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第二学期数学】
《时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时间》是在一年级认识了整时、几时半的读写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生活用语上的时间,泛指时刻和时间段。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而时间段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两个时刻之间所形成的时区就是时间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分清时刻和时间段这两个概念的实际含义是有些困难的。因此,在教学时,没有必要提出时刻和时间段这两个概念,没有必要对一段时间和某一时刻加以区分,但应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明白讨论的是某一时刻还是某个时间段。如用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几时几分等代表时刻,用经过了多久、经过了多少时间等代表时间段,避免学生概念混淆。
二、说学情:
在正确理解了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我认真分析了二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在一年上学期学生就能初步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数、整时刚过、快到整时的时间,并对作息时间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知道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二年级孩子以随意注意为主,容易为内容活泼、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所吸引。动手能力强,求知欲强。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再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根据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演绎的过程,认识分针,知道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钟。
(2)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并能用2种不同方式记录。
(3)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进一步认识钟面,知道1小时=60分钟。
(4)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准确的认读时刻。
教学难点:准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
“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画一画、拨一拨、听一听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关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这节课,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同桌合作法、讲解示范法、动手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教学过程:
在构建新知的教学环节,我从复习钟面以及认识时分及关系。在教学中我层层设疑、分层递进、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利用精心设计的练习达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第一环节:钟面结构复习
让学生通过拨一拨钟面,复习了分针、时针以及钟面的结构。给学生一个自我学习、交流的机会,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具体学习钟面上的知识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课件上分别标注出分针与时针的名称,让孩子们一目了然,很清楚的唤醒了一年前对于时针、分针的记忆。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在这里得到恰如其分的运用。(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充分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钟面,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第二环节:认识分、认识时
有些学生虽然能机械地记忆某时某刻,例如7:40到校,但对钟面上的数学信息点并不十分了解,我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分针、时针的行走规律,学生对30分以后的数一数可能不够准确或速度很慢,所以,我在钟面旁加上了5、10、15,,,,60,为学习几时几分做了铺垫,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1时=60分的关系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分针与时针的转动,通过猜想归纳推理验证,形成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理解1时=60分的道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安排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做数学的过程,通过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准确的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