现代诗,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比如《乡愁》)
C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