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语文知识点专题第十二讲--诗歌鉴赏讲义(一)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鉴赏古诗无需引经据典,无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鉴赏评价作品本身的特点。注意积累古诗词曲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思想感情等,还要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
鉴赏口诀: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命题指向:1.范围扩大:从《诗经》到清诗。2.体裁增多:诗、词、曲。3.考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
第一部分
掌握基础常识
一、了解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出现了许多哲理诗。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民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⑦清诗在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的情况下,诗歌较多表现民族大义、故国之思、人民疾苦的内容。
二、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表达方式分类: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作者分类:文人诗、民间诗
形式分类:格律诗(诗词曲)、自由体诗???时间分类:古体诗
近体诗
题材分类: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思乡诗、闺怨诗、借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田园诗、山水诗、政治诗。
①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仕宦、羁旅生活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⑤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
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三、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的格式和术语
(1)概括评价诗歌内容的常用表述方式:
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2)赏析表达方式的常用格式: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时间、空间、角度)+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赏析表现手法的常用格式: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4)赏析思想感情的常用格式:
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四、鉴赏范围:
古诗大致上有五大题材(如下表)
归类
具体表述
举
例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牧《过华清宫》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杜甫《登楼》杜甫《兵车行》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空怀理想的愁苦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壮志难酬的悲叹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五、诗歌的表现技巧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次重点是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想象、双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用典、叠词、化用、互文、曲笔、借古讽今、寓褒于贬、明褒实贬、化动为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以小见大、含蓄蕴藉等。考查的重点是衬托(正衬或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次重点是对比(对照)、虚实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③修辞方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考察的重点是比喻,对比,比拟。
④结构方法:首句标目、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层层深入、卒章显志、先总后分、先景后情、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意象组合、倒装、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的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属于抒情。
又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又如:《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例如:《苏轼·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韩琮《暮春浐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又如《翁卷·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间。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
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此诗的意境:山区秋色之壮——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绿水绕着青山转,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全无一些诗人笔下的秋天萧条肃杀之气。这种写法就是寓情于景。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六、意象、意境概念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即人物意象,事物意象,景物意象。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氛围)。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例: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氛围(意境),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鉴赏诗歌意象的核心是要通过意象去领悟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如著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它们的区别在于: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示例:白朴的《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借用李商隐《锦瑟》诗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来形容:如果意象是日,意境就是日出之后弥漫于天地之间的融融暖意;如果意象是玉,意境就是蓝田那个地方由于出产美玉,其上空依稀涌动的祥瑞烟气。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营造了一种春光融融,恬美柔和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七、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用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归隐田园(热爱自然)、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别恨离愁、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昔胜今衰的感慨、愤世嫉俗、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的悠闲等。
八、常指的“作用”用语
意境优美、意境深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
九、常提到的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
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积极、消极、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十、评价诗歌语言风格常用语
质朴、淡雅、清新、自然、苍凉、悲慨、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浑)、旷达、婉约、豪放、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绚丽多彩、沉郁顿挫、浓墨重彩、含蓄隽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音节和谐、通俗生动、朴实无华、淡雅含蓄、悠扬轻快、行云流水、清而不淡、秀而不媚等。
十一、评价主旨常用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第二部分?熟记解题方法
一、考纲陈述: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原则: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空)。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四大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浅层,深层):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些感情的名称写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创设的情景)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括)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第二步分析)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等活动。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解析】第一步,筛选出素蝶的活动,第二步分析描写方法。
???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第一步,通过什么,表达什么;第二步,指出手法(如果有分析的提示,还得要简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第一问)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第二问)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第一步,概括诗中描绘的画面特点。第二步,指出构成画面的意象,(有时需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题意需要决定着一步的取舍)。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分析】采用小口径切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意或不同意,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取舍。第一步,同意(或不同意)。第二步,根据诗句关键词分析为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1)(第一步)“网”在文中是网住的意思,作者运用比喻加联想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对春光即逝的寂寞惆怅。(第三步)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第四步)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步总写)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第二步分析)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传出了一种空空寂无聊赖的意味,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三、分类解析解题方法及步骤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题
(一)
如何辨析诗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关注环境。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
(2)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shao)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解析】注意“概括”与“分析”的区别。“概括”只提炼要点,由词语组成;“分析”注重诗句内涵的解读。
(2)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
例2: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例3:《李清照·点绛唇》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cha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解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写)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二步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有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2.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人们也将这一类的诗歌称为咏物诗。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第二、深入其里,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
第三、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作者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例: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zhi),包书的布套。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分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例:张渭《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提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二)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三首诗中蝉的形象有何不同?
解析: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
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解析】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初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结合后面的几句及作者阮籍《咏怀》组诗的特点,可以初步判断为“高洁”。??
3、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例: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步总写)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第二步分析)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第三步总结)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例: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二)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达到的一种情境氛围。
意境类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
①什么图景;
②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或寄托了什么志向)。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⑴(4分)(第一步)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第二步)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第三步)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宜兴作·苏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总写)开篇两句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分析)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染出凄冷的气氛。三、四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总结)词之上片,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凄冷压抑意境,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寄寓了诗人矛盾的心理。
(三)意象、意境类出题方式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2、答题步骤: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
①一句简炼的话。
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
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
(3)分析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
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第一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第二步)营造了一种幽寂澄淡的意境,(第三步)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例: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2)“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步骤一)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河水上涨,春潮奔涌而来。(步骤二)传神地勾画出了一幅奔腾、喧嚣、浩荡的意境。(步骤三)作者静观风雨春潮,(教人不禁将诗的意境与诗人经历的宦海沉浮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或:作者看风雨吹打,潮水起伏,表现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态。)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miao)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zhao)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参考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参考答案】景:⑵在暮色苍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月”,“树杪”等,为目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
情:诗中借“舟行所见”
之景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刘敞????????
???望湖楼晚景??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
(1)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刘诗“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苏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湖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
【二】语言类鉴赏题(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