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二)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三单元的《时间的初步认识(二)》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与学生??
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时半时的读写,对12和24小时计时法和钟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持续的时间段和时刻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间的有关知识。生活用语上的时间,泛指时刻和时间段。这节课作为这章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教学正确读写出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几分,时间段、时间的量感这块先不作要求,留于下个课时讲解。区别于之前学过的整点和半点,本节课的重点为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能准确读写时刻。
上课前,孩子们通过绘制创意钟面的活动复习巩固了以前整点、半点的知识,了解了钟面的组成,又进一步探索了除整时半时之外的时刻,为这一章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为下个课时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进率做铺垫。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孩子们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钟面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钟面的感受和认知,布置了操作型作业——绘制创意钟面,并在课堂上结合对比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等方法来组织学生进行再发现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2.说学法?
有效地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地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做一做、说一说、写一写、选一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时和分。
(三)设计思路与方法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这节课作为这章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教学正确读写出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几分。新课标还指出要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要把学知与学做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归纳和演绎,从而认识分针。新课程提到:“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我设计了大量电脑动画以及超链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钟面,从而会看钟面,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能准确读写时刻。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在认读时刻的过程中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
2.经历观察、归纳、演绎的过程,认识分针,知道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钟,分针走几大格就是几个5分钟。
3.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并能用2种不同方式记录。
4.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能够因为制作钟面被展示产生自豪感;懂得做时间的主人,爱惜时间。
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下:
重点:准确的认读时刻。
难点:准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本节课主要有4大环节:
1.欣赏同伴的手工钟面,复习已学的知识。
上课前,我设计了个性化的作业:绘制创意钟面。在孩子们动手做的过程中既复习巩固了以前整点、半点的知识、了解了钟面的组成,又进一步探索了除整时半时之外的时刻,为这一章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为下个课时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进率做铺垫。同时,通过语言评价、榜样刺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2.在交流与互动中认识钟面上的大格与小格,知道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走1大格就是5分钟,走1圈就是60分钟。
在学生自主探究钟面时刻的认读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的语言沟通,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和认识钟面。
3.通过一系列钟面认读的练习,掌握时针与分针认读的技巧。
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看钟面,先把思维聚焦到数格子的方法上,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在自主探索中感悟“分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5,几小格就是几”;再把思维聚焦到时针的认读上“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多”,通过辨析4时59分的钟面夯实看钟面的方法。【本节课的难点】当学生出现分歧时,教师不是直接进行裁定,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展露真知,在辩论中修正错误,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
4.回顾知识习得的过程,做时间的主人。
通过回顾知识习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的认知;通过欣赏“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手工海报,引导学生做时间的主人,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提升。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